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甘肅:寧縣春榮小學)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比較強的課程,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應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是打好基礎的關鍵時期。新編人教版數學教材適應新課改發展的需要,注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注重對其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通過數字和文字的富有邏輯關系的描述,將數學知識滲透在問題描述中,讓學生通過探究和推理,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最大化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生活離不開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這對基礎性很強的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對文本知識的解讀,把知識的學習滲透到問題的探究中,做到理論跟實際相結合。
在過去很長時間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關注的重點是數學知識的學習,把知識的吸收放在首位,把對知識的理解放在重要位置。更多的時候,學習數學知識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互脫鉤,理論和實際的聯系不是很密切。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數學就成了對單調數學知識的探究,缺乏跟生活的聯系。枯燥的數學知識探究,讓學生覺得單調乏味,時間長了,他們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盡管學生掌握了不少數學知識,但當真正面對生活問題的時候,卻又顯得無處下手。數學知識跟生活問題的脫節,導致出現了所謂的“高分低能”現象。
新一輪教學改革的強勁東風,吹醒了人們對數學教學的認識,讓數學教學走上了科學發展的軌道,將數學知識的學習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探究知識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把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結合在一起,以學生能力的培養為主要目的,這是新課改最本質的要求。
數學學科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強化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促進對數學問題不斷探究。具體來說,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開展教學。
無論對哪種知識的學習,都要靠興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好數學,則離不開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學習數學,要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數學學科中的許多知識聯系緊密,邏輯性強。新課改中滲透的先進思想就是積極主動的探究意識。由于小學數學教材中的許多知識包容在生活中,要想理解數學知識,就要開展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要通過對具體數學問題的探究理解知識,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有這樣一道小學一年級減法算式:6-3=?如果讓學生僅從數學式子進行計算練習,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引不起興趣。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把數學式子轉換成一個生活問題,就會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小學生積極參與到對生活問題的探究中。我們可以這樣說:盤子里有6 個桃子,中午吃掉了3 個,盤子里還剩幾個桃子?探究這樣的生活問題,可以激發小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更加準確地理解減法的意義。
為了增加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數學式子轉換成具體可感的動畫情境,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上面所說的數學式子,可以轉換成一個情境場面:地上一共有6 只小雞,跑掉幾只后,還有3只。問跑掉了幾只小雞?學生會很快寫出數學算式6-3=3(只)。這種轉換,不僅帶給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趣味性,而且能讓小學生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變化理解減法的意義,收到不錯的效果。
可以通過一些典型的數學問題的探究,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知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習數學的信心。通過問題探究,讓小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探究過程中的快樂。如有這樣一個典型的傳統數學問題。
雞兔四十九,一百個爪子滿地走。問:雞、兔各有多少只?
這是一道流傳范圍較廣的經典數學問題,對這一類的數學問題,學生特別感興趣,會全身心投入到數學問題探究中。可以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雞和兔一共有49 只,那么可以得到這樣一個數學式子:雞+兔=49。一百個爪子滿地走,說明一共有100個爪子。為什么49 只雞和兔有100 個爪子呢?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學生通過思考會發現,原來一只雞有兩個爪子,而一只兔子有四個爪子。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另一個數學式子:
雞×2+兔×4=100
雞=49-兔
兔=(100-49×2)÷2
=1只
雞就等于49-1=48只
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邏輯推理完成了這個經典數學問題的解答后,會產生一種成就感,能大幅度提升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要讓學生理解數學問題中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系,弄清楚數量之間的關系。根據數量關系的內在聯系梳理出數學式子,根據數學式子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學習數學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通過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尋找數字之間的相互聯系。學習數學必須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面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小學生要敢于探究,勇于探究。
數學是許多學科的基礎,多數學科都是建立在數學探究基礎上的。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必須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探究數學問題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確切認識相關問題的內在聯系,形成探究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要靈活選用不同的方法,改變探究思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要通過多渠道的探究,讓學生確實感受到數學知識間的奧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讓其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雖然應試教育已經逐漸式微,素質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但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依舊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教師新型數學思想的建立尚處于啟蒙狀態,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開展還未深入,沒有形成有效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模式和策略。這使得小學數學教學依舊以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習為主,未能將數學學習生活化,小學生學習數學仍然停留在題海戰中,教學方法呆板,教學過程程序化,不能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個性特征因材施教。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樂趣,時常有一種壓抑感。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要務實搞好數學教學的轉型,將數學教學生活化,培養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
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培養小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識。許多數學知識本來就包容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可以在體驗生活的同時,應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將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改倡導的新型數學教學方式。單純從式子或文字的描述中,學生雖然能夠獲取一定的知識,但這些知識都是抽象化的,只是暫時儲存在學生的記憶中,未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如果學生長時間不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中應用,時間久了,就會被忘記。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從生活中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進而形成自己的能力。
在通過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和相互配合非常關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可以發揮集體智慧,集思廣益,提升解決問題的速度。
例:已知:A-B = 36,A÷B=5,求A 和B 各是多少?
這是一道典型的差倍關系問題。如果在計算時用方程的方法讓學生去求解,學生會越想越糊涂,特別是三年級學生,他們沒有相關的解方程的知識。因此,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這樣的引導:假如畫線段圖,A 的長度應該是B 的5 倍。去掉和B同樣長的線段,剩下的線段的長度是B 的4 倍。而這4 倍的長度正好是36。于是可以得出B=36÷4=9,所以B=9。那么A=9×5=45。因此,最終的結果是:A=45;B=9。
在探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找出A 和B 之間的數量關系,找到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教學數學,一定要讓學生參與到數學問題的探究活動中,通過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慢慢養成學習數學的好習慣。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是小學數學學習,不但需要學生具備相應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否則,學好數學將是一句空話。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學生喜歡所學課程,這是最基本的條件。學生只有喜歡數學這門學科,才能自覺投身于這門學科的學習和探究中。
學習習慣的養成,還要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快樂。如果在數學問題的探究中,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別的學生看來比較難解決的問題,他會博得其他學生的掌聲,感受到別的學生投來的羨慕眼光。于是這個學生就有了成就感,心中的那份激動之情會難以平靜。這時,如果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取得的成功,適時加以表揚和肯定,讓學生獲得繼續探究數學問題的勇氣和動力,學生就能自覺傾心于數學學習和問題探究中,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學習數學的習慣,不斷提升學習數學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實際能力,適當引入一些趣味性強、包含一定解題技巧的數學問題。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能力特質,形成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例1:○+◇=20,○+○=◇+◇+◇,問○=?◇=?
可以引導學生這樣思考:○+◇=20
那么:○+○+◇+◇=40
○+○=40-(◇+◇)
而:○+○=◇+◇+◇
所以◇+◇+◇=40-(◇+◇)
◇×5=40
◇=8
○=12
例2:三個連續的自然數的乘積是504。求這三個數分別是多少?
面對這樣的數學習題,小學生很可能會感到束手無策。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去想:可以將504分解質因數,就可以得到
504=2×2×2×3×3×7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2×2×2=8,3×3=9,那么,這三個自然數就是:7,8,9
讓小學生去探究這樣的趣味數學習題,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就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