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白莎 黎玉婷 李運
輸尿管結石(ureteral calculi,UC)發生與地域、年齡、飲食、職業等密切相關,會造成腰腹部絞痛,可持續數小時,引起大汗淋漓、輾轉不安、面色慘白等癥狀,甚至引發休克[1-2]。手術是治療UC 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清除結石,但術中部分患者會發生低體溫,可對血小板功能造成抑制,致使肝臟解毒功能下降,增加術后感染發生可能性。低體溫還可致麻醉藥物代謝減慢,造成凝血紊亂、凝血機制抑制,影響機體各系統功能,增加循環系統外周血管阻力,引起心動過速、肺血管阻力增高、心臟傳導阻滯、血壓下降等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病情康復[3-4]。因此,如何有效預防術中低體溫發生成為臨床關注的熱點。本研究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11 月就診于萍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的96 例UC 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UC 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的影響因素,旨在為今后護理對策制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方便抽樣法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11 月就診于本院的96 例UC 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CT、超聲、膀胱造影等檢查確診為UC;接受手術治療;連續硬膜外神經阻滯麻醉。排除標準:精神異常;合并嚴重心肺功能疾病;術前心電圖異常;急性腎功能衰竭;全身急慢性感染;合并血液系統疾病。男70 例,女26 例;年齡32~75 歲,平均(54.65±2.16)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2 例,高中及以上44 例;婚姻狀況:已婚60 例,未婚、離異或喪偶36 例。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經醫院電子病歷系統收集患者年齡、文化程度、性別、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婚姻狀況、結石直徑、輸液量、手術時間、灌注量、術中失血量等資料。術中每隔15 分鐘用博朗IRT 6520 型紅外線耳溫槍測量鼓膜溫度,判斷核心體溫,核心體溫任意時<36 ℃即可評定患者出現低體溫。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UC 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現狀 UC 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率為41.67%(40/96)。
2.2 UC 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發生低體溫患者年齡≥60 歲、BMI<25 kg/m2、手術時間≥1.5 h、灌注量≥3 000 mL、輸液量≥2 000 mL 比例均高于未發生低體溫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者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結石直徑、術中失血量、ASA 分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UC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單因素分析(例)

表1(續)

表1(續)
2.3 UC 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的多因素分析 應變量:術中低體溫(無=0,有=1)。自變量:年齡(<60 歲=0,≥60 歲=1)、BMI(≥25 kg/m2=0,<25 kg/m2=1)、手術時間(<1.5 h=0,≥1.5 h=1)、灌注量(<3000mL=0,≥3000mL=1)、輸液量(<2000mL=0,≥2000mL=1)。多因素分析顯示:年齡≥60 歲、BMI<25 kg/m2、手術時間≥1.5 h、灌注量≥3 000 mL、輸液量≥2 000 mL 均是UC 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2。

表2 UC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的多因素分析
術中低體溫是UC 術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具有以下幾點危害:(1)可降低紅細胞變形性,增加溶血風險;(2)降低血小板凝血功能,血小板因子與凝血物質活性下降,增加圍術期出血量[5-6];(3)促使小血管收縮,減慢血液循環,延遲麻醉恢復;(4)增加外周循環阻力,增加心肌做功與心肌耗氧量,易誘發心血管事件[7];(5)提高腹腔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加糖皮質激素水平,加重心臟負荷[8-9];(6)增加術中能量消耗,影響傷口愈合,促使切口感染風險升高等。
了解、掌握UC 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指導臨床制訂合理的圍手術期保暖護理措施尤為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60 歲、BMI<25 kg/m2、手術時間≥1.5 h、灌注量≥3 000 mL、輸液量≥2 000 mL 均是UC 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的高危因素(P<0.05)。分析原因在于:(1)年齡大者機體各項器官明顯衰退,新陳代謝逐漸降低,機體對寒冷的應對調節能力下降,易受外環境影響;加上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基礎疾病,血液循環減慢,機體產熱量難以補充散熱量,加快圍術期核心體溫下降速度,增加低體溫發生可能性[10-12]。(2)BMI高者機體存在較多的肌肉和脂肪組織,其中脂肪可起到隔熱作用,減少熱量散失,有助于減少低體溫發生[13-14]。(3)UC 術中需不斷灌注沖洗液確保手術視野清晰,隨著手術時間延長會相應地延長沖洗液灌注時間,增加機體熱量散失,易發生低體溫。手術時間長者麻醉時間也相對較長,麻醉藥物影響機體自主神經系統的溫度調控能力,致使機體冷覺反應閾值降低、溫覺反應閾值增高,影響機體代謝與循環功能,難以按照所處環境變換體溫,機體核心熱量會向外周轉移,也會增加低體溫發生風險[15-16]。同時手術室內安裝通風設備,可加快室內空氣流動,增加機體散熱,降低體溫,故手術時間長者低體溫發生率較高[17-18]。(4)灌注量越多則帶走的熱量越多,且術中患者身上浸濕的面積越大,勢必會加快機體熱量散失,增加低體溫發生可能性[19]。(5)術中多在低溫對流環境下進行液體靜脈輸注,會起到“冷稀釋”作用,可經蒸發和傳導促使患者體溫降低,并會加快機體散熱,易誘發低體溫[20-21]。
針對上述情況,臨床可實施以下幾點干預措施,以預防術中低體溫發生,具體如下:(1)術前告知患者手術治療方式、流程、預期效果、注意事項等,增加疾病認知,增強手術信心,提高患者配合度。(2)術前30 min 開啟水暖毯、水暖手術床,溫度控制在35~37 ℃,經對患者體表加熱,使皮膚傳導和輻射散熱速度減慢,預防術中低體溫發生;術前30 min 調整手術室溫度22~24 ℃,手術開始時調整至22~24 ℃,恒定至手術結束。(3)恒溫箱內放置術中需用到的沖洗液和輸液液體,控制溫度在35~37 ℃,減少熱量散失,維持患者體溫在恒定狀態。術前準備好所需物品,在確保手術效果的基礎上盡可能縮短手術用時。(4)術中用棉被、電熱毯等輔助保暖措施覆蓋非手術部位,使肢體暴露減少,預防術中低體溫發生。
綜上所述,UC 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率較高,年齡≥60 歲、BMI<25 kg/m2、手術時間≥1.5 h、灌注量≥3 000 mL、輸液量≥2 000 mL 均是UC 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