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琦瑛
湖北省宜昌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通過加強各會員單位之間的合作,強化各會員單位之間的利益與聯系,引導會員單位從“單打獨斗”走向“抱團發展”,在互聯互通、互惠互利中形成“1+1>2”的效應。
農村合作經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村改革發展的一項經營體制創新,對于提高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農村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湖北省宜昌市作為農業大市,高度重視農村合作經濟發展,一直將發展農村合作經濟貫穿于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有效推進了全市農業現代化、專業化進程,提高了農業效益和農民收益。
宜昌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供銷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等組織形式。全市在工商局、農業農村局、供銷合作社等部門備案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8916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8475家、基層供銷合作社105家、村集體經濟合作社336家,合作經濟成員達到60余萬人,平均每個村有6.2個合作社,每個鄉鎮有1家供銷合作社。
城鄉融合發展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宜昌市既有全國百強縣,也有發展困難的山區縣,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最大的難題在“鄉”。
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土地撂荒無人種等問題是長期以來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問題,特別是青壯年外出打工已是常態,對于山區農村留守的農民來說,改變傳統生產方式、經營思路,提高經營收入成為亟需解決的一大問題。
為解決鄉村發展短板,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宜昌市積極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并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要求,通過大力發展支柱產業,扶持龍頭企業、農業大戶、合作社,帶動了“五峰采花毛尖”“秭歸臍橙”“谷雨春優質大米”等一批特色農產品發展。
新世紀以來,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2004年規劃前的自發階段。其主要特點是發展的層次低、規模小。此階段共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9家,入社社員2300余戶,帶動農戶13300戶。二是2004年發展規劃的編制至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這一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穩步推進,但在規范建設及大規模發展上仍存在諸多不足。這階段共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20家,入社農戶9603戶,帶動農戶41520戶。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后的大規模發展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合法地位,一批農村種養大戶、基層農技服務人員、基層組織負責人等紛紛牽頭領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社無論從數量、覆蓋范圍,還是社員數量、入股金額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基本實現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全市行政村全覆蓋。
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從社員分布區域來看,由主要集中在一個村組發展向跨村、跨鄉鎮甚至跨縣范圍轉變。夷陵區南山茶葉專業合作社就是由五峰、長陽、當陽、夷陵四縣市區社員跨區域組建而成。從生產經營范圍來看,已經由原來局限在柑橘、蔬菜、茶葉、糧食、棉花、畜禽、水產等種植養殖業逐步向加工、流通、服務等多個領域方向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發展勢頭;從合作生產要素來看,由一般的資金入社向勞務、固定資產、土地經營權、技術入社轉變;從合作層面來看,已經開始由單個專業合作社向集團合作社、聯合社發展。目前,全市從事種養服務的合作社占80%,從事農產品加工運輸的占15%,從事其他專業服務的占到5%。其中,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合作組織達到6100個,占經濟合作組織總數的67.2%。25%的經濟組織實行了行業分工分業,累計組建技術服務隊1300個、采摘服務隊806個、農資及農機服務隊共520個。
瓦倉谷香農產品供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插秧現場。
隨著農業市場化、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部門規范化引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示范效應、品牌優勢持續增強,加入合作社的社員也越來越多,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更加規范,運行機制更加健全完善。據調查,2016年以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由追求發展數量轉入追求發展質量階段,按照自愿參與與退出、民主管理和收益分紅的原則,完善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制度,逐步規范已有和新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民會員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宜昌市提出要用“大農業”的思路抓“三農”工作,要跳出農業看農業,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思維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以思想“破冰”帶動“跨越式”發展。
當前,宜昌市將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作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著力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實現強產興城。宜昌市以信息化思維推進農業產業化,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不論是黨中央、湖北省,還是宜昌市對“三農”工作部署,都可以看出農業農村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擁有廣闊舞臺,大有可為。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
曉曦紅柑橘專業合作社社員分揀柑橘。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三產融合不深,農業生產基礎薄弱,缺乏現代設備應用和農業科技支撐,同時農業經營規模偏小、主體素質偏低,千家萬戶的小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組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成為推動農村產業振興的有力抓手。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不僅可以盤活小農戶手中的農地、農具等資源,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形成規模效應,突出地區特色,提高市場占有率。但目前,宜昌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還面臨著生產規模不大、經營實力較弱、產品深加工少、內部管理不規范、缺乏經營管理人才等問題。
為加快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2005年,宜昌市供銷合作社聯合全市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共同組建了宜昌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旨在引領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規范發展,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密切黨和政府與農民的緊密聯系。
這個非營利性社團組織在服務地方特色產業中充分發揮了聯合合作的作用。對此,農合聯成員宜昌市曉曦紅柑橘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舒德華感觸很深。“當時合作社就是在夷陵區供銷合作社的幫助下成立的。原先我們只是個柑橘協會,我最多就是個柑橘商販。夷陵區社入股成立曉曦紅合作社后,我們統一了技術標準和產品包裝,打造了‘曉曦紅’品牌,在市場上也有了一席之地,當地橘農收入也有所提高。”舒德華告訴記者,在得知宜昌市供銷合作社發起成立農合聯后,合作社主動申請加入成為會員,而這一舉動為合作社未來發展提供了幫助。
這幾年,不僅是宜昌本地柑橘,全國各地柑橘產量持續增長,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如何穩定柑橘市場,提高變現能力成為合作社下一步發展的方向。2019年,宜昌市供銷合作社全資企業聯合曉曦紅合作社成立了宜昌市曉曦紅農產品市場有限公司,打造宜昌供銷·惠農產業園,助力宜昌柑橘產業轉型升級。
雨后,曉曦紅柑橘專業合作社社員為柑橘樹剪枝。
農合聯是合作經濟組織,合作是精髓、是靈魂。農合聯通過加強各會員單位之間的合作,強化各會員單位之間的利益與聯系,引導會員單位從“單打獨斗”走向“抱團發展”,在互聯互通、互惠互利中形成“1+1>2”的效應。
當前,宜昌市農業產業的痛點、難點在于知名品牌缺乏、產業鏈缺失、農產品加工產值低。宜昌市農合聯會員中有不少是當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可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圍繞柑橘、茶葉等八大主導產業,整合內部資源,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加快培育壯大區域公用品牌,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是對《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中“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共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讓農民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的落實。
如今,城鄉融合發展已由過去鄉村對城市的被動依賴轉變為更加依靠鄉村自身內生動力的主動作為,通過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思路,補齊城鄉融合發展的短板,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通道,為鄉村振興提供核心發展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農民是振興鄉村的主體,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要切實保障農民的權益,要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宜昌市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推動鄉村振興中,宜昌市農合聯及各類合作經濟組織通過把農戶組織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使農民成為農村改革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