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琳
持續近3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天津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挑戰。經濟日報天津記者站在報道天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雙統籌”過程中,注意發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亮點、疫情防控的好經驗,報道助企紓困的好做法、行業逆勢增長的好典型。報道思路更具有全局視野、底線思維和辯證思路,側重滿足讀者需求,線上與線下模式互補,重視對輿情的引導,發揮了中央媒體駐地機構的積極引導作用。
不同于新聞媒體總部,中央媒體派駐機構需要長期駐扎在地方,已成為中央媒體與地方政府、宣傳系統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大局的基礎上,記者站理應尋找最具新聞價值、最能反映當地區域特征、最能反映時代主流趨勢的新聞素材。
疫情防控是過去兩年多來地方新聞報道的重要“命題作文”。新形勢下,做好地方經濟報道,全面配合地方防疫工作是記者站的“必答題”,也是發掘地方亮點工作的重要新聞領域。經濟日報天津記者站深刻理解“疫情防得住,經濟才能穩得住”內涵;同時為避免與地方媒體報道同質化,在實踐中以差異化視角積極呈現天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各項舉措和成果。
首先,正確引導輿論。從今年1月初天津發現新冠奧密克戎毒株感染確診病例,到1月21日天津宣布“社會面清零”,津門上下為之鏖戰半個多月,這是國內首次大規模迎戰奧密克戎取得的階段性戰果。在這一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報道中,經濟日報充分運用全媒體手段,圍繞多個方面,穩妥把握報道基調,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深入解讀相關政策,加強輿論引導,全方位多視角及時回應社會防控疫情關切。其間,經濟日報及各新媒體平臺共刊發《天津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天津三大火車站全面消殺》《天津稅務:“雙手”戰疫勇擔當》等專題原創稿件100余篇,全網閱讀量超4億次,為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戰勝疫情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 周琳(右)在天津港集團采訪
其次,消弭生產生活憂患。繼1月之后,5月、7月,天津又出現疫情,給生產生活帶來持續影響。在社交媒體傳播渠道復雜的情況下,如何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優勢,引領導向、明辨是非、凝聚人心,是黨媒駐地機構面臨的大考。面對持續時間相對較長的疫情,經濟日報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找準著力點,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準確闡釋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天津發生以來,經濟日報各平臺連續在重要版面、網站及客戶端首頁的突出位置,刊發天津市疫情防控部門指導天津迎戰奧密克戎疫情的時政報道,并同步通報天津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相關情況,客觀反映全市疫情防控緊張有序展開,增強全市上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
□ 周琳(左)在天津港集團采訪
第三,深挖抗疫故事,傳遞疫情防控報道溫暖。病毒無情人有情,全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奧密克戎疫情發生后,經濟日報第一時間派出記者,奔赴疫情防控一線采寫天津火車站客運車間值班員董佳麗、天津站天津西客運車間值班站長楊濱的抗疫故事,刊發“新春走基層”專欄稿《守護旅客安全回家路》,并配發了新聞圖片和短視頻,以直觀、鮮活、生動傳遞疫情防控最強音。稿件在報紙刊發后受到讀者好評,在經濟日報客戶端閱讀量超過30萬,很多網友為報道點贊。
經濟日報天津記者站長期關注天津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民生等領域信息,一方面,可以融進去了解地方黨委政府宣傳意圖和宣傳需求,快速拿出因地制宜又有高度的宣傳策劃、新聞作品;另一方面,可選擇天津本地新聞媒體沒有的視角,跳出來站在區域發展、全行業乃至全國層面來思考新聞內容,形成有全局性和思考性的報道作品。
經濟日報天津記者站在持續的疫情防控報道中發現:疫情尚未遠去,大考仍在繼續,發展不能停步。在宣傳報道疫情防控過程中,既要避免與國家防疫政策相悖、“一邊倒”地簡單和機械報道疫情防控,又要防止在報道防疫過程中,對經濟類素材“一刀切”剔除,不聞不問天津經濟發展的成效,產生顧此失彼、“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不良后果。
雖然今年上半年天津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關鍵指標在全國排在后面,但這并不意味著央媒駐站記者“無事可做”或者追著不佳的“經濟成績單”不放。經濟日報天津記者站先后發掘了疫情期間天津港吞吐量、東疆綜合保稅區保理業發展、濱海新區發展保稅維修再制造行業等亮點選題。
7月4日,《經濟日報》頭版頭條刊發由天津記者站采寫的稿件《天津港四變》,用1萬多字篇幅詳細描述了天津港集團3年來,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的一系列努力和舉措。7月5日刊發《著力打造發展“紅色引擎”》訪談稿件。兩篇報道推出不到48小時,全網傳播量達3.76億、文章轉載量達279次,微信累計閱讀量為12.5萬。學習強國在推薦頻道重點推薦,經濟日報和天津學習平臺等累計閱讀量超過20萬。中央網信辦在全國主要新聞網站置頂輪播推送,學習強國號在首頁推薦《天津港四變》,《天津日報》頭版全文轉載。中國日報、網信天津、天津發布、今晚報、天津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臺等央地主流新聞媒體全文轉載或摘播。
今年二季度以來,經濟日報天津記者站緊跟天津經濟發展特點,準確把握評論的時機、尺度和效果,以地方經濟新聞事件為切口,有針對性發表觀點,刊發《鄉村旅游消費要避免原地踏步》《優化營商環境要簡化程序》《數字人民幣綻放消費新藍海》等10余篇新聞評論,有傾向性地傳遞價值,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針對天津商業和外貿發達的特點,圍繞東疆綜合保稅區發展融資租賃和保理行業、濱海新區發展保稅維修再制造行業、天津建設消費中心城市等亮點選題,刊發《上半年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主要經濟指標平穩增長》《天津加快建設“雙中心”城市》《“津門造”借跨境電商出海》《強鏈補鏈助航空航天產業騰飛》等稿件,系統報道天津各地尤其是濱海新區五大功能區克服疫情不利影響,尋找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有力作為,報道推出后產生積極影響和效果。
融媒體時代,技術進步與傳播手段的多樣化,讓“一個人、一支筆,搞定一座城”的傳統記者站優勢不復存在。中央媒體記者站要破圈,理應跳出常規報道思路,順應媒體融合發展和競爭日趨激烈的趨勢,向深度報道要亮點,向新媒體素材要亮點,向獨家策劃要亮點。
全媒體傳播時代信息過剩,碎片化、快餐式信息內容過多,讀者更希望看到有思想、有溫度、有深度的報道。為此,經濟日報天津記者站將深度報道作為主打產品,尋找全局意義和地方實際的結合點,形成有分量、有影響的深度報道。上半年以來,整版刊發《彈出減碳與保供“協奏曲”——天津金融機構推進“雙碳”目標和保障能源電力供應調查》《新型居家養老服務“闖三關”——天津市河西區多管齊下著力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調查》《“老字號”網紅之后盼長紅》等深度調研,系統鏈接新聞背后的新聞,剖析事情的來龍去脈,為領導決策提供思路和依據,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在傳統媒體時代,報紙、電視、廣播的記者各司其職,而新媒體形態在紙質媒體的融合應用,意味著紙媒記者站不僅要掌握傳統媒體的操作方式,還要適應、掌握、運用新型傳播媒介,運用新媒體技術編輯、剪輯、制作出音視頻產品,成為所謂“全能型記者”,這對記者的知識、技能要求達到空前高度。經濟日報天津記者站為適應新形勢,先后組織多次新媒體采編技術培訓,借助全國兩會、世界智能大會、央媒“規定動作”等重大報道場合,增加新媒體報道內容,從更多音視頻素材中發掘適合移動互聯網傳播的新聞亮點。
我們積極增加新媒體策劃,借助地方新聞傳播渠道,壯大自身的傳播影響力。比如,在《天津港四變》報紙稿件刊發前就制作出新媒體傳播方案,制作微信傳播海報、抖音短視頻、微博話題等產品,從全媒體視角增加報道的廣度和深度;與天津地方媒體溝通合作,通過借助天津日報、網信天津、津云、今晚報、天津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臺等媒體平臺,互相轉發、轉載、摘播等方式,提高經濟日報自采稿件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與10年前相比,近年來天津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加快。新形勢下,地方新聞報道的亮點并非完全“擺在明面”,需要記者站更多發揮主觀能動性,找到“隱藏”的新聞富礦,用差異化視角、媒體特色視角、媒體融合視角以及深度報道視角發掘更多亮點素材,從而更好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