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晶
(錦州醫科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毒V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在“授業、解惑”的同時,要加強“傳道”,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把專業知識教育同學生的價值觀教育、綜合素質教育結合起來,以更好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大批可靠的接班人[1]。目前絕大多數的大學專業課程教育注重專業技能知識的講授,而缺乏對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也缺少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程教學中的觀念,誤認為專業教學與思想教育是兩個分支,從而疏忽了思政教育,也就丟掉了教育的本質[2]。由此可見,無論從專業課堂存在問題還是國家政策上看,開展專業課程的思政專項研究和探索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醫科大學醫學專業,學生未來將成為一名醫生,面對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患者。醫生擔負著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使命,關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這就要求醫科大學的學生不僅擁有精良的醫療技術,而且還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醫科大學開展課程思政尤為重要,只有將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入教書育人各環節,將學科資源和學術資源有效轉化為育人資源,使得“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之間有機統一,構建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進而形成協同效應,才能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主要分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兩類,而思政教育歸屬于通識教育,并且這兩類課程之間都有各自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缺乏較好的融合及貫通。專職思政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并沒有有效地進行交流和學習,因此在教學中的合力不夠,未能真正地實現協同效應。
高校的專業課任課教師大多更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價值觀、個人素養和法律意識等方面的培養,甚至還有部分教師認為,思政教育就應該由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來負責,而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上只需要教授專業知識即可,他們很少去思考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堂,缺乏課程思政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性,因此導致了在專業課教學上存在教學與育人相脫離的現象。
思政課程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對學生全面進行素質教育的輻射力、覆蓋力不夠。因此,在專業課的教學中加入課程思政的新理念,就要求任課教師從課程思政角度挖掘和充實思政教育資源,但是專業課任課教師大多更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缺少對課程思政的探索,對課程思政元素不能夠深入地挖掘利用。有的教師在教學中甚至強行植入與課程無關的思政內容,反而導致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反感。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主動挖掘專業課中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收集課程思政教學素材,及時融入教學之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每堂課、每次實踐、每位教師都發揮育人功能[3]。
有機化學知識點多、專業性強,教學學時少。很多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基本將所有學時都用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沒把足夠的課堂空間留給課程思政內容。因此,要把線上和線下教學方式充分結合,以生動的案例教學引入思政內容,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授。我們應該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加以改進,通過完善體制和機制建設來激勵專業教師對專業課思政教育的探索。
有機化學的專業性非常強,如果在教學中強行植入與課程無關的思政教育說教,就會導致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反感。因此,要在有機化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就需要有效地找到有機化學知識點和課程思政教育的結合點,這樣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開展課程思政。事實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有機化學,而這些知識中又處處蘊含著人生哲理。只要我們從這些日常生活常識入手,尋找融合點,深入挖掘有機化學相關的思政元素,就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發揮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作用。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制備方法與應用的學科,以科學知識和規律為基本講授對象,闡述事物規律、原理及其應用。在以往制訂課程教學目標時,往往更重視知識的傳授和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而忽略思政與價值取向的引導[4]?;诖髮W有機化學教學內容,在原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了思政育人目標,嘗試在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將知識傳授、專業技能培養與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感、法律意識、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的培養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見表1)。根據此教學目標的設計,對有機化學課程的講義和教案進行了重新梳理和編撰,讓講義和教案成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表1 融入思政育人目標的有機化學教學目標設計
2.2.1 培養民族自豪感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在化學研究和應用上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的兩項——火藥和造紙術都與化學相關。例如,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中國已經可以釀酒。公元前1000年我國已掌握制酒技術,比歐洲的“淀粉發酵法”制造酒精早2 000多年。但是,在中國近代史中,化學發展卻逐漸落后于西方。通過了解中國古代化學的偉大成就,鼓勵學生自強不息、努力奮進。只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創新,一定可以再創輝煌。以此來培養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建立民族自豪感。
2.2.2 彰顯國家情懷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蔓延,為保證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迅速打響。醫護工作者勇于擔當,“逆行”請戰,拼搏在抗疫的主戰場;志愿者甘于奉獻,為疫情防控貢獻才智與力量、全國人民在這場防疫戰中,展現出獨特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這次疫情中口罩、防護服、84消毒液、75%酒精、洗手液等防護必備品都離不開化學。身為醫科大學的學生,是未來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每個人都應該應用化學知識防控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打贏這場長期的防疫戰。
2.2.3 樹立法律意識 在學習“醇類化合物”一章時,會學到一種重要的醇——甲醇,可以舉例甲醇制毒酒事件,幫助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如1998年春節期間,山西某地發生特大毒酒事件,不法分子用含有大量甲醇的工業酒精甚至直接用甲醇制造成白酒出售,造成20多人中毒致死、數百人被送進醫院搶救,6名造假者被判處死刑。2003年,廣東東莞市李某用十多公斤工業酒精摻水制成50多公斤假酒,還美其名曰“純桂林米酒”出售,結果造成4人死亡、5人受傷。廣東東莞市中級法院對這起毒酒案宣判,肇事者李久清被一審判處死刑。通過甲醇制毒酒的例子,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牢固樹立學生的法制意識,提高食品安全意識。
2.2.4 提高環保意識 在學習烴類化合物時,學習了汽油。汽油是從石油里分餾、裂解出來的具有揮發性、可燃性的烴類混合物液體,可用作燃料。同時通過學習相關材料也了解到,汽車尾氣的排放會產生光化學煙霧,對大氣的污染造成很多不良影響,對動植物有影響,并且大大降低能見度,影響出行。通過這些案例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告訴學生某些化工原料的使用可能會給環境帶來污染,但環境問題也并不能全都歸咎于化學工業,相反環境污染的治理以及生態環境改善都離不開化學。因此,在有機化學課程的學習中,應進一步探索,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和清潔能源等,為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2.2.5 增強專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是國家未來發展的生力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認同感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專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如在“阿司匹林的合成”實驗中,擴展介紹阿司匹林的作用:阿司匹林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藥物之一,用于發熱、疼痛及類風濕關節炎等。以阿司匹林的功效為切入點,理解和體會有機化學合成在醫藥生產中的重要性,讓學生深刻了解有機化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增強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2.3.1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以乙醇和濃硫酸反應為例(見圖1),同樣以乙醇為原料濃硫酸作為催化劑,當加熱溫度為170℃時,得到的產物為乙烯,而當加熱溫度為140℃時,得到的是結構、性質和用途完全不同的產物乙醚。對比這兩個反應可知,兩個反應的反應物和催化劑完全相同,只是在加熱溫度稍有不同的時候,得到的結果完全不同。以此來告訴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細節,因為在某個細枝末節上的差之毫厘,就可能會造成落點上的謬之千里。

圖1 乙醇和濃硫酸反應
2.3.2 堅持不懈,終將成功 最初醛酮在堿性高溫高壓條件下與肼反應,羰基被還原為亞甲基,這種反應叫作Kitshner-wolf反應。該法有明顯缺點:反應條件需要高壓風管和無水肼為原料,反應時間為100多小時并且產率也不太高。黃鳴龍將該反應改進后,反應時間縮短到2~3小時,在500克的規模下更獲得了90%的收率。2003年,在美國化學會志創刊125周年的紀念文中,統計出100多年來引用次數最多的125篇科學論文。我國科學家黃鳴龍先生的有關醛酮還原反應的論文排在前列。由此可見,這一工作在化學制藥領域產生了深遠而又廣泛的影響。在有機化學發展中一些廣泛應用的經典反應,都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為紀念此種醛酮的堿性還原法就以Kitshner-wolf-黃鳴龍還原法(見圖2)來命名?;瘜W家黃鳴龍在反應失敗后不愿放棄,努力尋找失敗原因,對此類反應的條件做出重大改進。通過以上講解,告訴學生,成功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圖2 Kitshner-wolf-黃鳴龍還原法
2.3.3 河有兩岸,事有兩面,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在有機化學第九章的課程中,學習了一種重要的醛———甲醛。甲醛這一名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夠聽到。裝修中,建筑膠水、人造板材、復合地板等都可能會造成甲醛的揮發。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將甲醛放在一類致癌物列表中。2019年7月23日,甲醛被列入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第一批)。由此可見,甲醛對人類的生存有很大危害。但與此同時,甲醛在化工應用中,有著重要的用途。甲醛除可直接用作消毒、殺菌、防腐劑外,主要用于有機合成、合成材料、涂料、橡膠、農藥等行業。此外,甲醛還可做固定劑,可配成簡單的或混合的固定液,如眾所周知的福爾馬林就是以甲醛為原料配制的,為醫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對比學習甲醛的不同用途可知,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矛盾統一體存在的,具有兩面性,以此培養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2.3.4 任重而道遠,共同努力 在學習醚的制備的應用時,講到了吉非替尼的合成(見圖3)。吉非替尼(Gefitinib,伊瑞可,易瑞沙)對于既往接受過化學治療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顯著的療效。而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對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2018年全世界新發肺癌210萬例,占所有新發腫瘤病例的11.6%(排名第一);死亡180萬例,占所有腫瘤死亡病例的18.4%(排名第一)。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由于人口基數較大,我國肺癌的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數遠超其他國家,肺癌的疾病負擔一直以來都十分沉重。通過對吉非替尼合成的學習,進而讓學生加深對肺癌發病率的認識,從而讓大家認識到醫生肩負救死扶傷的重任,需從現在做起,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基本功,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為將來從事醫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圖3 吉非替尼的合成
2.3.5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學習“鹵代烴”一章時,可以引入發明家小托馬斯·米基利(Thomas Midgley)的例子,告訴學生要認真對待科學,不要被名利蒙蔽雙眼,從而忘記了初心。小托馬斯是一位美國機械工程師和化學家,也被稱作是天才發明家,但他還有另外兩個駭人聽聞的稱呼,一個是“地球歷史上對大氣影響最大的個體生物”,另一個為“歷史上殺戮最多的個體”。他的榮耀伴隨著謾罵,全都與他兩項影響世界的發明專利有關,一個是四乙基鉛,另一個則是氟利昂。當時,小托馬斯在明知含鉛汽油有毒的情況下,仍然選擇掩蓋真相,把四乙基鉛取了個更為隱秘的名字——四乙基,以欺騙群眾。也許是由于近乎完美的掩飾,這一發明仍然使用了近60年,危害了近億人的生命安全[5]。而他的另一個獲得鉑金獎章的重大發明——空調制冷劑氟利昂(二氟二氯甲烷,CFC),也在1974年被發現會對地球臭氧層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并于1996年由聯合國出臺相關協定全面禁止使用。
科學技術是一把鋒利無比的雙刃劍,會給人們帶來便捷,但如果利用不好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作為化學專業領域的學習者和研究者,應秉持著科技造福人類的宗旨,發揮化學科技成果的積極作用,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而努力。而作為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青年人,應樹立正確的科技價值觀,傳播科學正能量,尤其是身為醫科大學的學生,更應保持初心,不被名利迷惑,成為具有高度責任感和高尚情操的醫生。
有機化學是普通醫學類學科的一門基礎專業課程,將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為進一步響應黨中央和教育部的號召,在有機化學教學中,打破原有只教授專業知識的教學模式,融合課程思政元素,改變傳統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為中心的理念,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中心轉變,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將思政課逐步融入專業課的建設中,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的和諧統一。目前,有機化學專業課程已經應用了一系列教學方法,如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和PBL教學法等,這些都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6-8]。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可將這些教學方法有機地融入一體化教學過程中。
2.4.1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加入思政元素影視材料 在給學生準備線上預習資料時,這些資料可以是包含思政教育元素的短視頻、電影片段、紀錄片等與專業知識相關的資料。在學習醚類化合物時,可以引入警匪電視劇中用迷藥迷暈受害者的片段。告訴學生迷暈受害者的就是乙醚,同時提醒學生應當正確使用化學試劑,在用藥時要認真仔細,因為這關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這樣,學生在學習影視資料中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思政元素也會隨之自然滲入學生的心里。
2.4.2 在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時,查閱探討有機化學思政相關材料 在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時,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作業,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堂上讓學生講解并展開討論,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學習“雜環化合物”一章時,可以引入青蒿素,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其發現了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她是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通過對屠呦呦事跡的介紹,讓學生感受科學工作者的刻苦精神和家國情懷。這樣的教學理念加上新穎的教學方法會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2.4.3 在PBL教學法中融入思政元素案例 PBL教學法由美國神經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學首創[9-10]。PBL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圍繞具體案例或情境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出、討論和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在有機化學課程的講授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時事案例,通過PBL教學法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能積極地在學習活動中解決思政問題,并通過實踐和反思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講授含氮有機化合物時,可以設置PBL教學,引入蘇丹紅事件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蘇丹紅的危害有哪些?”“應采取哪些措施防止蘇丹紅事件發生?”“從蘇丹紅事件中我們學到了什么?”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從案例分析中樹立法律意識和安全責任意識。
針對有機化學的課程思政,應深入挖掘有機化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改變并豐富教學方法,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關注愛國情懷、人文精神、社會責任及民族自信等方面的教育,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成長為有愛心、信心和責任心的白衣天使,成長為有醫能、醫德,能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成長為能為祖國建設做貢獻的高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