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京華
□ 1949年陳伯堅和胡修亞結婚照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這是20世紀50年代曾在國內廣為傳唱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它表達了志愿軍戰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和豪邁氣概,鼓舞了人民群眾熱愛祖國、團結奮進的革命精神。這首歌的歌詞當時引自報紙上刊登的一篇戰地通訊,而采寫這篇報道的就是首位隨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采訪的新華社記者陳伯堅。為采寫志愿軍戰歌誕生的故事,在陳伯堅同志的夫人胡修亞生前我曾采訪過她,聽她講述了他們夫妻倆從解放戰爭后期直到改革開放時期共同走過的一段歷程。
陳伯堅是新華社資深記者。1922年出生,山東黃縣(今龍口市)人。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膠東《大眾報》及新華社膠東支社編輯、科長,前線支社社長。解放戰爭期間,歷任華東野戰軍第九、十三、四縱隊報社和新華支社、分社社長等。
胡修亞,1924年出生在浙江慈溪縣。1939年加入上海學生界救亡協會,1942年到解放區,被分配至新四軍《江海報》工作。194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先后在浙東報社和華北野戰軍前鋒報社等工作。
陳伯堅和胡修亞相識在1949年春杭州解放以后。當時,胡修亞被分配到三野23軍政治部戰地報社和新華支社當編輯。陳伯堅是報社和新華支社的社長。他們相識時間不長,就已發現彼此談話投機,興趣相投,相互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一天晚上,陳伯堅在胡修亞的住房外面徘徊,最后從門外塞進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我覺得你是一個值得為你的幸福的締造而貢獻,足以向你期望我自己的幸福的人,一個如此優美的感情的人,是一定能夠給我所需要的幸福的。”
不久,胡修亞接受任務出差到外地采訪建軍節的活動。此后的一個多月里,他們又深談過幾次,彼此確立了感情。8月10日,他們給當時的軍政委符確堅寫了一份報告,在一張很小的普通便條紙上寫著:“我們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愿相待以終;且自信尚能互相勉勵,互相幫助,不斷進步,故特懇請準予結婚。”符政委第二天就批示:“同意你倆結婚,并希共同勉勵,努力工作。”
陳伯堅和胡修亞既是軍人,同時也是黨的新聞工作者,因而他們商定在九一記者節(9月1日是當時的記者節)這天結婚,從此開始了他們相濡以沫、相持以終的夫妻生活。
1950年9月,陳伯堅從新華社三野總分社調到北京總社軍事組工作。當時,美軍已在朝鮮仁川登陸,大舉越過三八線,直指鴨綠江邊,并轟炸了我國境內的一些村莊。美國軍艦還趁機封鎖了臺灣海峽。10月2日,新華社社長陳克寒找陳伯堅談話,說由于形勢的發展要派他到東北邊防部隊。陳伯堅稍加準備之后,于10月12日從北京啟程經沈陽前往丹東,到剛剛組建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政治部報到。
入朝前,部隊進行了戰前動員。當陳伯堅到一個炮兵部隊采訪時,看到連隊的墻報上貼滿了各種決心書,其中一首表現“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思想感情的詩引起了他的注意,這首詩是當時陪同他采訪的連隊指導員寫的。陳伯堅立即把這首詩抄在筆記本上,并和作者商量,將其中幾個字略微作了修改,如原文中“邁過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中華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打敗美國野心狼”改為“打敗美帝野心狼”等。
應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0月中旬,陳伯堅隨彭德懷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積極報道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西線作戰的勝利消息。他在入朝后采寫的一篇戰地通訊《在朝鮮戰場上的中國人民志愿部隊》的開頭引用了在筆記本上抄錄的那首詩,新華社于1950年11月25日播發了這篇報道。《人民日報》11月26日刊登時題目為《記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幾個戰士的談話》,這首詩在報紙上刊登時被醒目發排在標題下面。著名音樂家周巍峙看到新華社記者的這篇報道后,很受感動,當即為這首詩譜了曲,后來定名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由于報道中并沒有提及詩的作者,也未署記者名,所以這首歌在最初發表時,詞作者只寫了“志愿軍戰士”。
1951年3月陳伯堅從朝鮮戰場回國休整期間,總政有關同志找到他,要把這首歌曲獲獎的一筆獎金發給他。原來,他們在查詢歌詞作者時,聽正在北京的新華社平壤分社社長劉桂梁說作者可能是陳伯堅(因他在丹東時聽陳念過這首詩)。陳伯堅趕緊向來人說明這首詩不是自己寫的,作者是某炮兵部隊的連指導員,但部隊番號和姓名不記得了。根據他提供的線索,后來有關部門終于找到了這首詩的原作者麻扶搖。
在陳伯堅隨軍入朝后不久,以林麟為組長,李耐因、徐熊任記者的九兵團記者組也于1950年11月中旬入朝,他們冒著冰雪嚴寒,翻越崎嶇難行的高山峻嶺,進入朝鮮東線戰場,在戰火紛飛中采寫了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的通訊報道。1951年1月下旬,根據朝鮮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新華社特派國內部軍事組組長普金入朝,建立新華社志愿軍總分社,由志愿軍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李唯一兼任社長,普金任專職副社長。戰爭期間,新華社先后派出和調配了50多名記者、編輯赴朝,參加了有關的新聞報道工作。
陳伯堅回國休整一段時間后于1952年再次返回朝鮮戰場,先后擔任上甘嶺記者組組長、西海岸記者組組長、開城中國記者團秘書長等。1953年,胡修亞也奉派到朝鮮,擔任志愿軍總分社開城記者組編輯。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陳伯堅夫婦回到北京總社。20世紀50年代中期,黨中央對新華社提出了建設世界性通訊社的要求,指示要多派記者到國外去,并大力培養、補充外文干部和駐外記者。1955年,陳伯堅被派到外交學院學習一年。1956年,他奉派前往埃及創建新華社開羅分社,這是新華社在非洲和中東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分社,它對后來新華社在這兩個地區開展新聞報道工作以及創建分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957年胡修亞也來到開羅分社工作。
1958年8月,伊拉克發生革命,以卡塞姆為首的青年軍官推翻了費薩爾王朝,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國。陳伯堅主動請求赴巴格達,在沒有使館的情況下,在那里創建了新華社巴格達分社,并為后來我國在伊拉克建立使館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12月5日,總社在一封業務信中對陳伯堅在巴格達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其中寫道:“據了解,伯堅同志在巴格達廣為交游,同各方面關系搞得不錯,很受當地歡迎,這說明分社記者在開展工作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希望能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利用這些已經創造的有利條件,進一步貫徹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加強采訪活動和研究工作的方針,在報道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1961年4月,陳伯堅夫婦回到北京總社工作。“文革”期間,陳伯堅受到迫害,被開除黨籍、下放勞改,好多人勸胡修亞和陳伯堅離婚、劃清界限,但胡修亞堅決不同意,還因此受到了留黨察看一年的處分。他們的婚姻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再次經受了考驗。
□ 1990年陳伯堅和胡修亞一起參加在香港舉行的國慶招待會
粉碎“四人幫”后,陳伯堅被恢復黨籍,之后徹底平反。這個家庭也苦盡甘來,又開始過上安定歡樂的日子。陳伯堅先后擔任新華社國際部西亞非洲組任組長、國際部副主任、主任,新華社黨組成員,新華社副社長兼機關黨委書記等。1984年2月,調任香港分社副社長,并負責籌建新華社在國外的第一個地區總分社——亞太總分社,任總分社社長。他到香港工作后,堅持黨的方針政策,為開辟亞太地區的新聞事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1987年陳伯堅任香港《文匯報》副社長。1991年4月13日因病在北京去世。
陳伯堅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時,曾在一封給友人的信中談及他對于生死的看法,他寫道:“我是馬克思主義者,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我認為人生無非一個過程,或遲或早,這個過程總要結束。在長期的戰爭年代,我曾數次正面面對死亡,我對死亡并無畏懼。”“所幸的,我這一生不是白過的,我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歷次風風雨雨。回顧這豐富的52年,我捫心自問,可以對得起祖國、對得起人民、對得起黨,也對得起親人。而且,我一生襟懷坦蕩,俯仰無愧于心。我還有什么放不下,還有什么遺憾!”從這封信中可以感受到他心懷坦蕩、生死無懼的品格和情懷。
陳伯堅去世后,胡修亞懷著對他的無限思念寫下一篇回憶文章,其中談及兩人的感情,她寫道:“我們一直堅守我們當初的諾言,我們一直相互信任,相互愛護,相互體貼。”
胡修亞長期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1987年離休后被派往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1991年回京。2021年1月20日因病在北京去世。陳伯堅和胡修亞結婚40多年間,彼此既是相濡以沫的伉儷,又是親密無間的戰友,共同渡過了各種艱難和考驗,為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