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艷,侯 偉,楊曉玲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全科 廣東 深圳 518000)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類因視網膜血管異常發育以及纖維增生所引起的疾病,目前已成為導致早產兒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患兒正常生長發育以及生存質量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近年來,隨著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存活率的提高,低出生體重早產兒ROP 的報道也越來越多。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身體各項機能普遍較差,且往往伴有肺臟等發育不良的情況,吸氧是目前臨床上用以治療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視網膜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對氧氣較為敏感,過度的吸氧或不合理的吸氧治療均可能引起視網膜缺氧,進一步導致視網膜血管的收縮,促進視網膜新生血管生長,從而引起纖維增生引發牽拉,繼而導致視網膜的脫離。因此,合理有效地對低出生體重早產兒進行ROP 篩查、隨訪對避免兒童因ROP 出現低視力以及失明具有積極意義。基于此,分析了廣東省深圳市龍華人民醫院512 例低體重早產兒ROP 的篩查結果,以期為優生優育提供思路支持,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在廣東省深圳市龍華人民醫院進行眼底篩查的低出生體重早產兒512 例。
納入標準:①所有受試者出生體重均<2 000 g,且胎齡<34 周;②均擬行眼底篩查;③無臨床病歷資料缺失。排除標準:①家屬存在溝通障礙;②早產兒合并先天全盲或小眼癥。512例患兒中,男性302例,女性210例;胎齡<28 周36 例,28 ~32 周374 例,>32 周102 例;出生體重<1 000 g 33 例,1 000 ~1 500 g 196 例,>1 500 g 283 例;單胎妊娠342 例,多胎妊娠170 例。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首次眼底篩查時間應選擇出生后4 ~6 周或矯正胎齡31 ~32 周。檢查前1 h 內嚴禁飲食和飲水,采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點雙眼散瞳,10 min/次,點3 次。采用濃度為0.4%的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進行局部麻醉,借助開瞼器開瞼,角膜表面涂以卡波姆凝膠,由醫院同一組醫護人員完成操作。采用Retcam Ⅲ檢查,按照先右后左的順序進行,分別采集后極部和周邊各象限眼底圖片并進行保存。檢查時盡量保證手法的輕柔,避免對眼球造成壓迫,減少或防止對角膜、結膜造成的損傷。檢查室內配備嬰兒吸引器和氧氣,若受檢者病情較重,則需請專科醫生陪護。
(1)比較不同出生體重、胎齡、性別以及胎別早產兒的ROP 患病情況的差異,分析低體重早產兒ROP 影響因素。(2)病變嚴重程度分級:眼底視網膜周邊存在血管區和無血管區的分界線即為1 期;眼底分界線隆起并呈嵴樣變化即為2 期;眼底分界線的嵴樣病變上發生纖維血管擴張增殖,且伴有纖維組織的增殖即為3 期;因纖維血管增殖引起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即為4 期;視網膜完全脫離即為5 期。

512 例低出生體重早產兒額ROP 患病率為18.55%,其中出生體重<1 000 g 早產兒ROP 患病率為61.52%,明顯高于出生體重1 000 ~1 500 g 與出生體重>1 500 g的21.94%、12.37%,且出生體重1 000 ~1 500 g 早產兒ROP 患病率明顯高于出生體重>1 500 g 早產兒,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不同出生體重早產兒ROP 患病情況對比
胎齡<28 周早產兒ROP 患病率為52.78%,明顯高于胎齡28 ~32 周和胎齡>32 周早產兒的20.05%、0.98%,且胎齡28 ~32 周早產兒ROP 患病率高于胎齡>32 周早產兒,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不同胎齡早產兒ROP 患病情況對比
不同性別早產兒ROP 患病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早產兒ROP 患病情況對比
不同胎別早產兒ROP 患病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不同胎別早產兒ROP 患病情況對比
以低體重早產兒ROP 為因變量,賦值“ROP = 1,無ROP = 0”。以出生體重及胎齡為自變量,賦值均為原值輸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出生體重及胎齡是低體重早產兒ROP的保護因素(OR<1,<0.05),見表5。

表5 低體重早產兒ROP 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近年來,由于國內圍產醫學以及新生兒重癥醫學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低體重早產兒得以存活,但早產兒ROP 的發病率以及致盲率也明顯的升高。雖然ROP 會對早產兒的視力造成極大程度的影響,但早期發現、早治療可實現對ROP 病情的有效控制,避免病情的進展,改善患兒的預后轉歸。由此可見,建立完善的篩查標準,保證ROP 患兒于有效的治療時間窗內盡早發現病變,是ROP 防治的重中之重,具有較高的臨床研究價值。目前,國內針對ROP 的篩查標準主要是參考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等歐美發達國家的相關篩查標準進行,即對出生體重<2 000 g 的早產兒以及低體重兒開展眼底病變篩查,并隨診至周邊視網膜血管化。其中針對患有嚴重疾病的早產兒篩查范圍可適當擴大,首次檢查時間以出生后4 ~6 周或矯正胎齡32 周為佳。然而,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民族、地理、飲食以及氣候等多種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不同省市的ROP 發病特點各不相同。基于此,每個地區應根據歷年的ROP篩查結果,適當調整ROP 篩查標準,繼而達到及早檢出ROP 以及避免不必要檢查的目的。
本研究發現,廣東省深圳市龍華人民醫院512 例低體重早產兒ROP 患病率為18.55%,明顯高于國內部分地區報道的患病率。分析原因為:(1)隨著近年來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救治水平顯著提升,且眼底篩查技術日趨成熟,繼而導致ROP 檢出率升高。(2)不同地區ROP 的篩查標準不同以及家長對ROP 篩查的重視程度不一。本文結果顯示,隨著出生體重的增加以及胎齡延長,低體重早產兒ROP 的患病風險降低,低出生體重以及低出生胎齡均是早產兒ROP 患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胎齡越低,體重越小的早產兒ROP 患病概率越高(<0.05)。與陳金國等、畢曉娜等、任建兵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出生體重越低以及出生胎齡較小的早產兒,生長發育明顯不成熟,視網膜發育不成熟現象更為明顯,極易引發ROP。因此,在臨床實際工作中應加強對低出生體重以及低出生胎齡早產兒的眼底篩查。另有相關研究報道顯示,部分發育相對成熟或體重較大的早產兒亦會發生ROP,甚至達到閾值期病變。所以,臨床工作中切勿忽視胎齡較大以及出生體重較高早產兒的眼底篩查。建議根據當地特點適當擴大篩查標準,盡量實現早產兒全面眼底篩查,從而達到及時治療更多ROP 的目的。此外,相關研究表明,多胎妊娠早產兒相較于單胎早產兒,ROP 發病率更高,分析原因在于:多胎妊娠早產兒普遍出生胎齡以及出生體重較低,且往往合并嚴重全身并發癥,繼而增加了ROP 的發生率。然而,本文結果顯示,胎別和早產兒ROP 的發生無明顯相關(>0.05)。導致兩項研究結果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和研究樣本量不同有關,臨床上可通過增加樣本量,進行多中心對照研究,繼而獲取更為準確、可靠的數據。
綜上所述,出生體重和出生胎齡是早產兒ROP 的影響因素,應予以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