張月歡 桂蓮
(浙江外國語學院 英文學院)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后疫情時代下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一方面,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遞增,而多數產業產業規模縮小、招聘崗位減少,市場競爭格外激烈;另一方面,盡管畢業生在校期間接受專業培訓,但自身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就業能力較低。在科技化、信息化時代,相比智能科學技術等在市場需求上占主導地位的專業,外語專業學生競爭力低,因此外語專業學生就業形勢格外嚴峻。
目前許多外語專業還是以傳統專業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方案開設課程,缺乏全球素養規劃教育,導致很多學生的全球素養跟不上自己的專業知識,就業能力欠缺,致使我國外語專業人才不能在相應崗位上發揮他們的優勢。“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本文基于當下外語專業人才就業力現狀,以全球素養視野為突破口,探索提升外語專業人才就業力現狀的優化路徑,助力外語專業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提高自身就業能力。
“ 全 球 素 養(Global Competency)”理念有著豐富的內涵,這一概念最早由西方國家提出。1993年,美國學者Schechter 首次闡述了學生全球素養的核心要素,從知識、技能以及態度等維度較為全面地論述了這一核心要素。同 年,Richard Lambert在 國際教育交流會議(ICEE)年會上再次分析了“全球素養”的概念,他認為全球素養應包括 知 識(Knowledge)、 移 情(Empathy)、認可(Approval)、外語能力(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e)及任務表現(Task Performance) 等五個主要部分。 學 者 Hunter(2006) 和Deardorff(2006)則認為全球素養主要呈現三維要素,并且在知識、技能和態度三要素之間的關系上表達了不同看法。Hunter認為全球素養維度是由最內層的態度和價值觀要素依次向外層的知識、技能嵌套的關系。Deardorff將態度視作全球素養要素的基礎,認為知識與技能應處在同等重要的層面上。此外,加拿大安大略省界定全球素養是人的核心素養,指學生具備的必需技能。經合組織(OECD)于2017年發布了PISA2018“全球素養”評估框架,指出全球素養的四大要素分別為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涵蓋了“對地區、全球和跨文化一體的分析能力,對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觀的理解和欣賞的能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互動的能力,以及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采取行動的能力”這幾項能力。目前,世界各國仍在不斷探索推進“全球素養”的研究并試行著全球素養教育。
在國內,“全球素養”這一理念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圖1 全球素養基本維度圖
劉曉(2015)認為全球素養指“個體理解全球教育的能力,能夠熟練地在本土視角和全球視角間轉換,對全球具有重大意義事件的理解和具有創新性表現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周小勇(2017)基于各國際組織和國家提出的全球素養框架,將全球素養定義為“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時處理具體情境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將這些要素付諸改善現實的實際行動。”黃秦輝(2020)在《培養學生的全球素養,學校和教師怎么做》一文中提到,根據2018年的國際學生測評項目結果,全球素養是指“能夠分析當地、全球和跨文化議題,理解和欣賞他人視角和世界觀,與不同文化背景者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互動,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采取相應行動的能力。”全球素養被劃分為4個相互依存的維度,并由“世界和跨文化知識、理解和采取相應行動的技能、開放尊重的態度以及尊重差異的價值觀”這4個要素支撐。
此外,我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顯示,國際理解也是核心素養的維度之一。洪崗(2019)認為“全球素養”主要包含熟知中國的國情和政情、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具備參與全球治理的知識儲備這三個方面,并據此提出了關于外語人才全球素養培養路徑的思考,為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路徑的改革提出了建議。
根據研究現狀,世界各國對于“全球素養”進行過多次討論與研究,但仍未達成統一的認識。基于外語專業人才的特殊性參考,全球素養維度應該包含價值觀、知識和跨文化技能的培養這三個基本方面。
首先,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重點關注的民生問題。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優先”政策被首次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就業”二字由傳統民生版塊升級為宏觀調控內容。一系列穩就業、促就業政策措施不斷發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保就業等“六保”,會議明確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然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畢業生總人數逐年上漲,市場競爭激烈。據教育部統計,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千萬大關的同時,也意味著畢業生的就業成為了高校和國家要考慮的難題。
其次,隨著國內復工復產的開展,對比2020年以前的市場需求,各企業單位提供的崗位數量明顯減少。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新興產業的興起,國內市場行情的不斷變化等外界因素都深深影響著外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

圖2 2010-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

圖3 2019-2022年外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
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國家和社會對具有全球素養的高等外語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目前外語專業仍遵循傳統單一的專業教育,距離成為“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等要求的專業人才存在一定差距,市場競爭能力弱。高校學生本身認識有限,無法在畢業初期辨別市場需求變化的形勢從而跳出就業困境。部分高校也對于畢業生就業問題缺乏指導,使得不少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就業難、專業不對口、就業層次低等難題,從而造成了外語專業的人才流失、人才供給和社會之間存在的結構性和功能性矛盾等問題。
自2020年以來,國內外各產業市場需求有所減少,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在科技化、信息化時代,智能科學技術在市場需求上占主導地位,外語專業學生競爭力降低,畢業生心理負擔加大。因此,如何提升外語專業學生就業力、優化就業路徑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后疫情時代下急需探索出一條適用于外語專業人才的就業力優化路徑,助力外語專業人才在迎合市場需求的當下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展現自身就業能力,構建全球素養下的大學生核心就業力勢在必行。
通過分析近三年外語專業人才畢業去向(以浙江外國語學院為例),對外語專業學生的就業狀況能有一個更為直觀的體現。
(1)對比近三年外語專業畢業生的畢業去向和就業率數據,明顯發現,外界市場環境變化對畢業生就業造成很大的沖擊。首先,畢業去向落實率、協議和勞動合同就業率都有所下降。從2019年到2020年,畢業去向落實率開始出現下降趨勢。2020年至2021年,隨著各行各業逐步穩定生產和發展模式后,2021年時畢業生就業狀況相比前一年也有了積極的變化,畢業去向落實率從92.63%上升到94.98%,但與2019年就業率相比,還是有所下滑。從2019年到2020年,協議和勞動合同就業率從65.29%下降到46.32%,存在很大的降幅。2020年以來,市場各行業受到的經濟影響在就業形勢上有了明顯反映。外語專業有很大一部分畢業生面向于企業和中小學就業,但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招聘崗位的減少、中小學編制考試的推遲、導致了畢業生就業意向和實際情況的出入。這些都使得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壓力。
(2)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和競爭的激烈化,高校畢業生的畢業去向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從2019年至2021年,外語專業學生的創業率打破了原來0%的結果,靈活就業比例也有了明顯提升。2019年至2020靈活就業率從11.34%提升到了20.7%,提升幅度相對較大。 2020至2021年,靈活就業率雖然下降至17.06%,但總體還是高于2019年。考慮到就業形勢的嚴峻,部分外語專業的學生采取了靈活就業的方式。
(3)就業心態影響就業。2020年前后,暫不就業率(無就業意愿)和待就業率((有就業意愿但未就業))這兩項數據的變化也反映出了外語學生的就業心態。2019年至2021年,待就業率由0%上升到了3.34%。待就業率的數據說明畢業生渴望就業但是無法在畢業初期辨別市場需求變化的形勢從而跳出就業困境,或是受到個人能力限制無所滿足目前社會所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暫不就業率(無就業意愿)則從2019年的0%開始逐年上升,反映了一部分畢業生在就業形勢的沖擊下望而卻步,產生了放棄直接就業的想法。
普遍來看,國內外語專業畢業生面臨自身素養不夠、就業層次低、缺乏就業引導等諸多問題。通過對當前外語專業學生核心就業力現狀分析,尤其是近幾年的外語專業學生畢業去向及就業面臨的問題,可以針對性地探索出加強外語專業學生核心就業力的對策。
目前我國市場對外語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生產與發展越來越需要一批具備正確價值觀、專業知識和跨文化溝通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在學校教育方面,部分外語專業提出了新時代高校外語專業教育與人才培養理念,但在人才的全球素養的培養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外語專業人才優化路徑的探索應融合到學校教育理念和目標、實施途徑、課程內容領域建構、教學方法、學生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課程體系、專業方向的改革建設。嘗試構建“外語+其他專業”模式,例如“外語+法律”,“外語+政治”等,加強學生對世界各國的語言、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知識的理解,形成開放的態度,能夠對全球文化差異保持理解、尊重和欣賞。
全球素養理念聚焦于學生的知識、價值觀和跨文化技能等素質,同時注重提高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運用的綜合能力。因此,在院校擔起時代的使命,重新審視人才培養的路徑、目標和方式的同時,外語學生個體也應該在學生階段積極參加實習,投入實踐,在實習崗位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反思自己的不足,真正理解國際知識、國際交際、國際技能的意義內涵,實現“價值觀“、“知識”和“跨文化技能”的綜合運用。
結合國內外語專業人才全球素養教育和就業力現狀,外語專業畢業生需要科學的、前瞻性的指導。對高校而言,開設職業規劃課程,使學生盡快定位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是實現外語學生高質量就業的一大關鍵。根據目前的就業趨勢和國家的人才需要,各大高校需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前瞻教育,加強低年級學生對自我,對職業,對專業特點,對當前就業趨勢等多方面的認識,推動低年級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為就業盡早做職業規劃。同時,基于對高年級學生的生涯規劃,高校應加強教育實習、就業準備及就業觀念的引導。
2020年以來,市場環境新變化凸顯了外語類院校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受當前乃至未來全球范圍內環境安全、政治經濟因素等許多因素影響,作為外語類人才深造的出國留學這一出路在目前甚至長期內可能會舉步維艱,因此高校重新審視其發展規劃顯得尤為重要,而推進全球素養的培養則是一條大有裨益的可探索路徑。如此一來,外語專業學生在價值觀、知識和跨文化技能方面得到培養,也就更能適應社會乃至國家的需求。再者,傳統的國內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新時代全球素養理念的注入來增添新的生命力,進而從長遠來看為社會、國家新時代外語專業人才的輸送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