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東
媒體融合所涉及到的概念包括內容橫跨多種媒介平臺交流互動、不同媒介產業間的緊密合作等。從更廣闊的角度來說,融合是指媒介內容橫跨這些共存的多元化媒介系統并順暢地傳播流動。融合文化代表了一種文化變遷,它鼓勵消費者把分散的媒體內容聯系起來,并且強調內容跨媒體渠道的流動。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數字信息技術產生了質的飛躍,媒體融合時代正式到來,中國紀錄片也逐漸得到受眾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優秀紀錄片在各種媒體平臺上涌現。由于融媒體平臺的不斷發展,未來信息的傳播將會變得越來越簡便快速且廣泛。在臺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中國紀錄片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產生了許多新特點和新趨勢,受眾不斷增加、題材顯著增多,并且品質也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中國紀錄片所面臨的挑戰相較于以往也越來越嚴峻。

紀錄片定義示意圖(圖片來源于聶欣如著《紀錄片概論》)
世界著名電影史學家、法國學者喬治·薩杜爾曾說道:“盧米埃爾和他的攝影師在拍攝長新聞片時創造出了紀錄片”。但“紀錄片”這一具體概念的產生要遠遠晚于盧米埃爾的實踐,它最早是由英國“紀錄電影之父”約翰·格里爾遜提出的,不過在當時,格里爾遜將其稱為“紀錄電影”。根據《世界電影百科全書》中的釋義,紀錄片(電影),是以所拍攝的真實事件為材料來源的藝術形式。《電影藝術詞典》則進一步提出:“紀錄片可以是對目前現實的記錄,也可以是對以往歷史的二次呈現;可以是對舉世聞名的重大事件或是某個不為人所熟知的小事的展現,也可以展現自然風光或者從生活中進行題材的挖掘。其擁有廣泛的種類體裁,包括新聞紀錄片、歷史紀錄片、傳記紀錄片、政論紀錄片、人文地理紀錄片、舞臺紀錄片、雜志片、系列紀錄片等。”
后來,華東師范大學聶欣如教授綜合相關資料,對“紀錄片”作出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定義:紀錄片是一種非虛構的、敘事的影片樣式,它的基本美學特征是紀實,認知與娛樂的功能也是它所具備的,這也是它和以認知為主的文獻檔案影片和以娛樂為主的藝術、劇情影片的區別之所在。并將紀錄片大致劃分為紀實、宣傳、實用、娛樂四個大類。
中國紀錄片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最初的研究是從電視紀錄片開始。在1958年央視的前身“北京電視臺”誕生之后,全國各地的電視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個“全新”的媒體也從此與影像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紀錄片的發展過程可以用“曲折輾轉,艱辛備嘗”來形容概括。經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動蕩和挫折之后,到了八十年代,中國紀錄片因電視產業變革迎來了發展的新階段。在九十年代初,中國紀錄片開始興盛,一些獨立紀錄片的創作者們確立了各自風格。發展至今,紀錄片創作空間已得到不斷延展,內容和形式更加多樣。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大環境下,雖然中國紀錄片總體發展得越來越好,但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可以總結為四點。
第一,一些紀錄片商業性越來越強,缺乏人文關懷的元素,這不利于長遠發展。
第二,眾所周知,紀錄片是對真實的具體事物的記錄,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實,但現今,隨著紀錄片的商業性不斷增強,紀錄片失真性越來越明顯。
第三,隨著拍攝設備以及制作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紀錄片的文化內涵在逐漸淡化,寄希望于利用技術手段來增強視覺效果,用音樂來實現對觀眾的感情烘托,缺乏內在文化支撐。
第四,規模化、集約化仍然存在不足。“雖然在建黨、建國、建軍等關鍵時間節點官方推出了琳瑯滿目的具有較強宣傳效能的紀錄片,甚至還有不勝枚舉的風格迥異的獨立完成的紀錄片在一些權威性的國際國內紀錄片評獎展映中出現。但是,中國紀錄片的集約化以及規模化相較于國際上較為出色的幾種模式,在國際影響、數量和質量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由傳統媒體主導推動的專業紀錄片集約化、規模化效應由于新媒體的急速發展始終沒能完成。”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而手機網民則占據了其中的99.7%。這意味著,廣大網民的重要信息源頭開始轉向移動端。隨著媒介融合愈發深入,中國紀錄片的內容、形式以及制作理念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
紀錄片創作史上影響比較大的當屬約翰·格里爾遜,他創立了格里爾遜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解說詞+畫面”的形式。這種模式一度風靡全球。但是現今隨著網絡技術的成熟,種類繁多的新興媒體開始飛快成長起來并相互交融,格里爾遜模式略顯乏味刻板。融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越來越強調與觀眾的互動交流,強化與年輕受眾之間的關聯,畢竟他們是新興媒體受眾的主力軍。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剛開始在央視播出時并沒有受到過多的關注,但投放到另一個平臺——嗶哩嗶哩播出之后,瞬間吸粉無數,得到了極高的關注,因為嗶哩嗶哩是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平臺。《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同于格里爾遜模式,它是以普通人的第一人稱角度來介紹故宮文物修繕流程,沒有采用宏大的敘述手法,而使用了輕快詼諧的表達表現方式,迎合了當今年輕人“去傳統”的思想態度,在年輕人群體中廣受歡迎。
融媒體時代,為了適應不同媒體平臺的播放特點,紀錄片的形式開始呈現出短而精的趨勢。以《如果國寶會說話》為例,該片之所以能夠成功受到許多年輕人的關注,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成功地實踐了紀錄片新形態——很多個簡短而精悍的故事構成了紀錄片的成片。每一集講述一件文物,介紹國寶蘊含的中國精神、價值觀以及審美觀。一集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大約五分鐘左右。該片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展現出這些國寶級文物的魅力,各個鏡頭都極具特點。此外,網絡時代青年一代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網絡話語,《如果國寶會說話》將紀錄片與當今潮流話語融合在一起,成功吸引了年輕人的關注。
總體來看,中國紀錄片的種類、數量越來越多,可謂百花齊放,越來越緊貼潮流。年輕人是網絡的主力軍,融媒體時代,在紀錄片中適當增加年輕人喜愛的內容,既能使青年群體在紀錄片中找到歸屬感,也能提高收視率。國內的紀錄片創作者們一向對現實題材喜愛有加,隨著市場布局不斷地改善,自然、美食等題材類型的紀錄片,也更多地出現在了觀眾面前。2018 年多家平臺最受歡迎紀錄片排行榜的前排均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一部名為《水果傳》的紀錄片。該片整體呈現出一種輕快靈活的風格,以一種幽默詼諧的語氣來講述眾多水果的現在及過往。有關數據顯示,《水果傳》的觀眾以年輕人居多,以35歲為分界線,小于35歲的觀眾大約占95%的比例。水果本身就像青年一年,充滿著生機與活力,加上作品內容的年輕化以及輕快舒緩的語言風格,讓青年群體對該片產生了極大的關注。
紀錄片在融媒體時代不僅發展空間和傳播效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與擴展,其所要傳遞的信息,表達的內容與思想也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長尾效應概念最初由美國《連線》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所提出,他將其概括為:“將目光從需求曲線中關注度較高的頭部轉向常被忽視的長尾部分。”紀錄片的長尾效應則是指傳統媒體以及新媒體在將其播出后所形成的熱度和影響。比如2022 年上映的《全球公敵》,紀錄片以中國立場為基本立足點,放眼全球,體現“毒品”是人類公敵這一主題,真實地展現了一系列不為人知、驚心動魄的禁毒故事及幕后細節,使得受眾對于全球禁毒事業、當前禁毒形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由于其獨特的故事內容,一經上映便引發廣泛熱議,在該片中幾乎沒有任何煽情內容和噱頭,只有最真實的紀錄。長尾效應在融媒體時代愈發突出,不僅使受眾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也使紀錄片價值得以凸顯。
中國紀錄片近年來越來越向人們的日常生活靠攏,自《舌尖上的中國》于2012 年播出以后,這一發展趨向便正式確立了下來,內容、題材選擇方面也打破了傳統,更為多元化。受此影響,以普通百姓視角拍攝的作品越來越多,特別是關于各地的特色美食、風景民俗的作品越來越多,如《早餐中國》《航拍中國》等。此外,對更能貼近群眾的基層小人物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使得真實的社會生活更加直觀地展現在了受眾面前。以將醫院作為主要敘事場景的《人間世》為例,紀錄片聚焦當下最受關注的醫患生態,對醫院的工作、在病痛中掙扎斗爭的病患以及醫患雙方面臨重大問題時的艱難抉擇等進行最大程度的呈現,既真實展現百姓的生活,同時也是最真實社會生活的縮影。病魔無情人有情,鏡頭在時間有限的每一集影片中還竭力展現出了一種人世間的真情,這種情感也賦予了受眾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紀錄片第二季的第一集名為《煙花》,是對一群“骨腫瘤”患兒故事的反映,孩子的生命剛剛起步,卻由于遭受病魔摧殘走向終結,好似那煙花一般,曇花一現。紀錄片更加貼近百姓生活,將會是大勢所趨。
時政紀錄片在中國紀錄片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因紀實性強、時效性強的特點一直受到觀眾喜愛。現如今,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大幅提升、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信息傳播技術的日益發展、國際局勢的復雜多變,人們對時政的關注度不斷上升,時政紀錄片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也為紀錄片行業今后的持續穩健發展打下堅實的“地基”。雖然時政紀錄片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但其制作把關也必須更為嚴苛,要精益求精,在提高質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專業性。此外,在媒體深度融合趨勢下,時政紀錄片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加強與微紀錄片這一新興紀錄片形式的融合,做到兼收并蓄,博采眾長。
現如今,隨著紀錄片的不斷發展,其形式也不再單一,未來發展趨向大致可以劃分為兩條路線,一是現在的傳統紀錄片,二是融媒體時代下誕生的微紀錄片。在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下,微紀錄片的出現有著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受眾的觀看習慣發生了轉變,由于生活與工作的快節奏化,受眾更傾向于碎片化觀看,注重信息的濃縮,時長在20分鐘以內甚至幾分鐘的微紀錄片更好地滿足了受眾的這一需求。其次,微紀錄片制作簡單且周期不長,時長較短,重大社會熱點事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記錄和展現,滿足了受眾更加注重時效性的要求。再次,微紀錄片具有一定的草根性,能夠充分地進行個性化表達,闡釋自己的觀點與見解,將作者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這種紀錄片形式因制作成本低、拍攝周期短以及草根性等特點,越來越受到觀眾的青睞,關注度將會持續上升。
“傳統的機器設備在當下的媒體融合時代已然露出倦態,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在未來,得益于經濟的發展進步,技術將會得到更加顯著的提升發展,紀錄片拍攝將會應用更多的先進技術以及設備。紀錄片制作技術水平由于高新技術的運用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首先,近年來我國的航拍技術越來越成熟,復雜地形以及特殊地理位置對紀錄片拍攝的影響和制約大大減少。借助于航拍技術,作品能夠從不同視角更好地展現出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內容,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紀錄片質量的提升。比如近年來爆火的《航拍中國》系列作品,就以航拍的方式將祖國萬里江山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景呈現在了受眾面前,一幅幅唯美的畫面,不僅讓受眾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從另一種角度對“美麗中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進行了全新闡釋。
其次,日趨成熟的虛擬現實技術將在中國紀錄片中得到更加廣泛的運用。比如中國首部VR 軍事紀錄片《制勝!中國海軍陸戰隊》,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海軍陸戰隊官兵日常訓練生活以及軍演的場景進行了真實再現。受眾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設備等進行觀看,仿佛就在現場與官兵一同訓練、生活,一同登上戰車和艦艇,極大地增強了受眾的感官體驗。再如紀錄片《出擊!獵鷹突擊隊》,同樣也是采用VR技術,使得受眾仿佛是在與武警特戰隊員一起進行“魔鬼周訓練”,給受眾帶來了別具一格的體驗感,進而對這些鋼鐵雄獅般的祖國忠誠衛士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煥然一新的傳播規律在新技術的重壓下需要進行重建,這就導致嶄新的傳播鏈和深度的媒體融合形成。”大量新型技術設備的運用以及移動設備的日漸成熟,使得紀錄片在媒體深度融合時代的呈現方式愈發多元化。未來中國紀錄片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新技術的普及不僅使得紀錄片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也使思想價值得以更好地凸顯。
中國紀錄片歷經多年的發展,在融媒體時代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以更好地滿足受眾的各種需求。未來,在深入推進紀錄片與各類媒體特別是新媒體深度交融的進程中,要堅持內容至上、真實至上,持續提升質量,豐富表達方式和呈現手段,進而贏得更多觀眾的關注和喜愛。同時要努力推動中國紀錄片走出去,在世界紀錄片領域中打響品牌,并以此為切口,促進中國影視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1]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杜永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 喬治·薩杜爾.電影藝術史[M].徐昭,陳篤忱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57.
[3] 楊海明等編譯.世界電影百科全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4] 許南明,富瀾,崔君衍.電影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
[5] 聶欣如.紀錄片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6] 胡智鋒.“融合”開創紀錄片發展新格局[J].上海廣播電視研究,2019(04).
[7]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49 次),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 02/t20220225_71727.htm.
[8] 克里斯·安德森.長尾的三種力量[J].商學院,2007(02).
[9] 白瑜.媒體融合時代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趨勢和特點[J].新聞研究導刊,2021(06).
[10] 陳接峰,荊莉.媒體深度融合的結構選擇、制度設計以及供給側改革的路徑[J].編輯之友,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