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世健
(浦北縣人民醫院臨床藥學部 廣西 欽州 535300)
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顯著,腦梗死的發病率也逐年增加,中風(腦缺血)占全球每年死亡人數的9.5%。腦血管疾病仍然是全世界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國每年腦血管疾病病死率為124/10 萬。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一種由供血不足引發的腦部疾病,可引起腦缺血、壞死、缺氧,甚至導致神經功能缺損,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患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和病死率,是我國人口死亡的第一病因。加上腦梗死發病風險增加的一些心血管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疾病,其病因疊加后對人民群眾健康造成的危害極大,因此針對腦梗死的預防、治療及管理的意義重大。早期恢復腦缺血部位的血流灌注可顯著提高患者預后。研究顯示,丁苯酞可明顯改善腦出血區域微循環及血流量,并能增加缺血區域的毛細血管數目,減輕腦水腫,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腦保護劑,丁苯酞可清除缺血性腦組織中的氧自由基,改善腦組織線粒體功能,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應激作用,并且可以抑制中風期間釋放的促炎因子的過度產生。依達拉奉可清除氧自由基、減少脂質過氧化對腦細胞、神經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帶來的損傷。但較少有研究報道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治療腦梗死后的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和炎癥因子的變化情況。我院采用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治療腦梗死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在我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120 例,使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到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 人。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依達拉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丁苯酞治療。兩組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s, n(%)]
納入標準:①年齡≥18 周歲;②符合《缺血性卒中基層診療指南(2021 年)》中的關于缺血性卒中(腦梗死)的診斷標準;③6 h 內入院;④無嚴重意識障礙;⑤患者吞咽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①頑固性高血壓、惡性心律失常、嚴重冠心病等;②血管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等;③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疾病等。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同意書(倫理審批號:201912)。
患者入院后予以腦梗死的常規治療如降血壓、降顱內壓、吸氧等,如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基礎疾病,則對癥治療。所有研究對象在入院時均進行溶栓治療:人尿激肽原酶(規格:100 PNA/支,國藥準字:S20110052,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制藥),0.15 PNA 單位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30 min,1 次/d。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采用依達拉奉治療:(規格:30 mg/支,國藥準字:H20080592,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藥業),30 mg 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2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丁苯酞治療:(規格:100 mL/瓶,國藥準字:H20100041,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靜脈滴注50 min,2 次/d,時間間隔6 h;兩組均連續治療14 d。
(1)根據參考文獻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該量表主要涉及了腦梗死患者的意識水平、肢體運動、共濟失調、凝視、視野、語言、感覺等幾大方面,評分的分數為0 ~42 分,分數越高說明了患者的神經功能越差。根據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變化進行治療療效評估,評分下降91%~100%(痊愈),減少46%~90%(顯效),減少18%~45%(有效),減少≤17%(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本組總例數×100%。(2)血液流變學、凝血纖溶:治療前后,采集5 mL 的空腹靜脈血,檢測血液流變學指標(紅細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以及凝血纖溶功能指標(血漿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儀器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LH 755 全自動血液分析。(3)炎癥因子檢測:治療前后,采集5 mL 的空腹靜脈血,檢測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 和C 反應蛋白水平,酶聯免疫吸附檢測試劑盒購自武漢賽培生物有限公司。(4)不良反應:記錄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

治療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55.0%,低于觀察組的8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01),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治療前,兩組各個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兩組的NIHSS 評分、紅細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漿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上述各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兩兩比較,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凝血功能比較(± s)

表3(續)
治療前,兩組各個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 和C 反應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比較(± s)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21.7%,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13.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急性腦梗死后神經組織壞死是由于動脈或靜脈狹窄或閉塞導致供血區缺血缺氧變化,最終導致神經功能缺損癥狀。腦梗死病因復雜,致殘率和病死率較高。其病因仍在調查中。許多學者認為病因與血栓形成和側支血管受壓等病理生理現象相關。NBP 自2002 年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以來,已廣泛用于治療腦梗死,特別是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國的多中心和開放標簽臨床研究驗證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有的研究顯示,急性腦梗死后進行溶栓治療,使用人尿激肽原酶注射液可減輕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的神經損傷,改善遠期預后。本文結果顯示,人尿激肽原酶注射液溶栓治療后,使用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治療腦梗死,其有效率高于人尿激肽原酶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的有效率,且觀察組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的評分,其與王嬌等的治療效果一致,說明在溶栓治療的基礎上,使用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可有效改善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提高其生活質量,其治療效果確切。
急性腦梗死以及再通后缺血再灌注都會引起神經細胞線粒體結構和功能損傷。線粒體損傷會產生大量自由基,造成神經細胞脂質過氧化反應,破壞細胞膜結構,導致大量神經元細胞壞死、凋亡,并造成缺血狀態。此時腦梗死的治療不僅要盡快疏通腦血管且急需保護腦細胞、神經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免受損傷。丁苯酞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包括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腦微循環和減少腦梗死后缺血引起的氧化損傷等。急性腦梗死可導致過多的Ca流入和活性氧的形成,導致神經元細胞因線粒體功能障礙而死亡。而依達拉奉被證實可以捕獲和減少過量的活性氧,因此可以減少腦損傷的發生。因此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治療腦梗死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細胞功能和血液流變學。如荀警杰等的研究顯示,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治療進展性腦梗死后,患者體內的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漿黏度等顯著低于對照組,本文結果與上述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丁苯酞和依達拉奉在改善腦部側支循環迅速打開次級側支循環,恢復缺血區腦膜微動脈的直徑,增加血流速度等方面具有卓越成效。
循證醫學證據顯示,炎癥因子在急性腦梗死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C 反應蛋白是一種常用的反映炎癥的臨床指標,它是在炎癥因子如白介素-6 的介導下由肝臟合成。以往的研究顯示,C 反應蛋白可以反映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損傷程度。腫瘤壞死因子-α 具有雙重生物學效應。在人體內濃度低時具有抗感染作用,在炎癥反應的組織修復中發揮調節作用。但一旦體內腫瘤壞死因子-α 的濃度增加時,身體的免疫力會被破壞,可能導致中性粒細胞的激活,促進炎癥因子分泌,從而增加血管通透性。此外,腫瘤壞死因子-α 在急性腦梗死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其體內含量與腦梗死體積和神經功能損傷呈正相關。腫瘤壞死因子-α 還可以促進血栓形成和抑制纖維蛋白溶解。白介素-6 在腦組織受損時開始增加,其過度增加會導致進一步的腦組織損傷。本文結果顯示,在發生急性腦梗死后,使用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治療,可顯著降低患者體內的C反應蛋白、白介素-6 和腫瘤壞死因子-α 的水平,表明丁苯酞和依達拉奉在針對急性腦梗死治療中的不同病理生理功能,包括抗氧化、抗炎、抗細胞凋亡、抗血栓形成和線粒體保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治療腦梗死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和凝血纖溶功能,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