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清(福建:莆田市荔城區第二實驗小學)
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而將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抽象成為理論知識進行總結,并最終傳授給學生,使小學生對科學有著深度認知,培養起科學觀、創新力,就是小學課程的重要教育目標。因此,聯系實際分析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策略,對于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起著積極作用。
目前,國家推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是基本教育要求,創新思維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能力,且與小學科學課程存在契合性。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可較好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思維能力開發,一方面有助于促進小學生在科學課上活躍思維,較好地完成科學實踐并積累經驗,增長知識,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用于其他學科與日常生活,在其今后的成長中,創新思維能力將為其學習提供充足動力,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創新思維是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時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科學課程教師應緊密結合教材內容,以多樣性活動內容著重開發,適應素質教育要求。
學起于疑,問題往往是思維的起點、創新的源泉。當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時,就意味著學生在認真思考,要讓學生在質疑中學會獨立思考,并形成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要創設適合學生提問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上敢于提問,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
以往的科學課堂,教師通常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取教師講解知識,缺少參與性,很難激起學習興趣,學生的思維能力難以得到較好鍛煉。若想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必須轉變觀念,做到“以生為本”,巧妙篩選、設計課程問題,使小學生能夠主動思考。比如,在講授教科版四年級下冊《溶解得快與慢》一課時,教師可改變部分教學內容的順序,利用“吃糖”引入溶解課程,并設置問題:“溶解得快與慢,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然后利用鹽與水,設計競賽問題,讓每個小組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有效的辦法,加快鹽的溶解,以競賽推動實驗,使學生在好奇心、競爭意識的驅使下,主動完成實驗探索全過程,通過組內分析得出結論。
要教授學生提問方法,使得學生“善問”。小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程時,對科學知識缺少足夠了解,加之科學知識較為抽象,學生雖然對課程本身有著濃厚興趣,但由于觀察力、觀察意識不強,很難發現問題。因此,教師應傳授學生提問方法,增加交流、實踐教學部分,確保小學生有充足思考空間。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可以給予針對性的評價,如評價問題方向、思考方式等,也可以聯系社會熱點事件、新聞,配合講解科學課程,增添科學課程活性。
實踐是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不管是課上還是課下,科學課程教師都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自主實踐、探究機會,即以實踐驗證理論,從實踐中尋求創新突破。
課上實踐活動,需要教師提前做好嚴密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設計實踐活動,使所有小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比如,在教學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空氣的熱脹冷縮》一課時,教師需提前準備好冷熱水、氣球、燒瓶等實驗器具,制作PPT,為小學生演示實驗器具的使用方法,具體掌握后,才能進入實驗階段。在此之后,教師應為學生講解實驗步驟。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儲備不足,學生很難針對具體知識設計實驗加以驗證,需要教師提前設計,明確實驗步驟,讓小學生操作,使其能夠感受實驗過程。步驟1:組裝實驗裝置,將氣球套在燒瓶口的位置并固定;步驟2:將實驗裝置放在熱水中,讓學生觀察、記錄實驗裝置的變化情況;步驟3:將實驗裝置放在冷水中,觀察并記錄變化;步驟4:進行實驗總結,得出結論,通過發言探討,分享觀點、意見,概括“空氣熱脹冷縮”的原理。實驗完成后,教師可讓學生針對金屬、液體分別獨立完成實驗,對比三者變化,分析差別。實驗過程中,教師需觀察學生的實驗步驟,若存在錯誤操作,應及時制止,防止發生安全事故,保證絕對安全,促使學生在實驗中開闊思維、提高思維能力。
課后實踐活動主要以作業形式存在,應具備開放性、探究性特點。但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無法獨立完成探索、實踐全過程,因此可以小組合作作業形式來完成。比如,教師在講授“探索宇宙”的有關知識內容后,學生會對宇宙產生濃郁的興趣,而課上教師呈現的美麗宇宙景觀,也會根植于學生心中。因此,教師可設計“科技幻想畫作創意大賽”,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動腦筋,在畫作中融入更多科技、宇宙等元素,發揮想象力與創新思維,也可以是對未來科技探索宇宙的暢想,讓學生敢于想象、敢于突破,提高自身思維能力。
小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鼓勵,往往抱有強烈熱情,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激勵小學生,使其在今后的課程學習中,以活躍思維緊隨課堂教學。多數小學科學課程均是以小組合作、實驗、探索實踐進行的,對小學生的個人能力有著較大的考驗。科學教師可根據課程特點,建立多元、互評的評價模式。考慮到學生間的差異性,評價指標設計應遵循多元、全面的原則,發掘小學生潛能,給予學生認可,避免其產生消極情緒,影響后續學習。
具體而言,教師可按照以下流程完成教學評價:小組間相互評價,不同小組可參考其他小組的實驗設計、方法,開展評價,了解其他小組的優點,并虛心請教、借鑒;組內小組成員互評,小組成員在實驗、探究活動中,往往會扮演不同角色,相互評價更有助于小學生發現自身問題,而后加以改正;學生自評,根據自我表現情況,針對自身做批判性評價;教師可根據自己的觀察,對每個小組進行評價,對于發揮創新思維完成實驗設計、探究的學生,應著重表揚,起到激勵作用;由學生評價教師,對于教師講解不清楚或哪一環節無法滿足自身學習需要等情況進行評價,為教師提意見。
通過多元評價方式,使師生雙方均可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互相改進、相互促進,以此調動學生參與熱情,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為小學生敢于在課上提問,勇于創新、創造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是一門集趣味性、實踐性、生活性為一體的學科,教師在授課時可利用問題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借助實踐活動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多維評價鼓勵學生踴躍思考,使其在豐富多樣的課程活動中,增強善于提問、善于思考、敢于創新的個人能力,較好地開發創新思維潛能。這對于小學生樹立科學觀、價值觀等,均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