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趙狄娜

專業隊伍 建設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社區工作隊伍,使其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業務精通、服務到位,將為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改革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攝影/寧穎
疫情防控宣傳、社區衛生服務站值班站崗、反詐騙APP的宣傳和下載、文明交通值崗、公益活動、網格里的矛盾調解、小區院落的安全排查……對于社區工作者來說,以上看似瑣碎和不起眼的工作內容,幾乎都是他們年復一年的日常。以社區為家,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社區工作者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管理重心逐步向基層轉移,人民群眾對社會服務需求的多元性、復雜性及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這些都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建設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社區工作隊伍,使其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業務精通、服務到位,將為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改革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區里這次招聘社工崗80人,有3800多人報名,比例達到47∶1,競爭非常激烈,能考上真是不容易!”一位家住長春市的大學畢業生高雨溪,去年9月到朝陽區宇光社區報到時如實說。這同時印證著,年輕人對于社區工作的理解已經有了潛移默化的改變,再加上國家、省市等對于社區工作者出臺了多項利好規定,讓以往人們印象中“任務重、收入低、沒發展”的崗位煥發出新的生機。
從2017年6月開始,中共中央、國務院就開始重點強調建設社區工作者的隊伍,把建設社區工作者隊伍的工作納入到規劃地方人才發展工作中,各地方在進行工作的時候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社區工作者的管理方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中也提出,加強基層治理隊伍建設。充實基層治理骨干力量,加強基層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要專門制定培養規劃,探索建立基層干部分級培訓制度,建好用好城鄉基層干部培訓基地和在線培訓平臺,加強對基層治理人才的培養使用。同時,健全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立崗位薪酬制度并完善動態調整機制,落實社會保險待遇,探索將專職網格員納入社區工作者管理。加強城鄉社區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引導高校畢業生等從事社區工作。民政部等九部門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加強對社區工作者信息化技能培訓,引導高等院校信息化相關專業畢業生在智慧社區建設相關領域就業創業。
一系列要求健全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落實社區工作者待遇、強化社區工作者能力建設的頂層政策設計,為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在此帶動下,各地紛紛發力,全面構建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真正讓社區工作者有身份、有待遇、有發展。
吉林省曾專門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城市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對社區工作者實行分崗定級,設立“三崗十八級”等級序列,根據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專業水平,設置社工崗正職、其他“兩委”成員和普通工作人員三類崗位,按照18個等級落實報酬待遇,建立逐級晉升工作機制,推動實現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職業化。
廈門市在推進社區工作職業化建設的過程中,拓展了社區工作者的職業晉升空間,設立社區正職、副職、專職兩委及一般社區工作者四類崗位,崗位工資隨崗位等級遞增而提高。提升薪酬標準。劃定最低工資標準,增設學歷津貼、職業津貼,明確年終綜治獎、文明獎等獎勵性績效。改變考核方式,對社區工作者開展一年多次考核,采取季度、年度績效考核相結合,分設季考核獎與個人年考核獎。
北京市西城區積極創造各種鍛煉平臺,通過加大社會組織扶持力度、拓展政府購買社工服務范圍、開展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選拔獎勵優秀社會工作人才等路徑,不斷激發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干事激情與愿望。同時以社區“兩委”換屆為依托,積極提拔優秀社會工作者到社區正、副職崗位上,進一步優化了社區班子結構;加強社區儲備社工人才培養,提拔優秀社工到社區重點部門、重要崗位掛職鍛煉,進一步壓擔子、給任務,不斷豐富基層工作經驗,加強職業社會工作人才發展動能。
為破解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體系化、人才培養的科學性、與社區發展的匹配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黃浦區于2018年就在“分類建設、分層培養、梯度選樹”的總體建設框架下,基于充分調研,攜手華東理工大學推出了“黃浦計劃”,通過把最先進的基層治理理論和方法引入課程,推進轄區社區工作者向全方位、多層次、專業化發展,圓滿完成了首輪三期合計100名社區治理骨干的培養。
在一堂“老大樓綜合改造協調會”情景模擬課上,“黃浦計劃”學員們分別扮演“居民”“居委干部”“相關職能部門代表”“施工隊長”等角色,“居民們”連珠炮式發問:“這個工程,怎么沒通知我們就開工了?”“我們憑什么要忍受噪音和廚衛使用的不便?”“80年的破房子,還有修繕必要么?”……“黃浦計劃”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繁復的社區事務和層出不窮的居民需求,基層一線社區工作者不僅需要較高的統籌協調能力和相關事務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換位思考的意識,情景模擬課堂就是培養學員們從事件各方當事人的視角去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
日前,民政部公布“2021年度全國基層治理創新典型案例”名單,吉林省琿春市“聚力攻堅打造專業化職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案例榜上有名。琿春市在社區人口數3000戶以下的設置10個“社工崗”崗位;超出3000戶的,每超出500戶增設1個“社工崗”崗位。崗位設立后,本科及以上學歷、大專學歷人數較設立前分別提升10.4%、9.1%;平均年齡36.8歲,較設立前下降3.7歲,實現“一升一降”。同時,確立正職十級“社工崗”每月4700元的薪酬核定標準線,市本級財政每年再增加1000余萬元的財政預算,專門用于“社工崗”薪酬增支,崗位薪酬待遇較設立前提高51.4%,并享受公積金待遇。
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打造著一支支適應新時代基層治理需要的專業化、職業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不斷提高著城鄉基層治理水平,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表示,“各地積極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完善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政策體系,保障社區工作者薪酬待遇,全國城市社區工作者普遍實現專職化。相當一部分地區的地市級以上城市明確了社區工作者薪酬體系和職業體系,超過一半地市級以上城市社區工作者月平均收入達到上年度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水平或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他介紹,民政部在國家表彰辦支持下設立了社區工作者專項表彰,聯合中宣部每年開展“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宣傳推選活動,選樹宣傳一批對黨忠誠、服務大局、為民愛民、甘于奉獻的先進模范。“社區工作者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也在不斷提升。”他同時指出,“近年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城鄉社區工作者成為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代表,有的被授予‘七一勛章’、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抗擊疫情先進個人等重大榮譽稱號。在不少表彰中,社區工作者都是重要的表彰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