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剛 水金辰 吳慧珺
基層治理,既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人民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能的“試金石”。新華社記者在基層調研中發現,有的地方沒有完全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堅持系統觀念的要求,在貫徹執行政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制造了新問題,導致“按下葫蘆浮起瓢”。
據此,記者采寫融媒調研報道《“讓抓造林就毀田,讓抓發展就拔樹” 為解決甲問題,制造了乙問題》,刊發在《半月談》上,剖析了這一頑疾的具體表現、內在根源,引發關注。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將黨中央的關切點與基層的聚焦點相結合,即“對焦”堅持系統觀念,“號脈”基層治理頑疾,或許是這篇報道引發關注的“密碼”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系統思維、全局謀劃,深刻指出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強調“十個指頭彈鋼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把“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五項原則之一,這是我們黨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作出的重大理論概括。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基層治理中堅持好了,工作就能順利推進,若沒有堅持好,可能會在落實政策中出現畸重畸輕、單兵突進等現象,工作往往會走彎路。記者在基層采訪中,曾多次遇到沒有“堅持系統觀念”的案例。比如,有的地方曾經為了環保,政府盲目擴大生豬禁養區劃定范圍,這種“一刀切”,影響了生豬市場供應,導致豬價波動;推進農村廁改時,上級要求“宜水則水、宜旱則旱”,可到了地方,卻被要求全部建水廁,導致冬天水廁上凍,沒法使用,出現新的如廁難……從這些治理頑疾來看,正是少數地方沒有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沒有堅持用系統思維和方法謀劃推進工作。
黨中央的關切點恰恰是民生之痛點,也是基層的聚焦點。在深入學習和調查研究基礎上,記者將兩者相結合,采寫出這篇基層治理報道,剖析“讓抓造林就毀田,讓抓發展就拔樹”等現象的內在根源,并提出政策建議。由于戳中民生之痛點,報道引起受眾共鳴。報道刊發后被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青年網、新浪網、搜狐網等轉載,在新華社客戶端的瀏覽量超過100萬人次,被部分地方政府負責人轉發到工作群,有的政府部門在相關會議上專題學習。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傳播的邏輯也正快速更迭。做好調查研究,提出問題,考驗記者的基本功;從萬千問題中發現“真問題”,考驗記者的鑒別能力。對于基層治理“按下葫蘆浮起瓢”這一問題,記者的鑒別能力就來源于深入踐行“四力”。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問題及其背后暴露出的一些地方存在的官僚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禁而不絕;有的憑借長官意志,一聲令下造成爛攤子;有的落實政策走過場,把惠民事變成煩心事;有的只顧機械執行,缺乏靈活性,導致工作始終處于被動局面。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記者通過調研發現,基層治理“按下葫蘆浮起瓢”這一頑疾決非一地獨有,而是不少地方基層治理的共性問題,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為了透過現象看本質,記者走訪了多個地市,收集到大量內容和案例,有的涉及農村廁改不切實際推進、村莊拆舊建新“一拆了之”,有的涉及扶貧智能專柜突擊安排購買指標、碳中和指標要求跟實際脫離太大等。有了足夠多的料,加工起來就游刃有余,報道的說服力也就更強。
為解決甲問題而產生乙問題的情況,在常態式基層治理中并不鮮見。舊問題未除,又添新問題,更易在一些運動式治理中凸顯……除了這些概括表述外,報道還注重描述細節。比如,記者在走訪時看到,一個拆舊建新改善居住環境的村莊,只注重拆遷環節的工作,臨時安置點內冬天自來水上凍,用水、做飯不方便,老百姓反映較多。通過對一個個細節的挖掘,客觀、平實地將報道主旨刻畫出來。
這篇報道將基層見聞和專家點評相結合,在文字報道中,首先,介紹基層治理頑疾的種種表現,除了上演“讓抓造林就毀田”的事件,也出現“讓抓發展就拔樹”的怪事;其次,描述當前基層治理的短板,政策落實“旁生枝節”;第三,提出“要十個指頭彈鋼琴”的政策建議。與此同時,記者還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并采用了他們的點評。一位專家就表示,當前一些地方在執行上級政策時,直接套用文件,甚至不管上級政策的初衷和本意,層層加碼,指標開路,出現一些極端行為。這些點評既突出報道立意,也加深受眾的理解。
踐行“四力”的調研報道出彩與否,衡量標準之一是能否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傳播效果,提升報道影響力。《半月談》播發的這篇融媒調研報道緊扣基層治理中的矛盾,聚焦治理之困,求解治理之策,播發后引發關注,除了“號脈”治理頑疾、提煉“真經”外,還在于抓住“實”“活”“新”等特征,在呈現形式上注重融媒表達,實現輕量傳播。
調研報道針對社會不良現象針砭時弊,只有講內行話、實在話,才能令人信服。“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是基層治理面臨的客觀事實。這篇報道摒棄僵化說教,按照基層工作實際,將發現的問題按照常態式基層治理、運動式治理以及治理中的極端化措施進行分類,繼而以案例配合的方式梳理出現這些問題的三大主因,即缺乏統籌性、靈活性和創新性,娓娓道來而不失事實依托,直擊基層治理痛點。
報道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讓受眾易于理解。這篇報道的視角獨特,文字寫作形式靈活。比如,標題新穎、令人眼前一亮,副標題使用了甲和乙,通過受眾容易理解的一對抽象關系,講清一些基層干部缺乏系統思維,解決一個問題、又產生新問題的治理頑疾。同時,三個小標題靈活引用生活俚語,包括“按下葫蘆浮起瓢”“旁生枝節”“要十個指頭彈鋼琴”等,全面闡釋現象、問題和建議。
傳播手段要有沖擊力、新風格。當前媒體環境下,互聯網傳播要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兼顧分眾化和差異化分發。推出手繪創意視頻,是這篇報道的一大特色。記者將采訪中獲得的基層案例和故事進行梳理和腳本再造,在時長近90秒的視頻里,通過漫畫的方式將5個案例進行簡筆描繪,并以互聯網的語言風格進行后期配音解讀,實現了調研報道輕量傳播,順應融媒時代發展,擴大了報道影響力。
融媒時代,既要有融媒思維、融媒內容,也要有融媒展現、融媒傳播。一篇引發關注的調研報道,需要深入踐行“四力”,在立意上深刻深遠,在內容上精雕細琢,在細節上打動人心,同時要在展現方式上創新創意,適應受眾需求之變,做到有的放矢、精準傳播,形成獨特競爭力,從而不斷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