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新福
2022年5月,株洲日報社朱理平工作室獲得“湖南青年五四獎章”稱號;火龍果工作室獲評“第二屆株洲青年五四獎章”。
在2021年度湖南新聞獎評選中,株洲日報社獲一二三等獎共7項,創近十年新高,獲獎作品的主要創作人員均來自報社各工作室。
近年來,株洲日報社根據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要求,緊跟媒體融合大勢,積極探索媒體工作室機制,因社制宜成立了“朱理平”“知株俠”“火龍果”“朱時正”“朱金品”“煒哥”等工作室,并出臺一系列舉措,推動各工作室統籌資源、整合力量、高效運轉。這一系列融合創新的生動實踐,形成了一些特色做法和模式。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來到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指出,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等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2020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深化主流媒體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體化組織架構,構建新型采編流程,形成集約高效的內容生產體系和傳播鏈條。”2020年11月1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用好項目制、工作室、產品事業部等各種內容生產組織和運營方式,實行靈活運行機制,賦予必要的人財物使用支配等自主權,打造自有優質網生內容、網紅隊伍和社交圈,形成個性化品牌集群,具備條件的可以全資或控股形式公司化運營。”一系列指示和文件,為新聞輿論工作在新形勢下堅持守正創新、推進媒體融合轉型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多年來,人民日報社借助“中央廚房”平臺,建立了“麻辣財經”“一本政經”“俠客島”“學習大國”等一批專業化、垂直化的融媒體工作室,形成一批特色品牌。業界很多媒體也積極學習借鑒,紛紛成立工作室。就在2022年5月,《北京日報報業集團“融媒體工作室”實施方案(試行)》印發施行,鼓勵采編人員跨部門組建融媒體工作室,工作室一經立項,集團給予每個工作室每年5萬至20萬元不等的項目扶持資金。縱觀行業各媒體,均把工作室機制建設當作深化媒體融合改革的創新舉措,以求通過推進資源優化配置,實現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建立融合傳播矩陣,持續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競爭力。
為更好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強化理論評論引導,加快培養青年人才梯隊,株洲日報社于2018年成立了報社理論評論領導小組(簡稱“朱理平”),由社長、總編輯任組長,吸納報社旗下株洲日報、株洲晚報、株洲新聞網、株洲網等30多名撰寫評論的青年骨干為成員,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朱理平工作室”,并出臺系列舉措,強化評論生產、編輯、刊發、推介的閉環運轉,推動理論評論工作團隊化作戰、常態化推出、精品化發展,打響了主流媒體理論評論的權威品牌。試水成功后,報社以媒體融合為契機,相繼成立了一批工作室,如:以新媒體形式表達政經領域深度新聞的“知株俠工作室”;策劃、生產、制作、推送視頻產品的“火龍果工作室”;主攻時政新聞改革創新的“朱時正工作室”;研討新聞業務、主攻新聞創優的“朱金品工作室”;貼近民生,借助媒體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煒哥工作室”等。這些工作室聚集精干力量,深耕專業領域,推出了一大批深受讀者喜愛的好產品,成為報社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先鋒隊。發展至今,一些工作室已成為享譽全市甚至全省、干部群眾喜聞樂道的媒體品牌,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了主流媒體的“四力”。
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需要載體和突破口。建立媒體工作室,就是打造先鋒隊,在傳統媒體改革中尋方向、找口子、闖路子。

□ 朱理平工作室部分成員合影
舉行重大活動時,傳統媒體的報道講究“穩”和“準”,多層級的審核環節,確保了精準,卻耗費了時間。而一些自媒體即采即發,經常在輿論場上搶風頭。為此,朱時正工作室實行“快訊”“直播”制度。利用主流媒體可以先行獲知信息的獨特優勢,工作室預先進行報道策劃、采訪、寫稿,以及相關背景資料拍攝、制作等,形成產品雛形。活動正式開始時,文字記者迅速核實時間、出席嘉賓等現場情況,攝影視頻記者馬上提供現場音圖頻資料,簡化流程,速編速審速發,牢牢把住第一發布權。對于大型活動,把編審平臺前置到活動現場,現場整合信息,現場發布。比如,連續多年的株洲市兩會開幕式,株洲日報社采用這種模式操作,進行開幕式獨家圖文直播,吸引受眾,受到好評。株洲市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學習時,地點設在不同的紅色革命舊址,株洲日報社均將采編播發平臺設在活動現場,還配置多臺無人機拍攝,豐富畫面層次。每每此時,場內外讀者均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實時觀看活動盛況和配發的各種短視頻。此時,報社的新聞產品也早已刷屏朋友圈等傳播平臺。
人們在快速獲取資訊的同時,也有探尋資訊背后故事的需求,形成從了解“是什么”到弄清“為什么”的追問,這就要求媒體把新聞做全、做厚,讓信息供給更加系統全面。重大活動舉行時,朱時正工作室在第一時間點發布快餐式信息后,緊接著各工作室會聯手推出一盤豐盛的組合式新聞大餐,“菜品”有:全面、深入、系統的活動相關資訊,不同場景的照片;朱理平工作室配發的活動評論;火龍果工作室制作的活動短視頻;還有知株俠工作室推出的“知株俠說新聞”,將嚴肅的政經大事,以及常規新聞報道不便呈現的政經大事件背后的故事、深意,用輕松、鮮活、時尚的新媒體語言表達出來,親切可人,有趣可讀,給人以清風撲面之感,達到沁潤人心之效。
作為連接黨委政府與群眾百姓的橋梁和紐帶,黨媒具有連天線、接地氣、掌握信息情報的優勢,還有一大批熟悉各行各業工作的準專業人才。這種天然優勢,注定黨媒向智庫型媒體轉型,必將成為黨委政府決策者不可或缺的“信息庫”“智囊團”,讓媒體實現“文章變文件,對策成政策”。株洲田心地區是世界級軌道交通產業集聚區,這個有幾十年歷史的城郊廠區,區域交通規劃、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知株俠工作室記者深入采訪,2021年11月在《株洲日報》推出整版的思辨性深度報道《田心升級辯證法》,深度剖析問題,并給出媒體的思考和建議,受到廣泛關注。株洲市委主要領導點贊該報道找準了城市發展的痛點,有見地、有水平,并率隊到田心現場辦公,指導推動片區的城市更新工作。2022年6月,株洲市規委會審批通過了《田心軌道科技城城市更新項目近期實施計劃》,在2022-2024年的3年時間內,田心片區將實施20個城市更新項目。
《意見》指出,要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創新實踐黨的群眾路線,大興“開門辦報”之風,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強化媒體與受眾的連接,以開放平臺吸引廣大用戶參與信息生產傳播,生產群眾更喜愛的內容,建構群眾離不開的渠道。株洲日報社旗下《株洲晚報》有一個聚焦民生問題的欄目——“煒哥工作室”。這個工作室,以長期跑民生新聞的記者鄭煒青的名字命名,因為他曾經幫助無數消費者維權,市民親切地稱他為“煒哥”。他一直與各級消委、工商機關保持著密切聯系,積極投身消費維權,利用新媒體開啟消費維權新窗口,開設“3·15維權直通車”和“煒哥工作室”,通過擺臺接訪、QQ群、微信公眾號,傾聽消費者的申訴和咨詢,幫助解決讀者朋友的各種煩心事。
而火龍果工作室,則站在融媒體前沿,致力于新聞的可視化、視頻化表達,打造了“對話株洲”“味道株洲”“株洲追夢人”等品牌欄目,推出一批心系百姓、關注民生的有溫度的視頻產品,有效提升了融合生產力、傳播力、影響力。聚焦一線醫護工作者的《天使的模樣》MV,情真意切,畫面感人,在視頻號播放量達200萬、點贊近8萬,創當時株洲短視頻在視頻號上的傳播紀錄。
工作室是在摸索中建立起來的,在建設運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惑。比如,如何辯證地看待“頂流”與“主流”、“相加”與“相融”、“磨刀”與“砍柴”等關系,并妥善處理這些關系,事關工作室的運行和發展。
媒體產品最終要走向大眾,接受受眾的體驗和評判。自媒體產品立足于滿足受眾所需,受眾喜歡看什么,就生產什么、推送什么,充分迎合受眾的口味和喜好。這樣的迎合、取悅,換來的是一時的高關注、大流量,甚至是頂流、網紅,從而在廣告經營市場獲得更多的談判籌碼,實現最大化流量變現,維系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傳統媒體建立的工作室,也借鑒了自媒體的扁平化、公司化模式,人員觀念超前、思維與自媒體運營理念接近。但是因為脫胎于傳統媒體,受制于主流導向、思維慣性、路徑依賴等,生產的媒體產品往往屬于正能量、主旋律一類,具有較濃的引導色彩。這種“主流”成分高的產品,在社交平臺卻不見得是爆款,這也是主流媒體常有的困惑。面對這種局面怎么辦?主流媒體的工作室應該有界限、有品位、有立場,引導輿論的責任使命不能丟不能忘,絕不能為了爆款而迎合庸俗低俗的趣味,為追求流量而是非善惡不分。如何在立場與態度中抉擇,需要一種結合、平衡的技巧,要通過內容與形式的結合,畫面與文字聲音的配合,創意與呈現的融合,把“陽春白雪”做得“接地氣”,讓“下里巴人”也能“高大上”,實現以質量博取流量、用新款沖擊爆款、讓主流成為頂流。

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媒體近幾年在融合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績,但從總體上看,發展還很不平衡,有的是“+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只是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作簡單嫁接,“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沒有實現融合。從工作室建設的具體實踐來看,表象上是為了某項目標任務而進行人力、功能等資源的集聚,是一種重組或相加。朝前往深層走,就必然面對相融的問題。隨著近年來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全面鋪開運用,信息傳播的方式、速度、渠道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媒體的應對之策,就是充分利用業已積累的品牌、技術、人力、渠道等優勢,重組包裝一個個工作室當“突擊隊”,沖進各個賽道搏擊市場,搶占先機。那么,各工作室首先自己要充分地“融”,整合各方面優勢,深度對接、適應輿論場,才能制勝輿論場。其次,作為傳統媒體本身,不能光靠工作室單槍匹馬去孤軍作戰,而要統籌謀劃,進行更高一層、更大范圍的“融”。根據報刊、廣播、電視、網站、客戶端、社交平臺等不同傳播渠道的特征、不同用戶的需求,進行重新整合,形成全天候、多層次、多形態、多聲部的主流輿論傳播矩陣,以此打造以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為主要特征的新型主流媒體。
媒體融合,人才是第一資源。傳統媒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涵養了一大批各方面各領域的專業人才。媒體工作室多是由能力較為突出的“能人”牽頭,團結帶領部分有一技之長的同志組成的一個個精干團隊。這些團隊人員少、業務專業、戰斗力強,總在重要任務中攻堅克難、沖鋒陷陣。雖然說“能者多勞”,但是他們不可能長期“包打天下”。而媒體中更多的人,沒有跟上媒體融合步伐,仍停留在原地悠閑地得過且過。這種局面,不利于工作室的后備人才梯隊培養,對媒體加快融合轉型的長遠發展更不利。
傳統媒體以前需要文字、攝影、攝像、編輯等工種,如今還需要策劃、文案、編導、剪輯、動畫、出鏡、配音等各類型人才,只有這些專業型人才匯聚,分工協作、互相配合,才能產出多品種、多樣式、高質量的宣傳產品,撐起一家權威主流媒體。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加強人才培養是大勢所趨,更是勢在必行。各工作室的專業人才,要在繁忙的任務中持續充電,一方面加強技術能力培訓,以免“腦子掏空”“黔驢技窮”;其次還要往“一專多能”方向發展,由專才上升為全才,當全能型新聞戰士。雖然不必樣樣都精通,但是每一行都要懂一點兒,不做門外漢;就算不能全面發展,但至少得有一個或幾個方面能擅長。要么做雜家,要么做專家,最好是既雜又專。當人才競相涌現、梯隊式成長起來了,工作室才會后繼有人,媒體融合才會行穩致遠。
[1]習近平.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EB/OL].(2021-01-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208.htm.
[2][4][5]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3]廣電總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82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