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順蓮,陳兆紅,劉柳娣
(深圳市福田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廣東 深圳 518000)
早產兒消化系統尚未完全發育,其吞咽、吮吸功能均較差,極易出現喂養不耐受狀況,影響其生長發育,因此應重視有效護理,促使早產兒完全經口喂養。袋鼠式護理有利于改善早產兒生理狀況與防治喂養不耐受,近年來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受到了廣泛關注。本研究旨在探討袋鼠式護理模式在早產兒喂養不耐受防治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深圳市福田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52 例喂養不耐受早產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6 例。
納入標準:①胎齡28 ~37 周;②喂養不耐受,每日嘔吐3 次及3 次以上,奶量減少或無變化3 d 以上;③資料完整;④早產兒母親無內科病史。排除標準:①伴發胃腸道先天性畸形、吸入性肺炎、顱內出血及肺透明膜病;②中途退出研究;③中途死亡。對照組男16 例,女10 例;胎齡最小30 周,最大36 周,平均(33.08±1.54)周;15 例陰道分娩,11 例剖宮產。研究組男17 例,女9 例;胎齡最小29 周,最大36 周,平均(33.01±1.47)周;14 例陰道分娩,12 例剖宮產。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1)于早產兒頭頸部放置長條狀小毛巾,頸部略微向后拉伸。(2)選取監護儀實時監測早產兒生命體征變化,參考每日所需熱量、液體量對喂奶量進行計算,每間隔2 h 進行1 次鼻胃管鼻飼,若吸吮反射增強應引導及協助早產兒開展吸吮鍛煉,以早產兒可自主吸吮進食為準,若胃腸營養不足應給予靜脈補充,以早產兒生命體征平穩為準。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袋鼠式護理:(1)建立護理小組。由婦產科醫師、護士長及護理人員共同組成袋鼠式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根據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情況制定干預方案,予以袋鼠式護理知識講解、支持及評估,并將搭腳凳、毛巾被、嬰兒被、病床及座椅等物品準備到位。(2)方案實施。①設立袋鼠式護理房間。確保房間安靜、舒適及整潔,溫度控制在24 ~26 ℃范圍內,周圍聲音控制在60 dB 以下,選取多功能監護儀對早產兒各項生命體征予以監測,如呼吸、心率等,同時配備床頭燈,根據晝夜調節燈光明亮度,確保房間內較暗光線。②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向產婦講解袋鼠式護理流程及注意事項,加深其對母乳喂養的認知,并囑咐其勿戴項鏈、手表等飾品,防止損傷早產兒皮膚組織。③行為干預。早產兒可自主呼吸,各項生命體征處于平穩狀態后,指導產婦裸露胸口,早產兒取俯臥位,于乳房之間放置頭部,產婦通過手臂支撐早產兒臀部、后背,適當調整體位,毛毯覆蓋身體,首次30 min,根據早產兒實際病情適當延長時間,2 次/d。
觀察兩組護理前與護理4 周后經口喂養評分、頭圍、身長、體質量、生命體征(呼吸頻率、心率、體溫)、智能發育(心理運動發育指數評分、智力發育指數評分)與護理后氧療時間、機械通氣時間、達全量喂養時間、住院時間及滿意度。(1)經口喂養能力選取自制量表予以評估,共行為、吸吮、口型、口腔反射及糾正胎齡5 個項目,各項0 ~8 分,總分40 分,得分越高即經口喂養越優。(2)智能發育情況選取小兒智能發育檢查表予以評估,家屬滿意情況經調查問卷評估,分為十分滿意(90 ~100 分)、滿意(60 ~90 分)、不滿意(<60 分)。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例數/本組總例數×100%。

護理前,兩組經口喂養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4 周后,兩組經口喂養評分顯著增高,且研究組經口喂養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喂養不耐受早產兒經口喂養評分比較(±s,分)
護理前,兩組頭圍、身高、體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4 周后,兩組頭圍、身高、體質量顯著提高,且研究組頭圍、身高、體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喂養不耐受早產兒生長發育情況比較(±s)
護理前,兩組呼吸頻率、心率、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4 周后,兩組體溫均升高,呼吸頻率、心率均降低,且研究組體溫高于對照組,呼吸頻率、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喂養不耐受早產兒生命體征變化比較(±s)
護理前,兩組心理運動發育指數評分、智力發育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兩組護理4 周后心理運動發育指數評分、智力發育指數評分更高(<0.05);研究組較對照組護理4 周后心理運動發育指數評分、智力發育指數評分更高(<0.05),見表4。

表4 兩組喂養不耐受早產兒智能發育情況比較(±s,分)
研究組氧療時間、機械通氣時間、達全量喂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喂養不耐受早產兒氧療時間、機械通氣時間、達全量喂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d)
護理后,研究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6。

表6 兩組喂養不耐受早產兒滿意度比較[n(%)]
喂養不耐受是早產兒經常發生的一種不良狀況,發生原因主要為早產兒過早脫離母體,消化器官與胃腸吸收能力尚未發育成熟,致使其開奶后極易出現返流、胃潴留、嘔吐及胃脹等現象,對早產兒生長發育與早期階段營養吸收有嚴重影響,因此應配合有效護理,在此基礎上達到早產兒完全經口奶喂養。
既往早產兒喂養不耐受防治多選取常規模式,但常規護理過于強調疾病治療,而未將早產兒及其家屬作為服務核心,未重視家屬心理感受、健康宣教,存在局限性。本研究中,護理前,兩組經口喂養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4 周后,兩組經口喂養評分顯著增高,且研究組經口喂養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前,兩組頭圍、身高、體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4 周后,兩組頭圍、身高、體質量顯著提高,且研究組頭圍、身高、體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前,兩組呼吸頻率、心率、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4 周后,兩組體溫均升高,呼吸頻率、心率均降低,且研究組體溫高于對照組,呼吸頻率、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前,兩組心理運動發育指數評分、智力發育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兩組護理4 周后心理運動發育指數評分、智力發育指數評分更高(<0.05);研究組較對照組護理4 周后心理運動發育指數評分、智力發育指數評分更高(<0.05)。研究組氧療時間、機械通氣時間、達全量喂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研究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早產兒喂養不耐受防治中袋鼠式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顯著。分析原因為:(1)袋鼠式護理作為一種新型模式,其主要通過皮膚接觸為早產兒提供溫暖、全面的護理服務,皮膚作為人體感覺十分敏感的器官,接觸皮膚可對早產兒皮膚感受器產生刺激,促使位置覺、平衡覺、視覺及聽覺等快速傳遞著大腦皮層,不僅能夠促進早產兒胃腸道蠕動,加速新陳代謝,緩解喂養不耐受,還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神經遞質分泌,對免疫系統予以調節,在此基礎上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2)袋鼠式護理模式包含建立護理小組、方案實施等環節,建立護理小組可確保護理方案的合理性、有效性,加深醫護人員與早產兒家屬對袋鼠式護理的認知,有利于護理工作的有序開展。(3)方案實施中分為袋鼠式護理房間、健康宣教及行為干預等多個步驟,其中袋鼠式護理房間的設立可為早產兒及其家屬提供安靜舒適的醫療環境,有利于穩定產婦情緒,還可維持早產兒體穩定,促進睡眠,避免聲音過大、光線過強等一系列不良因素對早產兒產生不良影響,減少應激反應與睡眠過程中覺醒次數、動眼次數,維持早產兒生命體征。(4)健康宣教可加深產婦對袋鼠式護理、母乳喂養、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的認知,使其掌握袋鼠式護理流程及方法。(5)行為干預通過撫觸、懷抱等方式可對早產兒神經、皮膚產生良性刺激,并刺激早產兒早期吸吮,促進母乳喂養,并改善早產兒氧合與心肺活動,降低病理性、生理性呼吸暫停發生風險,保持生命體征平穩。
綜上所述,早產兒喂養不耐受防治中袋鼠式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改善早產兒經口喂養能力,促進其生長發育及智能發育,維持患兒生命體征平穩,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提升家屬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