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彥華

圖源/hellorf
勞動課正式升級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各省(區、市)全面推行幼兒園和小學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始執行;《中小學校財務制度》正式實施,按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得從事經營活動……9月,正值開學季,一批教育新政將陸續落地施行。
教育,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奠基工程,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重視的社會問題。
中國現代教育發展指數,由《小康》雜志社獨家發布16年的中國教育小康指數演變而來,每年都會請公眾對當下中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方方面面進行評價。2022年7—8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進行了“2022中國現代教育發展指數”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及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22中國現代教育發展指數”為71.0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0分。
中國現代教育發展指數主要從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及執行、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滿意度、對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五個方面進行評價。本年度,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及執行指數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數繼續保持領先,分別為81.4分和81.1分,均比上年度提高了0.6分;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指數和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滿意度指數得分分別為70.4分和63.7分,均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1分,仍有較大進步空間;對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指數得分最低,但進步最快,從上年度的61.5分上升至62.8分,提高了1.3分。
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民族教育,中國父母最關注哪種教育類型?“2022中國現代教育發展指數”調查顯示,時隔五年時間,高等教育再次擊敗義務教育,登上“最受中國父母關注的教育類型”排行榜榜首。38.0%的受訪者將票投給了高等教育,令其成為最受關注的教育類型。其次是初中教育,再次是小學教育,高中教育位列第四,職業教育位居第五。
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最高階段,承擔著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職能。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達到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個百分點,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目前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達到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民族素質穩步提高。同時,教育部以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為牽引,10年來共認定8031個國家級、8632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遴選認定首批3559門國家級一流課程。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持續增強,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高校承擔。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但距離人民群眾的期盼和要求還有很大差距。“2022中國現代教育發展指數”調查顯示,面對“您認為目前中國內地的高等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一題,45.7%的受訪者選擇了“人文教育匱乏,學生素質成問題”,36.9%的受訪者把票投給了“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35.2%的受訪者認為是“教學質量不高”,28.5%的受訪者選擇了“研究生擴招、泡沫化,質量下降”,27.1%的受訪者選擇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另外,“教授和導師素質不高”“評價學生過于倚賴分數和量化考核”“學風浮夸和學術造假”等問題也備受受訪者關注,反映強烈。
“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已實現了高等教育大國的歷史目標,但在高等教育強國建設中仍面臨時代性的現實困境。”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芮國星分析認為,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面臨著“工具性”與“價值性”的沖突、“同型性”與“多元性”的磨合、“內生性”與“外延性”的矛盾。要突破高等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困境,就必須拓展審視視角,克服盲目接納,堅持辯證否定。為此,他建議,從如何突破高等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困境入手,找到長期困擾新時代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思路和方法,使高等教育朝著多樣現代化、特色現代化、整體現代化、動態現代化四個維度協調發展。



“您認為中國小學/初中/高中教育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哪里?”是“中國教育小康指數”調查和“中國現代教育發展指數”調查的保留題目,2022年該題調查結果顯示,除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傳統教育高地排名依舊靠前,變化不大外,山東的表現異常突出: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的排名分別為第七、第七、第三,分別比上一年度提高了五位、七位、六位。
“我校學生在科技類研究中制作作品2萬多件,獲得國家專利4367項,參加全國省市區各級競賽獲獎1370多人次,獲得過世界機器人大賽冠軍和亞軍……”對于山東教育的改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二中的師生深有感觸。近日,該校申報的綜合實踐學科基地,被評為山東首批普通高中省級學科基地。與其一同入選的,還有高密一中、榮成二中等一批縣域普通高中。這也是山東以“強科培優”破題高中同質化發展困局、開啟高中特色多樣發展、促進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的一個側影。
山東省現有普通高中682所,在校生175.98萬人,其中縣域高中345所,在校生102.63萬人,平均辦學規模2975人。縣中無論是學校數量還是在校生人數,都支撐著全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半壁江山”。全面落實公民辦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屬地招生政策,嚴格限制民辦高中學校跨市招生行為;禁止舉辦重點校、重點班,對超大規模學校劃定“底線”“紅線”; 實施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項目,強化縣域普通高中辦學經費保障……近年來,山東緊緊抓住促進生源均衡、合理規劃布局、明確辦學標準等關鍵因素,加快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縣域高中的辦學質量,蹚出了一條促進縣中發展提升的路子。
不只是高中教育,山東義務教育的進步也是有數可證。
為兜牢教育公平底線,山東實現了建檔立卡適齡貧困家庭學生全部勸返復學,殘疾兒童、特困家庭兒童15年教育全免費,貧困村留守兒童關愛室全覆蓋。“雙減”政策平穩落地,作業時間控制、課后服務開展達標率均為100%,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1.5萬家,壓減率96.16%。
為使教育經費管理更加務實高效,山東健全完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十年來各級財政投入學生資助資金555.26億元、資助學生(幼兒)1.07億人次,出臺首個學生資助地方標準,學生資助標準化建設創新經驗獲全國推廣。
為推動教育評價改革走向深入,山東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總牽引,省市兩級廢除或修訂與《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不一致的各類文件603個。

在“2022中國現代教育發展指數”調查中,受訪者還對當前的一些教育政策、現象進行了評價。教育孩子,人們秉持的五大教育理念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孩子共同成長”“讓孩子快樂”“平等對待孩子”“要讓孩子出類拔萃”。最討厭的學生行為是“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成為學習工具,除了考試內容什么都不會”“蠻橫無理”“不能獨立思考,一味順從”。最討厭的教師行為是“偏袒、不公正”“不管學生、一味放任,不盡責任”“侵占學生勞動成果”“要求學生及家長送錢送物和宴請”。
在入園難入園貴、擇校問題、學生減負、教師待遇等近30個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問題中,今年中國父母們最關心的是什么?調查顯示,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教師素質、教育質量、教育公平、大學生就業問題和“雙減”政策落地。
教育評價作為指揮棒,事關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關于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評價,“2022中國現代教育發展指數”調查顯示,40.2%的受訪者認為,在評價內容方面,仍然過多側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而忽視考查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19.5%的受訪者反映,在評價標準方面,仍然過多強調共性,忽略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18.4%的受訪者認為,在評價方法方面,仍以傳統的紙筆考試為主,過多地倚重分數,很少采用質性評價手段;13.8%的受訪者直言,在評價重心方面,仍過于關注結果,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情況和努力程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8.1%的受訪者認為,在評價主體方面,被評價者仍多處于消極的被評價地位,沒有形成多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模式。
為此,57.0%的受訪者建議加大對學生知識轉化能力的學習和考核,27.4%的受訪者希望加大對創造力的評價考核,8.9%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加大對學生特長的評價,另外還有6.7%的受訪者希望加大社會實踐考核。
另外,調查還顯示,超六成受訪者認為我國積極推進的教育綜合改革的力度很大,但有58.7%的受訪者認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差距大”依然是中國義務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問題。超五成受訪者認為,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目前迫切需要做的就是“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從經費支持的源頭上實現均衡”和“加強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教師流動,促進師資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