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洋
(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 310023)
“七一”重要講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是一篇光輝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蘊含著深厚的政治分量、理論含量、精神能量、實踐力量。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中國特色詞匯受到了大量的海外關注。中國特色詞匯在傳播了中國文化的同時,也是中國形象與堅定立場的體現,這是政治外宣材料口譯的難點。此類詞匯的翻譯直接影響我國國際傳播以及大國形象的樹立。
中國特色詞匯是那些反映了中國獨有的政治文化、國情以及思維模式的相關詞語。外宣,即“對外宣傳”,指的是那些面向國際的宣傳,包括向外國宣傳本國的方針政策、國內情況和本國對國際問題的立場。其根本目的,是向國際世界傳播中國信息。“七一”重要講話是中國特色詞包括四字成語、詩句、歷史事件等,并大量使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本文將以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CGTV西語同聲傳譯版本為例,結合具體實例,從直譯、意譯、釋譯、移譯、省譯五個口譯方法進行分析研究。
直譯既要全面準確地闡明原文的含義,又無隨意增加或刪除原文的思想,同時還要保持原有的風格。在翻譯實踐中,若中國特色政治術語與西語語境類似,可采用直譯策略。如:新中國(la Nueva China)、計劃經濟體制(régimen de economía planificad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sistema de los valores socialistas esenciales)、一個中國原則(principio de una sola China)等。
“七一”重要講話中的中國特色詞,在保證聽眾能夠準確理解譯文內容這一目的的前提下,同時遵守語內連貫和語際連貫,大多使用直譯的方法。大量使用直譯方法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源語言中的詞匯,目標語中表達相似。
1)一盤散沙的局面。
la situación parecida a la de un montón de arena suelta.
“一盤散沙”比喻人多卻不團結,力量分散。這個喻意清楚明了,可采用直譯。
2)歷史川流不息。
La historia fluye sin cesar.
“川流不息”指大江大河一往無前的奔涌之勢。把歷史比作浩浩蕩蕩的長河,直接用 fluir (流動) 這個單詞,可直譯。
(2)從側面反映出源語言的用詞既具有中國特色,又不失全人類的共同特性,生動易懂。
1)逢山開道、遇水架橋。
abrir caminos entre las monta?as y tender puentes sobre los ríos.
盡管西語中沒有類似的表達,但直譯的方法未打破語內連貫原則,目的語聽者可以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即是不懼風險挑戰(zhàn),面對困難積極應對。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la chinización del marxismo.
西班牙皇家語言學院的字典中并未收錄chinización一詞,但西語中“-ización”這一后綴表“……化”,故完全不會妨礙目的語聽者對“中國化”的理解。
(3)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傳播中國文化、中國思維,使用直譯的方法,保留原始的意象。這一現象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紙老虎(tigre de papel)”的翻譯。
1)打鐵必須自身硬。
quien forja el hierro ha de estar bien forjado.
這句中國民間俗語比喻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實力、有底氣。此句直譯,保留原文中的形象比喻及文化意象。
2)“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五位一體”,等詞匯。
“cuatro conciencias”,“cuatro convicciones”,“dos salvaguardias”,“tres representatividades”,“l(fā)a disposición general basada en un todo compuesto por cinco elementos”.
這類詞語以“數字加關鍵詞”的表達形式出現,是時政詞匯中較常見的一種。在此采用口譯的異化策略,直譯的手法,西語中的表達已經國際社會認可,西方媒體也廣泛傾向于直接運用中國特色詞匯來講述關于中國的問題。
在翻譯中國特色詞時,一些有特色文化內涵的詞語,用直譯法既犧牲了語內連貫原則,同時也達不到目的。在這種情況下,譯員必須采用意譯的方式來處理一些詞語。意譯從原文意義出發(fā),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如句法結構、用詞、修飾等手段,使譯文更加自然和流暢。一般而言,當直譯不能體現中國特色詞的本意時,譯者應采用意譯的策略。
(1)小康社會。
una sociedad modestamente acomodada.
“小康”一詞具有中國特色,所謂小康社會,就是中國廣大群眾所享有的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比較殷實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在西語譯文中,就將“小康”意譯為相對充裕、殷實的生活狀態(tài)。
(2)“和衷共濟”,“江山”,“實事求是”等。
“con nuestro esfuerzo mancomunado”,“l(fā)os intereses fundamentales del Estado”,“el país”,“l(fā)a búsqueda de la verdad en los hechos”,etc.
西班牙語中沒有“和衷共濟”的說法,在此意譯為一起努力。“江山”一詞代指國家的領土和疆域,可直接引申為國家。“實事求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fā),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西語譯為“在事實中尋求真相”也很貼切。
(3)千秋偉業(yè)、風華正茂。
la gran causa duradera,la flor de la vida.
這2個成語對于聽眾而言較難理解。前者在西語中處理為“偉大的永恒的事業(yè)”;后者中“ flor”意為花朵,借用這個單詞表達了中國共產黨蒸蒸日上,在建檔100周年之際,仍然處于極佳時期的狀態(tài),形象生動。
漢西文化差異巨大,彼此之間存在的語言障礙有時要求在口譯中增加解釋成分。但口譯的即時性特點要求在口譯時應注重時間限制[1]。因此,口譯在翻譯實踐中遇到的挑戰(zhàn)比筆譯要大許多。在口譯過程中,對目的語聽眾不熟悉的政治背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必要在翻譯時增添原語中沒有的信息,將隱藏的信息釋放出來。如:“抗日戰(zhàn)爭”未直譯,而是譯成“l(fā)a Guerra de Resistencia del Pueblo Chino contra la Agresión Japonesa”,補全了是中華民族抵御日本侵略戰(zhàn)爭的信息。還有“戊戌變法”譯為“Movimiento Reformista de 1898”、“辛亥革命”為“Revolución de 1911”,補全了時間信息,讓目的語聽眾更清晰。
移譯的方法是可將源語翻譯成目標語言所能理解的俚語或意象,靈活地將原語譯為目標語中常見的表達,增強語內連貫原則。
(1)血肉筑成的鋼鐵長城。
la férrea gran muralla de carne y hueso.
西語中血肉聯系常譯為甲與肉的聯系,密不可分。這生動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關系的緊密。
(2)志氣、骨氣、底氣。
la voluntad, la fortaleza espiritual y la seguridad.
這3個詞在西語中并沒有準確的對應詞匯,所以在翻譯時,按照詞語本身的內涵,選擇更符合目的語言表達的詞語,“fortaleza espiritual(精神力量)”,“seguridad(安全感)”。
西語口語中忌諱重復、冗余,多余的信息、重復的詞可刪減。譯入西語時盡量使用代詞,使得譯文更加簡潔流暢。“七一”重要講話因其演講稿的文體形式,句式多有重復,以達到振奮人心的目的。而西班牙語強調句式精煉,在口譯中習慣刪去重復的詞語和句式。
因此,在口譯過程中可以采用省譯的手法。比如文中多次重復出現中國共產黨,在首次出現完整譯成“el Partido Comunista de China”,后面均已“el Partido/el PCCh”替代。漢語中經常出現重復使用名詞的現象,文中也大量使用代詞來表達。如“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漢語中經常重新使用一個詞以達到強調的效果,在口譯時,譯者處理為“?Esta es una gran gloria de la nación china, del pueblo chino y del PCCh!”,后兩次重復出現的“偉大光榮”省略,體現簡潔性。
通過對“七一”重要講話漢譯西口譯方法進行解析,不難發(fā)現在大多數情況下譯員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習近平總書記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講話中多次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讓世界了解中國,就必須要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這就需要翻譯積極發(fā)聲,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整合中央媒體外宣資源,讓世界真正了解高速發(fā)展中的中國,展示新時期的中國國家形象[2]。
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形式日漸廣泛,異化策略是漢西口譯的大趨勢[3]。口譯的過程復雜,包括聽辨、理解、記憶、表達幾個過程,其即時性使得譯員無法對譯文精雕細琢,其現場性對譯員有較大的時間限制,譯員需同時滿足現實交際和文化內涵傳遞的需求,對譯員的專業(yè)性和臨場發(fā)揮都是很大的挑戰(zhàn)。其次,漢西口譯隨著國際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在諸多外交場合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在重要講話中大量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表達,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加強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口譯員在外交場合中以合適的方式傳譯中國特色詞匯,積極影響我國的國家形象和中國文化的傳播,為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huán)境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