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芳,蔣鳳梅(通信作者),岳錦筠,魏 靜
(四川省巴中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 四川 巴中 636001)
突發性耳聾是指突然發生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主要表現為單側聽力下降,伴或不伴耳鳴、耳堵塞感、眩暈、惡心等。突發性耳聾的發病原因可能為病毒感染、變態反應、內耳血液循環障礙,造成耳蝸組織缺血缺氧,耳蝸毛細胞變形,聽力喪失。突發性耳聾的發病相關危險因素可分為病理因素、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及心理因素4 大類。目前,關于突發性耳聾的研究多為量性研究,而對患者真實體驗及護理需求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半結構訪談,旨在研究突發性耳聾患者住院7 d 內真實體驗以及護理需求,為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采用立意和便利抽樣法,抽取2021 年2 月—3 月巴中市中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住院7 d 內突發性耳聾患者15 例。
納入標準:①年齡18 ~65 歲;②確診為突發性耳聾;③精神、記憶力正常,有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④雙耳聽力下降但能識字且具有理解能力及自我表述能力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從母體內獲得的非遺傳性聾、遺傳性耳聾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耳聾患者;②合并有精神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理解能力差等無法溝通的患者;③雙耳均聾且無法溝通者。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狀況、患耳的聽力下降程度、生活習慣、情緒狀態。其中,生活習慣的評價包括四個等級:優,營養均衡、每日飲水適量、無煙酒嗜好、運動量佳、不熬夜、睡眠好、生活工作無壓力;良,營養均衡、每日飲水適量、煙酒適宜或無煙酒嗜好、運動量一般、偶爾熬夜、睡眠一般、生活工作壓力小;一般,營養一般、每日飲水量不足、煙酒過度、運動量不足、有時熬夜、睡眠一般、生活工作壓力較大;差,營養一般、幾乎不飲水(渴了才飲水)、煙酒過度、運動量嚴重不足、常熬夜、睡眠差、生活工作壓力大,見表1。

表1 15 例受訪者的臨床資料
調查組通過咨詢臨床專家、反復分析、討論、修改后形成正式訪談提綱。主要內容包括:(1)從發病到現在,您的真實體驗?(2)您平時的生活習慣如何?(3)對突發性耳聾相關疾病知識了解嗎(如病因及其誘發因素等)?(4)您周圍的親戚朋友同事等有這個病嗎?(5)醫護人員是否告知治療方案及預后?若已告知,您是如何看待的?(6)目前,您最大的困擾和煩惱是什么?(7)您的護理需求是什么?
通過半結構訪談法搜集資料。于突發性耳聾患者住院7 d 內進行,住院不足7 d 的,由患者出院前1 d 進行。訪談前向訪談者解釋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同意后進行訪談,以訪談信息達到飽和為原則。訪談時主要采用錄音、觀察及筆記3 種方式進行,訪談過程中不對受訪者觀點評判或者誘導,不得中途打斷其敘述,避免影響訪談的真實性及分析結果。為保護受訪者的隱私,訪談采用匿名方式,以序號表示。根據訪談提綱進行談話,訪談時間30 min 左右為宜,針對特殊對象可以適當延長時間,訪談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情緒、肢體語言等,并詳細記錄。
采用Colaizzi 7 步分析法進行分析,對文字資料反復閱讀,從含義層面分類整理,提煉主題并對主題進行描述和總結。
在患者的真實體驗中共歸納提煉出生理、心理、社交3 個方面主題。(1)生理方面:耳聾伴有耳鳴、耳悶脹感、眩暈、惡心、嘔吐;睡眠差;(2)心理方面:恐懼、焦慮、抑郁、無助感及不確定感;(3)社交方面:與人交流障礙、不能正常的工作或學習。護理需求中共提煉出渴求得到相關專業知識指導、希望盡快恢復回歸家庭和社會、希望安置在安靜舒適的單人間、希望得到家庭和社會的關懷與支持4 個主題。
2.1.1生理方面的體驗 (1)耳聾伴有耳鳴、耳悶脹感、眩暈、惡心、嘔吐:患者的聽力突然明顯減退,大部分伴有耳鳴、耳悶脹感、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主要與耳蝸毛細胞的不可逆性損傷有關。個案6(嘆氣):“感覺對方說話聲音太小了,根本聽不見,只聽到蟬鳴音和嘶嘶的響聲,特煩。”個案10:“感覺耳朵里面有什么東西堵住的,脹噴噴的,特別不舒服。”個案11:“剛發病的時候,根本不敢走動,感覺房子都在轉動,閉著眼睛時自己都在轉動,很沒有安全感,不過經過治療,今天感覺好多了。”個案15(流淚):“不但眩暈,還特惡心,有時候把胃里的東西全吐出來了,還想吐,難受極了,哪哪都不舒服,啥都不想吃。”(2)睡眠差。個案2(流淚):“耳朵一直響,白天還能堅持,到了晚上,嗡嗡嗡嗡的,煩死了,一晚上都沒睡好”。個案14:“由于經常上夜班,生物鐘被打亂,平時睡眠就不太好,這次發病后,諸多不適癥狀導致晚上睡眠更差。”個案3:“沒用藥前睡眠一般,但自從你們給我用藥后感覺睡眠極差,這幾晚上只睡了2 ~3 h 的覺,我在網上查了使用的藥物,網上說用地塞米松影響睡眠,是真的嗎?”
2.1.2 心理方面的體驗 (1)恐懼、焦慮、抑郁、無助感:有研究表明,突聾與抑郁、焦慮情緒有明確關聯。由于聽力突然下降且伴有耳鳴、眩暈等不適癥狀,患者極易產生恐懼、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個案7:“我家里還有一個癱瘓的老母親,我走了就沒人照顧她了,這個病不知道要治到哪一天,我非常著急。”個案13:“我三十多歲時老伴就走了,靠在外打工帶大幾個兒女,4 年前房屋倒塌后隊里就沒收了,現在我沒了家,多次找政府無果,3 年前我得了抑郁癥,如今耳朵又聽不見了,我好無助,好著急呀(哽咽,頭偏向調查者對側)。”(2)不確定感:由于臨床中有個別突發性耳聾患者經過治療無效后成為永久性感音性聾,訪談過程中發現多數患者對疾病缺乏足夠的認知,易產生疾病不確定感。個案1:“我一親戚前段時間也與我這個病一樣,現在都半年了,還是聽不見,不知道我這個病能不能治好?”個案8:“聽25 床患者說她已經治療半個月了還沒好,我也會治這么久甚至更長嗎?”個案12:“聽醫護人員給我講過治療方案及預后,醫生說這次就算治好了,以后還有復發可能,我會不會復發呀?”
2.1.3 社交方面的體驗 (1)與人交流障礙:對于聽力下降嚴重的(尤其是雙耳聽力均下降)患者影響交流。個案4(眉間緊縮,嘆氣):“昨天我到食堂買飯,問多少錢,對方說了幾次我都沒聽清楚,感覺好羞愧。”個案11:“昨天早上護士給我抽血,問我吃飯喝水沒,問了幾次我都沒聽清楚,最后她拿紙筆寫了幾個字我才知曉,幸好我能識字。”(2)不能正常的工作和學習:臨床上本病多見于中年人,工作學習是這個年齡段必須面對的問題。個案9(表情很無奈):“我是干營業工作的,需要不斷地完善相關工作,昨天月底,今天該總結上月工作并上報相關數據了,但頭暈得厲害,根本不想做任何文字方面的工作。”個案5:“我們每周要線上學習專業知識,手機音量調到最大,聽起就像蚊子聲音那么小,只能看屏幕,根本達不到學習效果。”
2.2.1 渴求得到相關專業知識指導 在訪談中發現,大多數患者不知道突發性耳聾疾病知識以及誘因,極少部分患者在發病后才在網上了解一些相關治療方案,對于誘因之類的不知道。個案1:“我這個病到底是啥原因引起的呀?你們能不能給我講講?”個案7(微笑):“醫生說這次如果治好了,以后不注意的話有可能還會復發,到底要注意一些啥呀?我想問醫生,感覺醫生又忙,不好意思問。”個案15(懇求的眼光):“醫生叫我看您們的宣教資料,我看了一下,密密麻麻的,內容太多,根本記不住,有沒有簡單的,讓我們能夠記住的。”
2.2.2 希望盡快恢復回歸家庭和社會 臨床上本病多見于中年人,都是家庭單位的中流砥柱,盡快恢復回歸家庭社會是他們最大的愿望。個案10(祈求的眼光):“我老公在外打工,家里有兩個行動不便的老人及兩個孩子需要我照顧,最小的才兩歲,盡快給我治好了好回去照顧老人和孩子,求求你們了。”個案13(哽咽,頭偏向研究者對側):“我家房子被隊里沒收了,都這把年紀了,有時住在工地里、有時住在親戚家里,我要掙錢,還要找政府要房子,想快點好起來。”個案8“我是教師,教的畢業班,時間久了怕耽誤課程……”
2.2.3 希望安置在安靜舒適的單人間 此類患者大多發病前因過度勞累、睡眠質量差、情緒激動等所致,加之發病期間部分患者伴有眩暈等癥狀,需要一個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個案4:“我感覺房間里好吵,特別是有的人看電視劇、有的聽音樂,聲音大,好煩,能不能把我安置在單間呀?”個案14:“我旁邊那床晚上睡覺打呼嚕,聲音特大,吵得我晚上根本睡不好覺,能有單間就好了。”
2.2.4 希望得到家庭和社會的關懷與支持 患者身體上的不舒適會使健康受到威脅,但人們往往容易忽視情緒上的變化,生病的人心理更加敏感和脆弱,比平時更需要情感支持。個案3(哽咽):“我老伴舍不得錢去做核酸檢查,你們就不要她進來,兒子又在外地沒回來,這次住院,沒人照顧我,心里空蕩蕩的,很難受。”個案5(眼含淚花):“因為我是護士,家里人常常說,你是個護士,自己該曉得怎么做,所以每次生病后,家里人不怎么關心,這次也一樣,可我心里的苦不知和誰說。”個案9:“我還沒有完全恢復,單位領導就問我可以回去上班了嗎?心寒呀!”
本文從現象角度探尋了突發性耳聾患者在治療期間生理、心理、情感的變化歷程及社會支持狀況,了解到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護理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其對生活質量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教科書上制定的護理措施根本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只有不斷的改進護理措施,改進護理服務,才能保質保量完成工作。
及時有效的治療,是治愈成功的關鍵。突發性耳聾屬于耳鼻喉科急癥,倘若不及時治療,隨著病情的加重,極有可能出現永久性失聰,一般情況下,在發病1 周內治療效果最好。因此,一旦患者入住,應立即協助醫生用藥、吸氧或高壓氧治療等措施。向患者講解避免誘因及靜心配合治療的重要性,每日評估患者的情緒狀態、生活行為、睡眠情況及治療效果,及時處理影響治療效果的不良因素。對于治療效果不佳者,及時與主管醫生協商,請求上級醫師指導,重新制定治療方案,或建議主管醫生是否將患者轉入上級醫院治療,以免耽誤黃金期,爭取治療效果達到最佳化。
減輕患者的不適癥狀,提高舒適度。了解病史、起因及有無誘發因素,評估患者的聽力下降程度及有無伴隨其他癥狀如耳鳴、耳悶脹感、眩暈、惡心、嘔吐、評估患者睡眠質量。(1)根據不同的評估結果,采取針對性護理:對于有明顯誘因的患者,及時向患者講解避免誘因的重要性及如何配合醫護人員治療的有效方法;對于耳鳴的患者,可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聽舒緩、愉悅的音樂,在患者感到耳鳴時可閉上雙眼通過聽音樂的方式緩解耳鳴程度,但應避免聲音過大對患者耳部造成刺激。(2)安全護理:指導患者眩暈發作期臥床休息,待癥狀緩解后方可逐步下床活動,以適應生活環境,注意下床前先取床上坐位,觀察有無眩暈癥狀,半小時后無不適,可過渡到床邊坐位(雙腳放在床沿下)30 min 后,可由家屬攙扶下床在病區內慢步走動,開始走動時間不宜過長;惡心嘔吐患者,遵醫囑及時用藥,加強飲食宣教,多飲水。(3)睡眠的護理:因使用地塞米松而導致患者睡眠差者,及時告知醫生,遵醫囑減少劑量或停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睡眠質量差的患者安置在單人間;無條件者,同病室內避免安置打鼾患者及家屬,病室內保持極度安靜,對有噪音干擾的,護士要及時制止。指導患者晚飯后不飲用具有提神功效的飲料,不可暴飲暴食。夜間的護理治療盡可能在患者睡覺前集中完成,減少對患者的打擾,休息時保證房間的安靜以及病床的舒適,避免外界因素對患者休息造成干擾。
加強患者心理疏導,幫助患者緩解負性情緒。由于突發性耳聾影響患者聽覺,且無明確的發病原因,患者往往會產生緊張與焦慮等負性情緒,增加疾病不穩定性,甚至會降低治療依從性。因此,需要向患者講解突發性耳聾臨床治療方法、配合要點以及疾病的預后情況,鼓勵患者勇于面對。向患者介紹主管醫生技術,將情緒低落的患者與治療有效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室。請治愈患者現身說教,讓患者對疾病的發展及轉歸有進一步了解,可有效降低患者對疾病的不確定性。對于工作家庭壓力大的患者,需要積極與患者溝通,幫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對于期望值高或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告知患者如何選擇合適的助聽器。
提供有效的社交支持系統,幫助患者減輕困擾。根據患者的聽力下降程度采取對應措施,建立有效的溝通交流方式。(1)對于無法用正常音量交流的患者,可將聽診器上的兩個耳塞放在患者左右兩耳,護士對著聽診器的胸件(聽診頭)與患者交流,注意開始交流時護士的音量要適當,以患者能聽見為宜,以免損傷鼓膜.(2)對于雙耳聽力極重度且鼓膜完好者,可以采取書寫、手勢、圖片等方式交流,并采取預見性護理告知模式,提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縮短電話接聽時間、減少電話接聽頻率。(3)對于聽力下降程度嚴重的患者,鼓勵家屬給予其生活照顧,以減輕患者的自卑心理,積極接受治療。
盡量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幫助患者盡早回歸家庭和社會,提高滿意度。加強對患者相關疾病宣教力度,將突發性耳聾疾病的宣教資料轉換成簡單易懂的思維導圖,使患者易于接受和掌握。盡可能將患者安置在安靜舒適的單人間或同病種安置在同一病室。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原因,病房需要增設至少2 個單間過渡病室,且隨著近年來突發性耳聾發病率的上升,病房床位基本不能滿足臨床需要,無法將所有患者均安置在單間。因此,需要根據患者聽力受損程度及伴隨的癥狀,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將病情較重的安置在單人間,或同病種安置在同一病室,避免將有打鼾癥狀的突發性耳聾患者或其家屬有打鼾的安置在同病室。多方助力能讓患者獲得幸福感和安全感,針對家庭、社會應對無效或低效的患者,醫護人員應發動家庭、社會支持力量對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幫助和支持,使其安心治療,有助于疾病盡早恢復。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針對性實施宣教和護理,幫助患者盡早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本文調查例數太少,待增加例數繼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