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永紅(江蘇:丹陽市呂城中心小學)
小學高段學生對于數學審題已經有了清晰的認知,知悉基本的做題流程,知道在做題前需根據已知條件把握做題的方向和對知識點的考察,并且已經養成了基本的審題習慣和審題策略,知道在做題時根據時間和難易程度分配做題順序和做題時間。與此同時,學生對于審題還存在許多的問題,他們所接受的還是比較細碎和基礎的知識,處于基礎學習積累階段,數學知識的學習面比較廣,知識點容易混雜。而且,小學生由于年齡還小,未能擁有很好的耐心和審題心態,審題具有一定的松懈性,知識體系建立不完全,對基礎知識和已知條件的把握不是很牢靠,這些,都容易導致其審題能力有所欠缺。
當前小學高段學生的數學審題失誤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度不夠,對數學中的變量與概念比較模糊,對于公式的計算和相關計算方式難以有效把握,其基礎的計算能力不能達到做題要求。加上題型比較單一和固定,學生審題時具有一定的慣性做題思維,很容易根據已有經驗作答,審題時對于題干和已知條件的把握比較疏淺和粗心,容易失去應有的判斷力。
另外,數學知識的聯系比較緊密,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性,在細微的變換之下結果與計算方式就可能南轅北轍,但這一點常常被小學生忽略。他們往往不能很好地根據已知條件進行思考,缺乏一定的學習信心,在面對稍微復雜的題目時會有害怕和退縮心理,干擾做題心態。
由于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是很深入,缺乏良好的做題心態和心理素質,對于數學邏輯思維把握度不強,面對過長的題目或者過于復雜的題目時可能會直接放棄,從而導致審題失敗或無效審題。筆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與實踐,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數學審題思維的嚴謹度。
要加強對學生審題習慣的引導,引導學生以圈關鍵字、畫圖形等形式準確理解題干的含義,清楚理解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理解如何在頭腦中運用已知知識解決問題。要注意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閱讀題干并畫出關鍵已知條件的習慣,使之學會掌握問題的關鍵詞,仔細分析問題的要求和目的,通過理解問題的含義,明確解決問題的形式和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小學生尚未建立邏輯思維,審題時無法形成有效的數學思維,無法從數學的角度分析和理解題目的已知條件。他們對數學的審題還停留在簡單的數字計算層面,不能很好地把握背后的邏輯思維,無法形成自主的思考。
以小學數學五年級的可能性問題為例:盒子里有6 個球,1 個白球,5 個紅球,一次抓2 個,抓取出一紅一白的可能性是多少?在學生審題時,應畫出的關鍵字有6、1個白球、5個紅球、一次抓2 個、一紅一白,這樣題目和已知條件都會非常清晰。再輔助樹狀圖或者表格統計,會讓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當學生再次遇到較長題目時,會形成圈關鍵詞的做題思路,不會漏掉已知條件。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適當增加閱讀問題的數量,以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在考題時出錯。此外,通過增加閱讀題的數量,可培養學生的分層閱讀能力,使學生能夠掌握主次題干,相對容易掌握主次題干的中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
例如在審題時要進行必要的圖形展示和聯想,對于問題可以借助已經圈出的關鍵字以圖形輔助做題;對于圖形的面積和陰影部分的計算,輔助圖形會更加明晰,對解題的幫助也會更大,畫出圖形更有助于公式的聯想和計算。
以蘇教版五下數學《釘子板上的多邊形》的教學為例。在釘子圖上畫圖形,無論是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還是比較難以計算面積的梯形,其在釘子板上都很清晰。假設釘子板上每個正方形小格子的刻度為一厘米,那么學生在計算中就會形成數格子記刻度的習慣。在審題中,學生可以根據已知條件和基本數據、題組對比來輔助聯想圖形的計算。當學生下次再遇見同樣的圖形面積題時,就會聯想到圖上的釘子數和圖內的釘子數,會全面考慮問題以便于分析和計算比較,從而得出結論。
數學一直是大多數小學生的學習難題。數學科目中包含一些復雜的公式、原理和練習,更會使學習數學的難度增加。當所有學習科目的壓力逐漸增加時,數學就不能再用簡單的套用公式來解決,而需要一定的思考和總結。學生面對數學題目的心理素質好壞會直接影響解題效果。這種無形的心理壓力會使學生逃避對數學題目的審視和解決,對數學有恐懼感。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平時做題中保持良好心態,面對比較長的題目時不要有逃避心理,細心地挑出已知條件為學生進行講解??赏ㄟ^已經學過的內容輔助解決當下的問題,幫助學生樹立做題信心和鍛煉學生的審題能力,通過平時的訓練幫助學生積累做題經驗,鼓勵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最終得出答案。
以小學五年級下冊的折線統計圖問題為例。折線統計圖一般會有四種問題考察形式,第一種就是按照圖表數據完成折線統計圖,其一般由兩個變量數據組成,需繪制兩條折線,這要求學生細心地審題,看清楚統計圖的計量單位后再繪制。很多學生在這個時候會失去耐心,產生逃避心理,或者當數據圖模糊的時候會對折線定點產生懷疑。例如有這樣一題:男生的平均身高隨年齡的變化分別為125cm、132cm、136cm、140cm、 145cm、 150cm、 157cm、 163cm、167cm,女生的平均身高隨年齡的變化分別123cm、127cm、135cm、141cm、145cm、152cm、156cm、157cm、158cm……當數據比較多且取值變化不為整數時,學生的做題態度會發生改變。這時就需教師側重對學生進行耐心和細心的訓練,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做題態度。這樣,學生在審題時看到較長的數據或題目時會保持頭腦清醒,不會亂了方寸。
要通過日常課堂的有效訓練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使之面對長題難題時不逃避,樹立審題信心。例如小學數學中的圖表統計題,雖然題目比較長,但已知條件比較容易分析,做題方法比較單一,這個時候只要細心審題、正確計算,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結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邏輯思維的構建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數學學科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構建數學考試邏輯思維時,一般需要通過大量的專題訓練,培養學生的考試思維習慣。通過分析講解審題的邏輯思維,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維方法,提高其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形成具體的思想表達,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的關鍵。
數學學科具有邏輯性和思維性強的特點,小學中年級學生已能夠認識比較多的漢字,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能夠流暢地閱讀題目,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能夠正確理解問題的含義,并用自己的思維進行思考。因此,為了提高其審題能力,必須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審題能力。對于相對簡單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適當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和回答,從而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雞兔同籠問題為例: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 個頭,從下面數有26 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教師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審題進行已知條件的圈涂后,應適當地讓學生分組討論或者同桌議論,給他們一點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學會自己思考解題思路。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學生一般會想到采用畫圖或者圖表并舉等幾種方法。當學生經過思考理解其中的變量關系后,就會有意識地運用做題思路,無論在審題中遇到怎樣的變量,都能精準地定位到具體的知識點。讓學生形成自我思考習慣和能力,能夠將公式與思路靈活運用,提升審題思維能力。
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還應適當地讓學生自我討論或者分組討論,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
總之,小學高段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積累具有重要意義。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審題能力不強,對數學知識的建構有所欠缺,對基礎知識把握不夠,對已知條件的聯想和運用不夠,無法運用數學思維以及邏輯思維解決問題,對于較長的題目具有一定的逃避心理。這些,都有賴于教師加以引導,通過題目分析和圖形輔助等方法鍛煉學生的審題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發揮學習自主性,建立起學科信心,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學科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