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萍,楊曉揚,張少云,劉國棟
(1.臨沂大學物流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2.四川大學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3.上海電機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上海 20024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設施設備的合理規劃與配置是現代物流系統高效運營的前提。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物流系統的設施設備日趨復雜,其規劃、配置、管理、使用和維護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對物流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和工業工程等專業的專業核心課課程,“物流設施與設備”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現代物流系統中各類設施設備的功能、結構及運作原理,掌握設施設備規劃、選型和管理的能力,是培養精物流業務場景、懂先進管理方法、通多學科技術的現代物流復合型人才的重要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倉儲、裝卸搬運、包裝、運輸、流通加工、配送等作業環節的設施設備,以及物流信息技術和經營決策方法,涉及物流、機械、電子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等專業知識。課程具有知識點繁多、學科交叉性高、內容更新速度快等特點,導致教學實踐中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科交叉理論不足、教學內容與實際問題脫節、思政價值發揮不足等問題。因此,如何提升“物流設施與設備”課程教學內容高階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課程思政作用,是物流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STEM是培養具有全面科學素養和創新探究能力人才的教育新形態,是各國教育領域的重要發展戰略。STEM教育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教育的簡寫,提倡跨學科教育,使用多學科的思維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技術素養、工程素養和數學素養,以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復合思維和創新思維。因此,將STEM教育范式應用于《物流設施與設備》的實際教學中,充分發揮此課程學科交叉性高的特點,依據STEM能力框架,結合現代物流復合型人才需求,從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重新定義課程的教學目標;以行業標準、政府規劃、企業發展歷程、實際工程案例等行業實際資料為載體,將各相關學科基礎邏輯引入課程,打破學生單門課程思維限制,提升學生利用綜合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本文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第1部分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總結“物流設施與設備”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第2部分介紹STEM能力框架包含的8種基本能力,并針對第1部分的教學實踐問題,從提升STEM能力的角度提出課程改革的啟發;第3部分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和課程思政四個方面總結課程創新舉措;第4部分對課程創新進行反思。

圖1 研究框架
(1)知識點繁多,但邏輯關系較弱、高階性不夠,導致教學內容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物流設施與設備”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介紹現代物流系統中各類設施設備的功能、結構及運作原理。包括叉車、巷道堆垛機、起重機、封口機、輪船等重型機械設備,以及倉庫、港口、混凝土攪拌站、機場、配送中心等現代化物流設施。每一類設施設備按照材料、處理對象、性能等不同標準,又可以分為不同細分種類。例如捆扎機這類常見的包裝設備,按捆扎材料不同,分為塑料帶、鋼帶、聚酯帶、紙帶和尼龍繩捆扎機;按自動化程度不同,分為全自動、半自動和手提式捆扎機;按接合形式不同,可分為熱熔搭接式、高頻振動式、超聲波式、熱釘式、打結式和摩擦焊接式捆扎機。
這些知識點繁多且比較零散,背后邏輯關系較弱,若簡單羅列,教學內容較為枯燥,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大多靠死記硬背,僅僅為應付考試,不知道所學知識能用來處理什么實際的問題。因此,教學團隊從課程設置目標出發,結合現代物流人才培養目標,重構此課程的教學內容。
(2)學科交叉性高,但交叉理論支撐不足,導致教學內容難易程度較難把握,延伸太多講不完,反之則沒有效果。現代物流設施設備較為復雜,其結構、原理大多涉及機械、電子電路、液壓、控制科學、通信、運籌學、經濟等多個學科專業。以最常見的倉儲設備電動叉車為例,其結構包括車體、門架、駕駛室、電控操縱系統、驅動系統、液壓系統和能量再生電子控制系統。其中,車體、門架、駕駛室等物理部件的機械設計,既要考慮作業強度、高度、重量需求,又要考慮人機工程學、工業設計等設計學理論,電控操縱系統、驅動系統和能量再生電子控制系統離不開控制理論、電子電路設計理論,而用于起重的液壓系統是液壓原理的典型應用。此外,電動叉車需要與倉庫其他設施設備(巷道堆垛機、高架叉車、AGV等)配合作業,其配置需要運用生產管理、運籌決策等理論支撐。
多學科交叉特性,為教師實施教學過程增加了難度,若將涉及的學科詳細展開講解,一則難度大,二則學時不夠;反之,若不深入講解其他學科內容,則課程教學內容太過淺顯,學生學習不到有用的知識。因此,教學團隊從教學設計入手,基于系統工程思想,每章確定一個重點講解的學科,提升課程的理論深度。
(3)設施設備技術發展快,教材內容更新不及時,理論與實踐脫節,導致學習內容落后于實際,學生學習的內容難以直接用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的迅猛發展,設施設備不斷更新換代,然而教材中的設施設備的內容相對陳舊,還是以傳統的物流設施設備為主。例如倉儲設備中仍然以托盤、地牛、叉車、AGV的介紹為主,并沒有數字托盤、AMR、四項穿梭車等最新的設備介紹。另一方面,對于物流技術的介紹較為淺顯,只簡單羅列了物聯網、嵌入式系統、GPS、RFID等技術的定義和功能,缺少技術與具體物流業務場景的結合,以及如何在實施這些技術來提升物流效率。
教學內容與實際、實踐脫節,導致學習的知識落后于行業實際發展情況,所學內容難以直接應用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因此,教學團隊將將物流技術穿插到各物流作業環節的設備中,以實際工程問題的解決為每個章節的能力目標,提升課程內容的實用性。
(4)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關系密切,但缺乏明顯支撐職業能力提升目標的內容,課程對學生價值引領力度不夠。此課程介紹的現代物流系統設施設備與物流業務密切相關,現有教材目標中列出了團隊合作能力培養、溝通協調能力提升、職業道德建立等職業能力目標。但教材中缺乏支撐職業能力目標的內容,也沒有明確引領學生價值觀的案例,導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難以發揮課程的思政作用。因此,教學團隊充分利用課程內容的豐富性,深挖思政元素。
2019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局發布了《探索21世紀SETM能力》報告,指出STEM技能主要包括認知技能、信息處理、解決問題與工程思維、科學調查、計算思維與通信技術、設計思維與創新能力、動手操作技能、溝通協作技能等8種技能,見表1。

表1 STEM能力框架及其對課程創新的啟發
每1-2個章節,重點訓練學生的一種能力。
(1)扎根行業現狀,重構教學內容,突出課程的實用性。教學內容服務于教學目標,在“物流設施與設備”課程的教學內容中融入行業標準、政府規劃、企業歷程、實際工程案例等,將零散的知識串起來,構建物流設施設備的知識體系,讓學生了解行業最新進展,為踏上工作崗位做足準備。表2為利用行業資料,通過虛擬仿真實驗方式重構“物流設施與設備”課程內容的嘗試。

表2 以行業資料和虛擬仿真實驗重構課程內容
(2)立足學科交叉,創新教學設計,增強知識的高階性。在教學設計方面,基于STEM教學理念,將不同學科的基本邏輯貫穿于設施設備的講解、物流場景運作中,讓學生打破單門課程的思維框架,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用系統工程的思維解決復雜的工程問題。在師資配備方面,構建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團隊,從全校不同學院招募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作為助教,見表3。

表3 各章節交叉學科內容
(3)善用思維方法,打造師生學習共同體,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將課堂由教師教授知識的過程,轉變為師生共同依據思維方法學習知識的過程,打造師生學習共同體,改變學生的接受思維,提升其主動思考、敢于質疑的能力。每個章節學習開始之前,先向學生介紹思維方法,再帶領學生將思維方法應用到章節學習中。教師由課堂主導者變為輔助者。
(4)黨員教師集體備課,深挖思政元素,發揮課程價值觀引導作用。“物流設施與設備”課程知識點較多,是其難于講解的地方,也是其發揮課程思政作用的優勢所在。因為豐富的教學內容,提供了各種類型的課程思政資源。在備課時,按照教學大綱梳理知識點,精心設計思政環節,不是空喊口號,更不是簡單套用別人的案例。在講課時,從復習、導入、教授、小結、作業各環節找準切入點,學中做,做中學,力求入腦入心。課后進行反思,聚焦學生為中心,立足有意義學習理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求知欲與獲得感。
例如在揀選設備中,介紹國產品牌國自料箱揀選機器人大洋彼岸成長記,以國自在北美大陸的市場表現,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以習總書記考察湖北時的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命門”所在。企業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激勵學生步入企業之后,仍然以創新為己任,具備大局觀,爭取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
(5)對標就業市場,改革課程考核方法,強化考核促進作用。針對全球就業市場最需要的10類能力:分析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復雜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創造力、原創力和主動性,領導力和社會影響力;技術使用、監督和控制能力,技術設計和程序設計能力,韌性、抗壓性和靈活性,推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思維能力,構建基于多目標、多方式、多主體的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評價,以評價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本文從教學內容重構、教學設計變革、課堂教學再造、思政元素挖掘和考核過程創新等方面,將“物流設施與設備”課程從傳統課堂轉變為智慧課堂,從知識課堂轉變為能力課堂,從灌輸課堂轉變為共同學習課堂,從封閉課堂轉變為開放課堂。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引導活躍度不高、參與感不強的學生,調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