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媛
(昆明市社會科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部署[1],為醫療健康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長沙梅溪湖國際醫療健康城等一批具有引領性的國際醫療健康城脫穎而出。2019年《云南省國際醫療健康城概念性方案專題會議紀要》提出:國際醫療健康城是以“國際一流、中國唯一”為標準,按照“國際化、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化”要求,集“醫、學、研、康、養、旅”為一體,具備疾病診療、檢測分析、健康管理、醫療旅游、康復養生、科技研發、教育培訓等功能的全生命周期高端醫療健康產業綜合體[2]。2021年3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召開昆明現場辦公會,要求昆明加快建設國際大健康名城,并把打造國際醫療健康城作為推進國際大健康名城建設的重要抓手[3]。2021年7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支持昆明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推動大健康產業成為全球品牌,加快打造國際醫療健康城[4]。目前昆明市打造國際醫療健康城還處于探索階段,沒有編制出臺相關建設總體規劃和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為此,本文搜集、整理了昆明市國際醫療健康產業發展情況和相關數據,通過文獻歸納、對比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找出昆明市打造國際醫療健康城的基礎和存在的問題,在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對昆明市打造國際醫療健康城提出對策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
昆明市打造國際醫療健康城既是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健康中國戰略決策的具體舉措,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引進整合國際一流醫療機構、研發企業和醫學院校及醫學人才建設國際醫療健康城,可以帶動整個醫療健康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在短期內迅速彌補昆明高端醫療人才匱乏、醫療設施欠缺、醫學研發投入不足等方面的短板,推動昆明市大健康產業加快發展,打響國際大健康名城新名片。
昆明是享譽全球的“春城”,是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門戶,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良好,加快打造國際醫療健康城可以有效整合生物資源、旅游資源、氣候資源和醫療資源,將昆明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促進昆明新一輪城市空間拓展,重塑昆明競爭新優勢。
發展高端醫療健康產業集群,提高昆明市的診療能力和醫療服務水平,既是滿足國內醫療消費升級的需要,也是昆明城市發展國際化的一項重要任務,有助于推動昆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南亞及東南亞開放的西南門戶建設,成為鏈接中國和東盟市場的樞紐。隨著云南自由貿易區的設立以及國家支持昆明發展相關政策的逐步細化和落地,昆明可借勢發力,抓住被國家列為“區域醫療中心”城市機遇,發揮好在全國健康產業領域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一是氣候舒適。昆明位于亞熱帶,屬北緯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獨特氣候。二是擁有獨特的高原湖濱生態優勢。昆明地處金沙江、南盤江、紅河三大水系分水嶺之間,地勢由北向南呈階梯狀逐漸降低,地形條件復雜多樣,立體氣候特征顯著,自然資源豐富,是我國生態資源最富集和生態產品生產條件最好的城市之一。近幾年昆明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春城綠”“昆明藍”“四季花”成為昆明最靚麗的名片。三是旅游資源豐富。昆明擁有世界“春城”、亞洲花都美譽,是一座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風光旖旎的山水城市。昆明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旅游資源豐富。2019年旅游總收入為2733.61億元,接待游客總數1.86億人次[5]。昆明舒適的氣候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醫藥資源、生物多樣性資源、旅游資源,在發展醫療旅游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是打造國際醫療健康城重要的基礎條件。
昆明是云南省省會和唯一特大城市,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75%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首位度、經濟集中度、產業支撐度、社會集聚度都很高[6]。統計數據顯示,2018-2020年,昆明市大健康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連續3年超過10%,2020年大健康產業增加值為832.30億元,高于全市生產總值增速3.14個百分點,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2.36%[7]。從2019年和2020年昆明市大健康產業各領域增加值情況,見表1。可以看出,大健康產業中健康產品、醫療服務領域所占比重較大,2020年增加值分別達到325.08億元和249.67億元。受疫情影響,健康旅游領域增加值為127.59億元,同比增長-38.93%[8]。“云藥”產業集群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經過多年的培育,以高新區為核心的生物醫藥產業聚集了以昆藥集團、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拜耳滇虹、積大制藥、沃森生物、龍津藥業、華大基因等為龍頭的生物產業企業277家,其中生物制造類企業85家,基因科技類企業11家;建有國家級,省市級企業技術、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創新型企業及創新型試點企業等60余家[9]。昆明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使得昆明健康醫療產業初步具備了產業基礎,如果可以有效整合的話,將極大的促進昆明健康醫療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表1 2019年、2020年昆明市大健康產業各領域增加值情況
按照區域性國際化中心城市的定位,選取貴陽、南寧、海口3個與昆明在地理位置、人口規模、GDP產值3個指標相近的城市對比[10]。昆明醫療基礎在規模體系、服務能力、專業能力上都具有明顯優勢,這些優勢為昆明建設區域性醫學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礎,見表2。

表2 昆明、貴陽、南寧、海口醫療資源比較
昆明醫療健康服務領域,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國際合作項目和國際合作經驗,從歷史到現在都有接待國際患者的經驗和專業能力,見表3。并且昆明小語種人才優勢突出,這些都將成為昆明健康醫療產業國際化的基礎。

表3 昆明市部分醫院國際合作情況列表
隨著科技轉化速度的提升,產、學、研關系日益密切,教育資源已經成為健康服務集群發展的原動力[11]。昆明的醫學院校主要有:昆明醫科大學、云南中醫藥大學、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云南大學醫學院、昆明理工大學醫學院、云南醫藥健康職業學院、昆明衛生職業學院等。昆明醫科大學自建校以來,先后與20余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8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與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高校交流合作尤為密切。2019年昆明醫科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同發起成立南亞東南亞醫學教育與醫療衛生聯盟,來自國內和巴基斯坦、緬甸、泰國等12個國家的39所院校成為聯盟創始成員[12]。聯盟將成為云南省乃至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在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合作方面重要的多邊平臺,為促進區域高等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提升,推動全球醫療健康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目前,省、市兩級對昆明市打造國際醫療健康城沒有提出明確的規劃和實施意見,仍處于謀劃和基礎研究階段。各部門對國際醫療健康城發展方向存在不同理解,缺乏緊密的溝通協調。各縣區沒有突出自身優勢,仍然把發展思維停留在大健康、康養旅游、養老小鎮等單項發展上,縣區間缺乏整體聯動。
一是生物醫藥產業總體規模小,行業競爭力弱。2020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昆明僅有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家入圍[13]。三七、天麻、燈盞花、青蒿、當歸等特色地道藥材標準化種植(養殖)基地發展滯后,中藥品種小散弱現象突出,研究基礎參差不齊。二是產業結構不優,產業鏈不完整。生物技術藥主要以疫苗為主,抗體藥物、生物類似藥、細胞產品、血液制品等產品管線不豐富,上下游配套產業基本處于空白;化學藥體量小,缺乏原研藥和高端仿制藥;醫療器械和獸藥發展水平較低。三是中藥產品出走國門和開拓市場困難重重。昆明市生物醫藥以中藥為主,面臨著日本、韓國、印度、泰國等亞洲國家傳統醫藥產品的激烈競爭,和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植物藥的巨大沖擊,加上不斷加高的技術壁壘,中藥產品出走國門和開拓市場困難重重。2020年我國中藥工業產值達6196億元,同年中藥出口僅為262億元,中藥海外貿易僅占國內中藥工業產值的4.2%,中藥出口海外發展體量與國內中藥市場的體量遠不成比例[14]。
昆明市在醫療服務方面的核心競爭力表現為醫療機構的個體行為而非系統性行為。昆明市公立三甲醫院28家[15],在《2019中國醫院影響力排行榜》200強和28個專業百強中,僅有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首次進入50強,并且眾多科室進入專科百強,其他醫院醫療技術在全國各項專科排名領先的較少[16]。根據昆明市衛健委發布的昆明市整體醫療資源情況,2016年底,全市病床平均使用率81.61%,其中公立醫院94.89%,民營醫院51.08%,三級醫院100.67%,二級醫院74.4%,一級醫院47.975%[15]。三級醫院對民營、州、縣級別的醫院人才具有虹吸效應,醫療機構的設立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復建設和核心資源同質化競爭問題,民營醫療機構經營困難。
根據《昆明市“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整理的近5年昆明市與周邊城市入境旅游接待量見表4。可以看到,與周邊貴陽、成都、重慶等城市相比,昆明市近年來入境旅游接待量增速放緩,平均增長率均低于10%,2015年還出現了負增長。2018年入境旅游人數昆明為142.2萬人次,明顯低于成都的340.6萬人次、重慶的388.02萬人次。昆明市在提升國際吸引力、接待能力等方面還需加強。

表4 2014-2018年昆明市與周邊城市入境旅游接待量及增長率比較[17]
2019年昆明的6所醫科學院共計劃招收本、專科學生16,653人,其中專科學生的人數8884人,占到了總招生人數的51.4%,與重慶、成都有5所醫科學院相比,低于成都、重慶的54.4%和100%[18]。昆明市醫療教育僅僅可以滿足公共健康衛生系統的需要,各類醫學專業教育跟不上國際醫療健康產業發展需要,高端醫療人才匱乏。具備國際化視野的健康產業專業型、管理型人才缺乏,醫療技術人員整體英語水平有待提升,醫療健康服務出口的綜合接待體系不健全,國際患者到昆明接受健康醫療服務尚存不便。
昆明東連黔桂通沿海,北經川渝進中原,南下越老達泰柬,西接緬甸連印巴,是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門戶,是南亞東南亞的航空樞紐,區位優勢明顯。然而受疫情影響,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出入境人數大幅減少。2020年昆明旅游收入1900.5745億元,僅為2019年的69.53%,降幅達到830多億元;接待游客1.36億人次,僅為2019年的73.17%[19]。2021年春運期間,昆明機場出入境人員同比下降97.19%[20]。2021年11月起,全市旅行社暫停出入境團隊旅游和專列業務。新形勢下,我們需要創新思維,積極探索“互聯網+”新發展模式。
日本通過在醫療技術研發領域的高投入,成就了大批醫療健康產業科技的突破,收獲了大量諾貝爾獎,塑造了日本醫療健康產業的國際綜合競爭力,促進了藥物、醫療設備的出口,還使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健康服務出口國。日本較高的醫療服務國際化水準除了具備基本的醫療技術優勢之外,其醫療服務體系的完備也是值得借鑒的地方:一是通過日本卓越醫療(MEJ)、醫療旅游宣傳推進聯絡會,為接收外國患者的醫療機構、相關醫療旅游服務公司和政府搭建展開國際醫療旅游的支援平臺,向海外輸送日本醫療信息,為海外患者提供在日本就診的機會[21]。二是通過JIH系統從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性方面對愿意接受外國患者的醫院進行評估,對符合標準的醫院,實行海外公開推薦制度。三是設立醫療出境支援企業(AMTAC),保證外國游客在日本順利接受醫療保健旅游。
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是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支持下,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建設的國際醫學中心,位于上海虹橋交通樞紐商務區內,占地面積1500畝。該中心于2010年3月正式啟動,2014年12月被確定為國家社會辦醫聯系點。目前美國安德森癌癥中心、新加坡百匯醫療集團、美國通用醫療、日本BML株式會社、國藥控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國內外醫療機構已入駐園區,品牌效應逐步顯現[22]。下一步將繼續引入知名國內國際醫療機構,著力發展專科醫療服務,打造醫療服務貿易平臺,培育醫療服務產業鏈,進一步拓展健康金融、健康管理、旅游醫療及配套服務等業態,吸引國內外優秀的運營管理人才加入,共同打造立足上海、輻射長三角、服務全國、吸引國際的高端醫療服務集聚區。
2013年,國家批準海南設立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并給與9項支持政策,海南省多措并舉,開展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建設。“國內最好的醫學專家在樂城、最先進的醫療器械在樂城、最高端前沿的技術在樂城的”金字招牌正再加速形成。一是利用政策優勢,在資金流動等方面為境外患者提供便利。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先后引進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韓國JK整形外科醫院博鰲國際診療中心等落戶,醫療教育等產業實現了零的突破。二是鼓勵醫療新技術、新裝備、新藥品的研發應用項目落戶先行區,實現醫療技術、設備、藥品與國際先進水平“三同步”,打造國際一流水準的醫療健康產業新高地。創造了全國第一針HPV9疫苗注射、第一例特許進口藍牙臟起搏器植入手術等9個全國第一。三是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2020年,引進專家團隊51個,其中包括了17個院士專家團隊,園區醫療機構就業人員已達1778人,實現營業收入3.65億元[23]。
建議成立昆明市建設國際醫療健康城工作領導小組,加快編制昆明國際醫療健康城建設總體規劃,在統籌考慮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上,構建“一核引領、兩區協同、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依托主城中心地區密集的生命健康創新資源、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環境,打造一個國際醫療健康城市核。依托中國(云南)自由貿易實驗區昆明片區在醫療新技術、新器械、新藥品和境外醫療資本等方面享有的準入政策,以及昆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的優勢,開展健康科技研究成果臨床轉化和應用創新,推動自貿區和高新區兩區協調發展。依托昆明東部宜良、石林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高原特色都市現代農業園區,南部呈貢、晉寧的生物醫藥制造園區、健康數據中心、大健康產業園,西部的安寧、富民的保健康復中心康復醫院和溫泉康養,北部的茨壩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等國家、省、市級生物科研機構,以點帶面做好國際醫療健康產業功能區。市級各部門要會同各縣市區結合功能定位、職能職責、優勢特色,細化支撐項目,擬定項目規劃及實施細則,由領導小組請專家評審、審定列入項目庫,匯編成項目清單,定責任、定目標、定時限,分類別、分層級、分批次有序推進實施。
一是大力發展創新藥、仿制藥產業。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市場監管局、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配合,調動在昆省屬國企、省屬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產業資源的積極性,建設一批創新研發平臺、臨床試驗平臺、檢驗檢測平臺,爭取新型疫苗、罕見病治療藥、兒童專用藥、抗癌藥等臨床急需的創新藥品、仿制藥實施優先審評審批[24],并根據完成立項、獲得國家受理、獲得批件的不同階段,按照實際投入資金給予企業一定比例的補助。二是提升健康產品制造規模和質量。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投資促進局等部門配合,以滇中新區空港經濟區、高新區馬金鋪片區、呈貢區云南白藥片區、盤龍區茨壩片區等為重點,培育優勢品牌和龍頭企業,并大力引進對昆明生物醫藥產業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的世界500強、國內百強企業的項目落地建設,大力發展生物醫藥、保健食品、健康器械等重點產業。三是支持企業加強國內外市場開拓。由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醫保局按照職責分工,支持企業申請國外注冊認證,支持昆明市藥品生產企業開展出口貿易。對取得WHO(世界衛生組織)、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EMA(歐洲藥品管理局)、PMDA(日本藥品醫療器械局)等機構批準和再認證獲得境外上市資質的藥品和醫療器械給予一定金額的獎勵;對昆明市為境外機構提供生物技術離岸服務,按上年度技術離岸服務收入總額給予一定比例獎勵。四是打響“云藥”品牌。突出中醫藥資源富集和人才、學術資源集中的優勢,建立國際認可的中醫藥制作標準,研發中藥材質量標準、檢驗標準。構建從土壤、種植、選材、炮制、制作、檢驗、評價的技術及標準體系,打造高等級高質量高信譽的中醫藥交易中心,探索建立中藥材期貨交易平臺,掌握中藥材的定價權,加快推進傳統中藥材向保健(食)品、消費品等創新產品的轉化,打響“云藥”品牌,讓云南中醫藥資源走向國際。
由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聯合現有的醫療機構和高校,籌建聯合病理研究院和分子診斷。扶持具備條件的醫院完成國際醫院認證,或者開設專項國際門診,建設國際康復醫院和新的國際醫院。一是設立病理研究院和建設分子診斷中心。支持各級醫療機構實現全面的分子診療,使得整個健康醫療系統的診斷水平逐漸跨越到分子診斷時代。支持醫療機構按照規定開展干細胞臨床前沿醫療技術研究項目,在細胞制備及培養領域培育面向東盟及南亞的產業出口能力。逐步實現干細胞系統診療技術服務出口,透過分子診斷服務的技術出口,打造一個東盟及南亞向昆明輸送國際患者的網絡通道。建立產業招商服務機構,面向藥企推廣昆明的藥物動物實驗資源。充分利用昆明醫療系統在皮膚和醫學美容領域的領先地位和獨特優勢,結合生物醫療、組織修復、干細胞產業的集聚效應,打造醫美、抗衰、皮膚管理類的國際健康產業。二是逐漸培育和塑造健康醫療服務出口的綜合實力。按照優先、培育及扶持三階段完成昆明健康醫療服務體系的國際化。優先:昆明市兒童醫院、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已經完成JCI認證,具備接待國際患者的服務質量標準和國際認證,國際健康醫療服務體系完善,醫政管理便捷,方便統籌和運作,稍加引導和培養就可以實現業務突破。培育:以昆明市第三人民醫院、云南省腫瘤醫院、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國際醫院)為重點培育對象,建設傳染病、腫瘤、心臟外科等專業學科優勢的長遠培育規劃,形成健康醫療服務特色,同時兼顧整個東盟、南亞健康醫療服務市場的需要,結合國家建設昆明區域醫療中心的戰略規劃的要求,促進昆明區域國際化中心的城市定位。扶持: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腦外科)以及紅會醫院(眼科)等省屬三家醫院逐步開展國際診療服務和多學科會診,逐步建立健全國際醫院認證以及國際服務體系的建立,集中優勢資源實現對于南亞東南亞健康醫療市場的輻射和擴張。三是發揮本地醫療服務的性價比優勢,吸引國際患者到昆明就醫和康復轉診。聯合新加坡,曼谷的國際醫院,在昆明設立國際康復醫院,實現國際病人的康復轉診。
由市衛生健康委、市大健康辦、市醫保局、市旅游局、市金融辦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不斷完善和創新相關政策措施,打造醫康養融合發展的國際醫療服務體系。一是完善國際醫療服務的定價和服務規范,建立醫療保健品保稅倉,為進出口藥品通關提速,有效降低藥品價格。對國際醫院和聯合診療中心的藥物實現和國際同步,外籍患者可以按照醫生處方直接購藥,實現通關保稅,豐富本地醫生對國際藥物的臨床使用經驗。二是推進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健康保險深度融合和創新變革。發展適應國際健康旅游要求的一體化保險服務,推出覆蓋國際前沿醫療技術、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應用的醫療險品種。透過國際保險公司的支付驅動吸引和組織國際患者到昆明就醫,扶持和協助本地醫藥企業以及服務機構進軍東盟市場。三是打造一批康養旅游新產品和新業態。依托昆明氣候、生態、區位等特色資源,以醫療、健康服務、康復療養、休閑養生等機構和設施為載體,重點開發休閑運動養生等系列產品,打造國內國際首選的康養旅游目的地。發展集高端醫療、特色專科、中醫保健、康復療養、醫養結合、候鳥式養老等功能為一體的康養旅游產業體系。
由市人才辦牽頭,市級有關部門及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度假)園區管委會按照職責分工,結合昆明國際醫療健康城建設需求,依托春城高層次人才、春城高端外國專家、春城產業人才、春城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等人才政策,引進一批科研團隊和高層次領軍人才,不斷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形成科學、合理、梯次完整的國際醫療健康產業創新人才培養鏈條。一是探索開展職業資格國際互認。允許外籍及港澳臺技術技能人員按規定進行執業登記和在昆明就業,允許在中國高校畢業的優秀留學生在自貿試驗區就業和創業。二是提升國際人才吸引集聚能力。打造以國際公租房為核心的功能集聚化、配套現代化、服務精準化、管理親民化的高品質國際社區,開展外國高端人才服務“一卡通”試點。三是允許醫療衛生機構自主開展人員招聘和人才引進工作。自主決定引才合作方式、自主支付報酬,不納入單位績效總量管理,實行多點執業醫師“雙合同”制管理。四是和國際頂級醫療機構或者大學合作。培訓昆明本地醫療健康人才,尤其是醫學教育師資力量,塑造特色學科的專業能力;聯合設立高級醫院管理人才培訓班,提高現有醫療健康管理人員的經營管理水準和國際化視野,為健康醫療產業的國際化準備管理人才。五是建立專項的云南東盟醫療管理培訓項目。培訓云南沿邊縣級醫院和地級醫院的醫療管理人才,建立以昆明為中心的邊境地區健康醫療服務輻射網絡,以及沿邊疾病控制以及防疫網絡支點。
由市衛生健康委、市大健康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大醫療信息化建設,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應用AI智能診斷、“VR/AR+5G”互聯網數字化遠程會診等系統,打通患者與的醫院遠程就醫通道。一是開展互聯網醫院項目。依托認證的國際醫院利用互聯網整合全省乃至境外的醫療機構,提高自身服務和技術能力,打造輻射東南亞和南亞的遠程醫療中心。二是利用“互聯網+”,打造國內外重要的健康管理中心。抓住中國和南亞東南亞地區健康管理需求高成長的市場機遇,鼓勵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相結合,加快發展以保健指導、疾病篩查、個性化體檢、慢病管理、健康干預等為主要內容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25]。強化個人全程健康管理理念,對標國際健康管理服務標準,引進國內外知名的健康體檢機構,開展預防保健、慢病管理為重點的一對一個人健康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