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
濱海縣以“黨委政府主導、供銷合作社領辦、涉農板塊參與、社會組織聯合”為方向創建縣級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圍繞創建一個組織、組建二方聯動、搭建三級網絡、構建四項服務的基礎架構,形成便民、智慧、高效的“五公里服務圈”,打造為農、務農、姓農的“12345”服務新體系。
縣級運營中心大數據平臺。 本刊資料圖
濱海縣位于江蘇省東北部,東瀕黃海,北依黃河故道,西枕204國道,為淮河入海門戶。全縣總面積1950平方公里,總人口123萬人,耕地150萬畝,形成了水稻、蔬菜、林果、生豬四大主導產業,培育了白首烏、山芋、花生、草雞四大特色產業,是全省農業大縣、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
近年來,濱海縣以“黨委政府主導、供銷合作社領辦、涉農板塊參與、社會組織聯合”為方向創建縣級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圍繞創建一個組織、組建二方聯動、搭建三級網絡、構建四項服務的基礎架構,形成便民、智慧、高效的“五公里服務圈”,打造為農、務農、姓農的“12345”服務新體系,一張蓄勢崛起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濱海實踐”藍圖正徐徐展開。
創建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是引導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途徑,是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作用的直接載體,是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現實需要。
精心謀劃,頂層設計。堅持系統化思維,“一盤棋”聚合服務力量。服務聯盟由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副縣長分別擔任名譽理事長、理事長,縣政府辦、發改委、財政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供銷合作社等單位負責人和15個鎮黨委主要負責人擔任理事,出臺聯盟章程、明確工作職責,建立每周會辦、每月公示機制,構建起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體系。
濱海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內部展示廳。本刊資料圖
切實配強工作班子。堅持整體化推進,“一條龍”細化服務職能。服務聯盟由縣社主要負責人擔任秘書長,具體負責聯盟的方案制定、工作協調、推進落實;下設生產合作、供銷合作、技術服務、信用合作4個工作組,分別由縣供銷合作社、農業農村局、農旅集團分管負責人擔任組長;抽調20名相關工作人員組建工作協調辦,構建起各板塊上下聯動的推進格局。
加快構建服務體系。堅持合作制原則,“一張網”打造服務網絡。服務聯盟遵循平等自愿、互助共享的原則,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各類組織加入服務聯盟的積極性,全縣48家涉農組織成為首批聯盟會員,15個鎮(區)近100個村居20萬農戶成為聯盟成員,初步構建了以聯合合作為紐帶、綜合平臺為支撐、供銷合作社為主體、融合各類為農服務力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服務聯盟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網絡較為健全的組織優勢和農旅集團國有投融資主體的引領作用,推動全縣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高效率推進、低成本擴張。
聚合力、激活力,推動聯盟實體化運營。縣供銷合作社與農旅集團聯合組建濱海新農供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新農供作為直接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實體,形成以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為紐帶、新農供為主導、聯盟各成員為補充的企業集群,不斷增強服務實力與能力。目前,已創辦專業聯盟5個,開展農機作業、糧食烘干倉儲、糧食加工等5類服務項目;建成高標準示范農田20萬畝,推進稻米產業化進程、品牌化創塑;面向高端市場提供日本脫毒草莓、霍山米斛等高品質種苗,年利潤可達400萬元;開發白首烏珍稀品種,打造綠色、健康系列產品;開展特色果蔬訂單種植萬畝,年可實現利潤2000萬元。
提效力、添助力,推動聯盟智能化引領。圍繞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目標,綜合利用智能控制技術、智能數據采集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農業科技技術,打造350畝無人農場、7200平方米垂直農場、7萬平方米智能溫室,建成全縣智慧農業示范基地。通過數據實時報送和統計分析、設備遠程監控和故障預警等功能,實現農業生產立體化感知、無人化作業、精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和可視化操控,切實助推全縣規模設施農業種植、畜禽水產養殖智能化應用比例,加速農業產業數字化進程。
增實力、強內力,推動聯盟集團化服務。積極引進供銷合作社系統內龍頭企業參與全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展。當前,中國供銷集團旗下中農集團現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已與聯盟聯合合作,主要實施現代化農業園區建設、定制化農資配供、專業化農技服務等項目。目前,計劃建設的5000畝“中農·濱海農旅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和3萬畝濱海優質水稻種植和育(繁)種基地正在辦理前期手續;示范區高標準農田農資量身定制、精準供肥合作,首批2000噸定制肥已使用;20萬畝土地托管服務已啟動示范區服務;秸稈離田綜合利用已開建標準化收貯站場,促進秸稈的飼料化、肥料化利用,服務綠色發展。
服務聯盟以智慧農業建設為目標,依托“農旅·朗坤農科園”數據平臺,利用供銷合作社較為完整的組織體系,搭建起縣有運營中心、鎮(區)有服務平臺、村有服務站點的三級運營網絡。
打造智慧領航、調度有序的縣級運營中心。借助安徽朗坤物聯網技術和華為大數據平臺,通過實施“上云計劃”,接入12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625個家庭農場、69個涉農企業、16個糧食加工企業、18個糧食倉儲烘干企業等應用點,建成全縣農業大數據中心,推動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服務深度融合,是聯盟運營的“最強大腦”。運營中心承擔農資和日用消費品配送、農業生產和農技培訓、農產品流通和農副產品展示展銷、政務代辦和信息發布以及農業大數據智能化成果運用等各項涉農綜合功能,實現了數據資源“一張圖”、生產經營“一張網”、管理服務“一朵云”。
打造貫通上下、聯結左右的鎮級服務平臺。鎮級服務平臺按照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公益為先、服務為本的原則,作為黨委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廣落實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重要載體,上承接縣指揮運營中心、下對接村服務站點,是聯盟運轉的“中樞系統”。服務平臺以智能配肥、農機服務、農資直供、烘干倉儲(冷藏加工)、統防統治、莊稼醫院、農業污染防治、農民培訓等八項內容為主,完善農副產品購銷、日用消費品供應、農村電商物流及信用互助合作等經營服務功能,目前已建成6個鎮級服務平臺,計劃明年實現全覆蓋。
打造便民惠民、精細精準的村級服務站點。服務站點是實現村村有網點、戶戶有服務的關鍵一環、最后一站,是聯盟運行的“末梢神經”。聯盟以“供銷合作社牽頭、村集體領辦、經營大戶參與”的模式,按照“社村共建、合作共管、利益共享”的原則,改造提升100個供銷合作社農村綜合服務社,建辦集黨務政務、農業生產、商品經營、代辦代繳、快遞寄收等于一體的村級服務站點,努力將站點打造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實現聯盟“五公里服務圈”進家門、到田頭。
將供銷合作社的為農服務自覺融入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服務聯盟要素跟著農業生產走、服務奔著農民需求去,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富,組織開展生產、供銷、技術和信用四項服務,推動農業生產領域服務廣覆蓋。
生產服務系統化。圍繞構建完備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鄉村綠色生態服務體系、農村電子商務經營服務體系、現代農資綜合服務體系、農產品和日用消費品購銷服務體系等六大體系,按照“信息互通、優勢互補、資源互享”的共建方向,服務聯盟吸收組建專業化服務團隊5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80個、消費品連鎖店12個,成為全縣服務聯盟有機組成部分、系統推進載體,形成了多主體參與、多形式服務、多領域拓展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格局。
供銷服務集約化。充分發揮縣級供銷合作社的主導作用、基層供銷合作社的骨干作用、社有企業的帶動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紐帶作用和相關涉農部門的職能作用,為農戶種植提供種、藥、肥、技、耕、插、防、收、購等“九統一”綜合配套服務,預計每畝可節約生產成本100元左右;聯合北京中隆與熊貓傳媒為全縣農產品提供“包孵化、包選品、包銷量”的“三包”服務,目前已成功舉辦帶貨活動10場,累計銷售2000多萬元;通過建立直營店、加盟店以及村級綜合服務中心配供專柜,統一配供、一站服務,實現資源集聚、功能集合、服務集成,提升了服務效率,節約了服務成本,讓農民從新業態、新平臺中得到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技術服務數字化。以農業數據采集、分析、決策為核心,以高精度北斗衛星定位技術為基礎,建成1000平方米全縣農業大數據中心和總算力3000核、總內存4000GB數字鄉村指揮中心。依托兩大中心,開發上線服務聯盟手機APP,APP可實時發布涉農領域政策、農技農服供需、“五公里服務圈“等信息,以縣級運營中心為支撐、鎮級服務平臺為驅動、村級服務站點為關鍵,可根據APP用戶所屬區域提供一鍵呼叫式、中心調度式服務,最快時間完成供需對接、最短距離提供現場服務,實現了為農服務的線上線下有效融合。
信用服務互助化。以解決小農戶資金需求小而散的問題為出發點,與濱海縣農村商業銀行合作,以“銀行+合作社+農戶”模式,開發“社易貸”“糧易貸”信貸產品,為農戶規模種養、生產經營提供信用擔保低息貸款。以會員制、封閉性為原則,與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所屬的中合聯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加入“中合聯農村服務綜合體”,有效幫助社員解決生產、銷售過程中資金短缺難題。以增強聯盟各會員間黏合度為根本目標,與中國人保公司聯手,建立以互助合作為基礎、財政支持為后盾、商業保險為補充的農業保險新模式,提高聯盟農業生產的互助力、自救力和保障力。
下一步,服務聯盟將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拓展服務領域廣度,豐富服務模式,實現農業生產服務全要素、全過程,點燃農業社會化服務新動能、新引擎,為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