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敵
不久前,我國現存最長木拱廊橋福建屏南萬安橋突發火災,慘遭損毀。這座距今已逾900年歷史的木拱廊橋,于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在我國古代橋梁建筑科學技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木拱廊橋是我國傳統木架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2009年,其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萬安橋橫跨兩個中國傳統村落與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棠口村與長橋村,緊密連接了村落之間樸實莊重的文化內核與精神內涵。
類似的事件早有發生。最近的還比如2021年2月,“中國最后一個原始村落”云南臨滄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翁丁村老寨發生火災,村寨幾乎全部被燒毀,令人十分痛心。而此次萬安橋起火,再一次為鄉村遺產保護敲響了警鐘。一直以來,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意義非凡。“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郡縣治則天下安,鄉村治則國家穩。我國的根在鄉村,鄉村中有著很多遺跡遺產,保護它們有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需要加強村莊風貌引導,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加大農村地區文化遺產遺跡保護力度。
針對農村地區文化遺產遺跡進行保護,筆者認為需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對于功能性已經日益降低的鄉村遺產,包括古村落、古橋等,不應徹底廢棄、任其消亡,而應采取保護性修繕的方式,逐漸恢復其價值與活力。第二,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有針對性地完善監管機制,防患于未然,建立系統的應急處理措施,尤其對于洪災、火災等常見災害有完備的應對舉措,爭取把對遺產遺跡的損害降到最低。第三,加大對鄉村遺產保護的宣傳,培養人們的保護意識,特別是促使當地村民認識到本地區鄉土遺產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價值,進行自下而上的尊重與保護。
除了在保護方面缺乏力度,鄉村遺產在傳承、發展、利用中也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迫切需要引起關注,并將其納入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實踐中。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要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完善配套設施,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和村內主干道建設。今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印發通知,要求做好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保護利用規劃要以傳統村落為節點,因地制宜連點串線成片確定保護利用實施區域,明確區域內村落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時序,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綠色生態、田園風光等特色資源優勢,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特色產業布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新的時代背景下,更應在探索鄉村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創新方式、推動數字賦能鄉村振興方面持續發力。如利用大數據、5G技術、云計算等,打通從保護到展示的各個環節,加大線上展示、線下體驗和網絡傳播的力度。對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節日等要多多進行宣傳,展現鄉村文明新氣象,同時注重文旅開發,讓鄉村遺產不僅僅停留在被保護的層面,還能夠真正“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