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社有資產是各級供銷合作社實現“改造自我、服務農民”總要求的重要抓手。盤活、管好社有資產,讓“沉睡資源”變“鮮活資產”,對于供銷合作社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穩定,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Q
當前,社有資產主要呈現出哪些特點?
陶志斌:供銷合作社社有資產總體上看,呈現出來源復雜性、難以溯源性、權屬模糊性的“三性”特點,存在資產質效低、確權登記難、部分資產流失等方面問題,大大增加了資產盤活的難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各級供銷合作社的高質量發展。
資產整合不易,綜合效益不高。因改制的迫切性,黃岡市大多數供銷合作社在處置社有資產時,均遵循“靚女先嫁”原則。一些城區臨街、臨路以及好的空閑地等優質資產,通過“招、拍、掛”優先處置,用于買斷職工和繳納養老保險,剩余資產大多屬于“邊角余料”,資產難以有效整合打包,綜合效益較低。市直供銷合作社系統“兩轉”改制完成后,剩余資產雖有20多處,但大多房產分散且老舊,維護成本高,收益普遍不佳;有效土地資源大多又遠離市區,價值利用率不高,難以產生規模效益。
土地確權不易,變更難度不小。一是資料手續缺。歷史上,供銷合作社有些土地征用手續不全、資料缺失,無法辦理初始登記;有的土地與所在村組存在分歧和糾紛,供銷合作社改造實施難度大。二是變更費用高。由于企業改制等原因,土地登記名稱為改制前老企業,新辦土地證時需要重新勘察、測量,土地升值新辦土地證費用過高,企業難以承受。
資產維權不易,流失現象不少。一是資產維權難。一些地方將社有資產視同國有資產進行管理,出于本地經濟發展需要考慮,隨意對供銷合作社優質資產出售、拆遷和回收利用。據統計,黃岡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因地方拆遷、占用資產損失2998萬元。二是資金壓力大。多數縣(市、區)及基層供銷合作社在“兩轉”改制過程中,背負了沉重的歷史包袱,使得供銷合作社有時需要依靠變賣資產等方式緩解困局。三是跟蹤管理難。供銷合作社系統下屬單位多、歷史存續時間長,不斷地合并、改制、轉讓,許多資產分布零散、產權復雜。由于沒有建立健全對全系統資產的跟蹤管理機制,造成社有資產實際狀況難以查實、摸清。
黃岡市紅安縣社將廢棄閑置的機關幼兒園場地與武漢中百倉儲合作,建成購物中心。
Q
供銷合作社盤活社有資產具有怎樣的意義?
陶志斌:供銷合作社的宗旨是服務“三農”,“根”和“魂”在農村。盤活社有資產,不斷提升供銷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顯得非常必要且緊迫。
盤活社有資產,是各級供銷合作社深化改革、提升服務能力的迫切需要。社有資產是服務“三農”的抓手,供銷合作社只有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找準位置,積極融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大局,全力盤活閑置老舊社有資產,創新發展模式,挖掘社會優質資源,加強合作,引進社會資本對老舊社有資產進行提質改造,著力推進社有資產保值增值。
盤活社有資產,是各級供銷合作社輕裝上陣、化解遺留問題的客觀要求。供銷合作社實施“兩轉”改制后,有不少遺留問題。維穩工作是供銷合作社改革與發展的基石,把歷史遺留問題解決好,保障和解決改制職工權益是系統維穩的關鍵,消化這些遺留問題需要時間和資金。有效盤活社有資產,增加資產收益,是供銷合作社消化經濟包袱,處理好遺留問題的客觀要求。
盤活社有資產,是各級供銷合作社壯大實力、激發內在活力的現實需求。供銷合作社是合作經濟組織,盈利是供銷合作社目標。當前,基層供銷合作社普遍存在實力相對較薄弱、體制不靈活、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通過集中資源資金、引進外來資本、積極爭取支持等方式,有效盤活社有資產,是各級供銷合作社穩定傳統業務、拓展新產業新業態的有效途徑,也是供銷合作社壯大自身實力、激發內在活力、搞活內在機制的現實需求。
Q
結合新發展形勢,供銷合作社有哪些措施有利于盤活社有資產?
陶志斌:從黃岡市供銷合作社系統來看,盤活社有資產要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和地方實際,以及為農服需求開展。
分類管理盤活。針對社有資產位置分散、體量不大、部分逐漸被侵占等實際,黃岡市供銷合作社以全省系統實施資產“建檔立卡”為契機,全面登記清理存量資產,按照優良、可利用和不良3個層次對資產分類建檔,錄入省社資產管理軟件系統實施統一動態管理。同時,合理制定盤活方案,精準實策。全市系統通過自建、升級改造、聯合開發、土地置換等方式,共利用土地833.79畝,占總土地面積的84.7%;共盤活房產39.9萬平方米,占總房產面積95%,資產利用率大幅提升。
合作開發提質。目前,供銷合作社包袱沉重,經營困難,通過資產開發實現經營是供銷合作社企業卸包袱,求發展的途徑之一。當前,多數供銷合作社擁有不少空白地,在資產開發上有雄厚的資源優勢,發展潛力大。農村供銷合作社許多網點遠離市場,城市供銷合作社的網點也有很多在偏遠地帶,通過開發利用舊網點,有助于積累資金,發展自我。紅安縣社在盤活社有資產方面大膽作為,該縣將廢棄閑置的機關幼兒園場地與武漢中百倉儲合作,建成8104平方米購物中心。短短幾年,紅安縣社不僅還清了集資舊債,還盤活了資產,每年租金收入350萬元。
力推混改增效。供銷合作社“兩轉”改制完成后,黃岡市社社有企業普遍存在塊頭不大、股權單一、業態陳舊、網點分散、規模較小、缺乏競爭力,難以擔當服務“三農”大任。開放辦社,推倒封閉“大圍墻”的必要性日益突顯。綜合改革后,不少縣市開始積極探索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造之路,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武穴市鑫康醫藥有限公司通過股權多元化改造,不僅重新安排了原中藥材公司43名職工就業,保全了資產,讓企業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同時還一躍發展成年銷售額2000萬元的批發企業。據統計,近5年來,社有企業員工整體待遇由年收入5萬元增長到7.8萬元,員工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
Q
如何科學化治理社有資產,確保社有資產可持續運營?
陶志斌:強調度,爭進位。堅持用“五化”精準調度工作,即“工作目標化、目標項目化、項目考核化、考核清單化、清單責任化”,全面推行“雙考核”制度,每月考核、每月調度、每月督促。
強管理,防風險。堅持“四問”標準,聚焦財務、采購、投資等關鍵環節,先后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內部管理制度,規范操作流程,強化風險控制。進一步厘清聯合社機關與社有企業的權責邊界,在經營管理上,明確企業需要提交聯合社決策的內容事項,聯合社不再參與具體經營事務;在人事管理上,除社有資產經營公司外,其他企業實行董事長由聯合社委派,其他管理層由董事長提名、聯合社備案或任命,為社企加快發展“松綁”提速。
強監督,保安全。通過組建監事會、派駐監事、第三方審計等多種方式,強化社有企業關鍵環節、關鍵人員和常態化監督,做到“三個全覆蓋”。即全市系統監事會機構實現全覆蓋,市本級社有企業實現派駐監事會覆蓋,通過第三方審計等,對社有企業進行財務核查、資產清理和內部審計,實現了企業審計和財務檢查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