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悅
(海南大學,海南海口 570100)
氣候問題是當今一項重要的國際議題,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是發展問題。這里的環境問題不是指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問題,而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于人類生產、生活以及健康和生命的影響問題[1]。由于氣候變化頻繁引發次生環境問題,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和國家將目光投到了如何應對這場挑戰中去。
由于世界各地的發展并不均衡,各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各主權國家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應對方法自然不同。2021年,美國新一任總統拜登上任,拜登對解決全球氣候問題呈現怎樣的態度?通過何種話語手段進行表述?如何解決氣候問題?本文結合語料庫分析方法,基于拜登在美國第46屆總統大選期間的演講材料,旨在探究這些問題。
本文語料由拜登在總統候選及當職期間有關美國氣候變暖的演講組成,語料選自網頁http://www.presidency,ucsb.edu/,該網站包含美國歷屆總統的發言、文件等資料。語料時間限定為2019年4月25日(拜登宣布競選之日)到2020年6月5日,結合演講的主題、場合、題目等關鍵因素,挑選出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主題的演講,其中完整的演講共7篇,如表1所示,合計15844個詞,節選的總統候選拉票期間涉及氣候變暖部分演講內容共計6800個詞,具體的節選標準為關鍵詞“climate change”在某篇競選演講的段落中至少出現3次。筆者將這些演講轉換為txt文本,清潔處理,建成小型“拜登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話語語料庫”。

表1 拜登全球氣候變暖話語語料庫高頻主題詞(實詞)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利用語料庫以輔助批評話語分析的方法。具體研究步驟如下:首先,使用語料庫統計軟件AntConc3.2.1,以Brown語料庫為參照語料庫,檢索出高頻主題詞。其次,提取以該主題實詞為節點詞的檢索行,重點考察該主題詞的搭配網絡。
主題詞指通過比較目標語料庫與參考語料庫的詞頻而獲得的具有特殊詞頻的詞,這些詞反映語料的主題,幫助我們辨析話語的主題特征[2]。將Brown語料庫作為參照語料庫,用Antconc3.2.1獲取拜登全球氣候變暖話語語料庫的前20個高頻主題詞,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拜登在應對全球變暖氣候變化話語主要圍繞以下3個主題域展開:(1)氣候變暖的性質(crisis,environmental,world);(2)處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途徑(clean,energy,infrastructure,technologies,investments);(3)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最終目的(emissions,jobs,America,American,workers)。
第一組“氣候變暖的性質”,反映了拜登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基本認識。就拜登而言,從“crisis”一詞可看出,他認為全球氣候和環境現狀處于一種危機狀態,認可全球氣候變暖這一事實,凸顯出其認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非像特朗普那樣,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騙局。“emissions”一詞顯示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傳統的能源結構以傳統的化石能源資源,例如石油和天然氣等,造成了高碳排放和高污染,因此也是氣候變暖和環境災難頻發的元兇。拜登從根源上認識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為后期解決氣候和環境問題,制訂碳排放逐步減少目標打下基礎。“world”體現了全球氣候變暖是全球性公共議題。作為人類工業化進程的一種產物,氣候變化不受領土、領空、領海等客觀要素的限制,決定它的因素可以不是政治。各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產生了全球氣候變暖這一負效應,問題的處理也應由制造者承擔,否則單個國家的努力只是杯水車薪。拜登重返《巴黎協定》,參與全球氣候峰會也體現了與世界各國合作的雄心。
第二組“處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途徑”反映了拜登優化能源種類和結構,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思想。“energy”和“clean”位列該組前列,體現了拜登發展清潔能源的決心,并為為美國提出“30-50”氣候治理長期目標。若想實現這一目標,拜登必須扭轉前任特朗普先前“化石能源優先”的逆全球能源局面,鼓勵清潔能源的研發,減少碳排放,并將清潔能源融入美國經濟發展,調節能源結構的過程。“technologies”說明了拜登對科學技術的重視,認為依托技術革命有助于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技術革命主要涉及能源領域。
第三組“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最終目的”,清晰地刻畫了拜登眼中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終極目標。首先,頻繁地使用“jobs”一詞表明了拜登想要借助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解決美國民眾失業問題的構想。其次,“American”和“America”的頻繁出現也說明了拜登優先考慮的仍是美國利益,企圖借助解決氣候變暖依然控制和統領世界,依舊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
高頻主題詞清晰勾勒出拜登解決氣候變暖問題的話語的主題,也為筆者進一步剖析和梳理其氣候政策的深層邏輯奠定了基礎。
為對拜登全球氣候變化話語進行深入分析,進而發現其特征及策略,下面將按照不同主題分析上述主題詞的檢索行,通過檢索行了解該詞在語料庫中的共現詞語以及上下文語境,提煉話語對特定主題的建構特征和話語策略。
2.2.1 “拜登對全球氣候變暖認知”的建構
上文對主題詞的分析表明,拜登認為能源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核心。通過查看能源類詞匯的檢索行,筆者發現其解決全球氣候變化話語呈現以下主題及話語特征。
第一,在演講中,拜登頻繁地把“氣候變化”與“能源”“就業”等聯系起來,闡述美國氣候政策的合理性,強調其在本國的意義和價值。
例1:A key plank of our Build Back Better Recovery Plan is building a modern, resilient climate infrastructure and clean energy future that will create millions of good-paying union jobs, not 7, 8, 10, 12 dollars an hour, but prevailing wage and benefits.
采用強關聯的手段,將“氣候變化”與“就業”和“能源”兩個領域畫等號,刺激民眾的需求欲。通過拉攏選民,贏取民心為中心,拜登很顯然在用民眾的現實需求與應對“氣候變化”做綁定,滿足美國民眾的現實利益。
例2:And folk, we have to vote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climate crisis.Donald Trump calls it a hoax.To me, it's about jobs — jobs here in Western Pennsylvania.
例2說明,拜登將氣候變暖認知上的分歧歸為黨爭和總統競選的重要內容,通過對比的語言手段對以特朗普為首的民主黨的全球氣候變化態度,即對氣候變化的事實提出質疑。拜登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認知符合其共和黨的傳統立場,即承認氣候變暖的事實并積極應對該問題,這一點與民主黨的主張正好相反。拜登將氣候變化視為安全風險因素,競選時一再承諾應對氣候變化將是執政重點之一,通過對特朗普在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消極態度進行事實性描述更是一種競選話術,為贏得民眾選票而蓄力。
2.2.2 “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手段”的建構
能源科技創新在拜登就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話語中扮演著“戰略手段”的角色。在前20個主題詞中,“energy”“technology”都關乎美國的能源科技創新,借助發展綠色能源降低碳排放,減少環境污染,幫助解決氣候變暖的現象。在演講過程中,拜登頻繁論述“清潔能源”的意義,展現出發展綠色能源的科學技術主義傾向。
例3: I know that climate change is the challenge that's going to define our American future.In order to tackle this problem, we made the largest investment in clean energy in history—90 billion dollars.
結合具體語境可以發現,與該主題詞共現頻率最高的形容詞為“clean”,這里“clean”修飾的是“清潔能源”。與特朗普不同的是,拜登強調清潔能源,而特朗普則強調的是清潔的化石能源。拜登的清潔能源革命不僅將加快美國清潔能源的發展,而且還將把氣候變化相關政策貫穿到國際貿易政策制定、外交政策制定等領域,不僅促進美國國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還有助于推動加速全球碳減排進程。
此外,“infrastructure”的高頻使用體現了拜登就如何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對基礎設施的高度重視,也把其建構為制定氣候政策的重要戰略手段。
2.2.3 “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最終目的”的建構
拜登在全球氣候變化話語中的目標主要涉及五個主題詞“emissions”“jobs”“America”“American”“worke rs”。通過檢索行和上下文語境,發現與“emission”共現最多的動詞結構有“move to”“work forward”“lead our effort to”等。時態多用“will”引導的一般將來時。
例 4:So my timeline for results is my first four years as president—the jobs we'll create, the investments we'll make, and the irreversible steps we'll take to mitigate and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and to put our nation on the road to net-zero emissions by no later than 2050.
拜登頻繁使用移動類的動詞短語,表示正在朝零排放目標移動,但是拜登僅僅從年份上提及了完成減排的最終截止時間,就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而言,拜登并沒有給給出更為細致的描述。
除了與“氣候變化”共現,“emission”一詞也經常和“巴黎協定”同時出現。
例5:On day one, I signed the paperwork to rejoin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We're taking steps led by the example of integrating climate objectives across all of our diplomacy and raise the ambition of our cutting emission targets.
拜登選擇重新加入《巴黎協定》,繼奧巴馬后再次將全球環境保護與氣候治理問題置于主要位置,承擔應對氣候變化需擔任的國際責任。在拜登成功當選總統的大背景下而言,這樣做加強了解決氣候變化所需行動的緊迫性,亦可提升其執政的民眾滿意度,樹立民主黨言而有信的良好形象,為民進黨后續連任打下良好的民意基礎。
從拜登就氣候變化主題的演講材料中,我們發現,拜登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中總體呈現積極態度,順應全球發展潮流。在氣候變暖已成為公認的全球危機語境下,世界各國能源發展主要是減少碳排放或零排放,重要實現手段就是逐步減少化石能源開發,致力于發展清潔能源,這些均在拜登的氣候新政中有所體現。對于中國的氣候外交而言,中國可積極推動中美在清潔能源的合作,共同推動全球氣候變化挑戰。
本研究利用語料庫輔助話語分析方法,以氣候變化主題演講為話語語料,對拜登的氣候變化話語進行了批評話語分析,有助于加深我們對拜登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