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廉
(廣州泛珠城市發展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599)
中國山區發展,不能完全走西方“歐美式山區發展”之路,但西方的民生扶持機制,生態和區域平衡理論有一定借鑒。從40多年脫貧奔康經歷,中國山區發展亦積累了相當經驗,借鑒西方理論,創新適合東方思維的中國政策之路,可謂正逢其時。山區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理論創新、觀念決策科學性、機制結構的時代性、策劃力足等多個方面,其中理論創新、戰略戰術邏輯觀念、機制體制創新是重要因素。
山區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和現代化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全國山區地廣人多,絕大部分貧困地區都在山區。2020年脫貧奔康偉大旅程基本完成,富裕小康是未來山區發展的主戰場,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戰略。本文以廣東山區為例,簡略分析廣東山區發展的困難、優勢和目標,以及如何從理論思路、發展策略、產業戰略構建等進行創新。拋磚引玉,使更多人關注關心山區,推動山區高質量發展。
山區發展能否高質量,找準發展拐點思路觀念和理論創新進行把脈可能是突破口:一是山區城市化處于資源化主導時期末期,這個拐點表現為城市化向城市群化轉型,新經濟新業態注入成為重要動力源。做大中心城市,構建三級城市群體系,是其重要策略;二是綠色產業現代化,以全要素推進山區綠色發展,以“三大財富資源”為發展路徑和聚集;三是社會現代化的治理機制是保障。
“區域平衡發展”就經濟理論而言是一個“偽命題”,政治上,是一個公平問題。如何看待山區發展觀點參差不齊,但社會常識是:全球90%GDP產生于城鎮,50%產生在沿海100公里半徑,山區GDP生產僅為15%-20%。人口80%居住在城鎮也是發達國家經驗。山區發展理論,如梯度發展、爆聚式發展、移民發展、生態補償發展,但最基本的是國土自然財富觀、城市化和公平觀。與發達地區一樣,山區也面臨5個重要發展戰略:城市現代化、產業現代化、平臺經濟社會建設、智能智慧科創建設、數字信息經濟建設。山區發展既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也要符合發展趨勢,符合和遵循市場配置資源規律。

表1 山區發展的理論觀念分析
也就是說,山區的城市與項目發展建設,必須與時代同步,也要進行地方到國際的“四環定位”,加快建設平臺經濟社會,構建城鄉綜合發展戰略。有些人有一個誤區,認為“平臺”就是“假大空”,是務虛,搞實體才是硬道理,其實不然。平臺分為區域話語權平臺、行業引導性平臺、產業交往交流交易平臺等,未來經濟收益,三分之二是由平臺引領創造的。從類別分有:公共平臺、戰略平臺、話語平臺、聚力平臺、商業平臺、企業平臺等。世界已進入平臺經濟時代,30%-40%的創新經濟是由平臺帶動的,城市之間本質的差別,就是平臺質量體系及結構的差別。
如韶關丹霞山可以做成國際平臺景區,產業鏈收益拉長幾倍,全市可以做一批區域性乃至國際性的平臺項目。這樣才能夠提升城市動力源,其價值鏈便能做高,供應鏈才能做長,產業鏈才能做強;又如韶關城市靈魂是南華寺,南華寺的文化產業鏈體系建設,應該由智慧、治國、民安、賦能四個園區組成,打造東方第一智慧園區產業鏈,可以提升城市影響力,吸引更多項目落地。以此類推,重組和配置資源,以三維綠色城市體系建設推動從城市化邁向城市群化,是韶關城市新格局的靈魂。戰術層面韶關市區應以百萬人口構筑北大門為中心的3-4級城鎮體系;以價值鏈做高、供應鏈做長、產業鏈做實,推動打造區域品牌及發展綠色產品與產業。此外,在區域一些行業品牌方面,如韶關年產茶超過7000噸,茶產業區域品牌如何同文化品牌結合,打造中國幾大茶產業高地等,均可從“話語權”平臺進行設計,這不僅是“實”,更是創新了韶關的發展理論與觀念。
建立山區發展的財富變化指數,實時掌握山區全要素動態,是山區的重要戰略。財富增長變化的軌道,與戰略設計是否有高度、機制是否順應時勢、開發是否有抓手息息相關。山區的生態、林草、水資源、礦產資源等,貢獻給社會的約占70%以上,也就是說,社會財富的生成,山區的貢獻不容忽視,沒有山區生態,一個可循環的大國是缺乏資源、安全和持續發展動力的。山區發展與發達地區比,三大財富資源是有一定優勢的,其中自然財富是第一優勢。聯合國把人類財富總和歸納為“自然資源財富”、“實物資源財富”、“人力資源財富”。自然資源財富在廣東山區十分豐富,如森林覆蓋率達80%左右;實物資源財富稍遜,主要表現在城市體量小,科技含量的實物資源有限;人力資源財富弱,在企業精英、科技創新精英、金融貿易人才等較為缺乏。
滾筒材質筒壁采用普通材質20,許用應力[σ]=184MPa。一般情況下,傳動滾筒的安全系數為3~4[4],這里取安全系數為3,驅動滾筒最大許用應力為61MPa。
山區財富總量的增長,除山區自身外,發達地區也要賦能,要把山區周圍城市群的組成部分,和產業的園區化鏈條,而不是現有的什么后花園、什么基地之類的簡單分支。山區只有和發達城市地區互動,結成利益關系,才符合發展趨勢,提高財富增量。如何在分類細化中找準各類財富的優勢,精準對標設計發展戰略與策略,可從觀念中予以突破。如以文化實物論韶關、云浮的六祖慧能文化資源,可從3個方面挖掘做成一個產業。一個是申遺打造取得話語權,一個是做成國際展會平臺,一個是開發文旅產品,價供產鏈條一起上。

表2 人類財富總和分類
山區交通貴在通達、實用、有效、特色、個性化,因而建立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專用生產公路、旅文路、國防安全道路、企行業專用路、生態路、特色步道等網格化、效能化交通形態,是山區的立體與多元選項。
交通于節點是聚人財物,是動力和財富,于走廊則是雙刃劍:流來了財富,也可能流走了機會,一些山區城市成為“交通走廊”,原因亦在此?;A設施建設,山區詬病不少,有人認為“路少/窄了”或“路多了”,其實這些都夾雜了許多個性情緒。評估山區交通網絡網格化水平,多是以發達地區和行政村鎮進行對標。山區大交通要完善嗎?要!完善到什么程度?既要考慮投入成本,更要考慮效益,以及考慮公平、安全、集約和綠色發展戰略。山區交通應循著空間網絡網格化、效益實用化、項目和個性化、建設企業化(非大交通部分)機制發展。
以韶關機場為例,可以企業化或行業產業化,如發展特色物流,支線、基礎、商務功能機場三合一,客貨及科游五軌并進發展才是出路,平臺+價值產業鏈模式的創新。山區各縣的“支線/配給機場”也可循著消費—基礎機場—支線機場,同區域機場—樞紐機場,融入“機場群”網絡體系。這樣“專特產防步旅”6型文通,才有各自的角色可以扮演。
因此,交通對山區的拉動,不能簡單說成“路通財通”,要從交通形態、交通業態和交通狀態進行構筑分析,不能泛泛而論。交通與經濟賦能,經濟與交通互促,都應“標配”精準設計。

圖1 交通的形態生態和發展主題
山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在深化中應保證主導城市和集約產業用地,以及生態產業圈用地,是其轉化開發用地的根本原則。
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山區地廣人稀,每平方公里能有效承載的人口,是平原、城鎮的十分之一乃至百分之一。山區土地利用可劃分為一二三四五級,并通過評估進入市場開發流通和保護。山區空間大,可用地不一定多,在建設上“無地可用”往往成為常態。目前,山區在企業建設用地、村居用地、城市用地上“捉襟見肘”,問題在3個方面:指標少、外延指標用地、落后觀念用地。

圖2 山區用地的效用與市場導向
在土地財富上,可以“三路并進”。一是村居改造會有增加土地增量;二是整合用地,向公共設施、低矮樓屋、低效稅源區、稀少人居住區等要土地;三是爭取在鄉村振興中,適度調標達至一定程度“標配”。
山區中心城市、縣區中心城區商圈、小城鎮產業生態商圈,是城市化向都市化轉型的重點。山區用地的緊張,與用地觀念的城鎮化認知有關。
城市作為區域財富載體,從理論上講,城市經營在60年前誕生至今,是從可持續與城市競爭力為主進行研究的。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產業是城市的支柱,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構建山區三級城鎮體系,極為必要。廣東5個山區城市,地市所在地人口最多的韶關亦僅70萬左右市區人口,梅州、清遠、河源、云浮市區人口都在50萬左右徘徊。從消費能力分析,或達至國際消費水平,韶關市區相當于發達國家15-18萬人口中小城市,其余4個相當于10-13萬人口小城市的消費能力,國際城市理論認為,一個標準化的、可產生市場持續循環能力的中心城市,人口應達至20萬以上。因此,以中小城市帶動周邊市縣區,難度較大,可適當做大中心城市商圈,同時發展三至四級產業生態城鎮商圈,融入到區域一二級大城市群。即山區城市化,應加快向城市群化經營治理轉變。山區的發展拐點,已容不得先“自成體系”,必須同大城市和大城市群共舞。如以河源而論,不僅要融入大灣區,還要融入國際專業城市,以“國際水資源平臺建設”,提升城市國際四環定位。梅州則需要從區域文化角度,進行國際四環定位,在融入大灣區同時,融入全國、亞太和國際文化商圈。部分專家認為山區發展平臺商圈不實際,是“虛”的戰略,不是務實,而是不熟悉城市化進程和發展拐點的說詞。
因此,山區發展中必須要從地方、區際、全國、國際進行四環定位,或者說,山區城市發展綜合定位,可以從行業或專業城市進行四環定位。如巴塞爾、亞布力等都有經驗可尋。山區城市化發展拐點從國際對標整體水平看,目前相當于發達國家1920年左右水平,處于農村工業化、工業城市化、產業集約化階段。大灣區多數城市約1970-1990年代水準。

表3 山區城市發展體系指數
山區產業發展大致處于西方發達國家1920-1950左右年代,處于西班牙這類國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水平,或意大利北部山區七八十年代水平。
產業發展是動力源持續創新疊加過程。在經濟發展中,自1970年起,全球經濟增長依靠土地、礦產、林木水等自然資源,已經弱于50%,全球邁入“知識經濟元年”。50年來,80%以上經濟增長依靠科技等“知識”,山區必須為跟上這一步伐制定戰略。山區產業自行探索發展現象比較嚴重。從山區本身環境、資源看,因產業鏈較弱、供應鏈較短,價值鏈不高,這種狀態的突圍,必須要依靠科技、文創、新經濟與新業態作為重要動力,與資源和市場賦能。

圖3 山區生態與非生態產業“雙微笑曲線”發展狀態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3個方面考慮:一是以全覆蓋國土+性別發展市場主體,增加綠色產業和性別產業市場主體成份;二是按價值鏈主導構建產業經濟社會機制平臺建設。目前廣東等許多山區的平臺多為一般商業和服務性公共平臺,嚴重缺乏綜合性平臺、領導型平臺和文化靈魂平臺。“廣袤的山區靜悄悄”,不是新格局,山區只有熱鬧起來、產業才能熱火起來。如山區在城市化、產業現代化上,廣東山區欠缺引領性平臺,更無達沃斯論壇等公共話語權平臺。所以山區城市往往是清靜的“睡城”,也沒有什么“文化靈魂”可供游人激動,把睡土、睡林、睡城變得有活力,“十型交通”,“平臺建設”都是不可或缺的“話語”?,F代產業體系是由知識話語體系主導的,不是“靜”出來的。有知識含量的平臺經濟項目是戰略性引導項目,也是產業的靈魂所在。戰略是一個線性文化符號:由做什么(宏觀目標)、怎么做(中觀,講機制與結構)、誰去做(戰術,項目及資源配置),構成了一個矩陣模型。

圖4 山區戰略矩陣模型
建立山區全要素資源體系,以趨勢、市場配置資源作為基本手段,以資源指數發布引導山區高質、高效發展。
資源是一切要素的總和。推動經濟發展的投資、貿易、內需3駕馬車,已延至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互聯網、創新創意、知識產權、平臺、商業模式、機制體制、話語權體系等N維資源鏈,構建山區發展的“全資源價值鏈”,顯然已經刻不容緩。在全媒體時代,一切經濟社會活動所需的要素都是資源,“全資源”運用,是時代的特點。全球有近10萬個區域性知名節慶,80%在發達國家。如紐約、東京周邊創建了上千文旅小鎮成為城鎮資源。這些文旅小鎮面廣源寬,連“民謠小鎮”都可以成為產業,并培養出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我國部分文旅小鎮卻表現出急功近利、品低鏈短,缺乏“真正的高質量領袖平臺”。
那么,什么是山區的資源?山區有什么資源可以支撐山區的發展?客觀分析,山區資源可分為五類:一類是國土資源,包括山水礦藏土地等,這是山區的“硬資源”,也是山區賴以生存的基礎;二是城鎮建筑道路橋梁等有形資源,是人們通過勞動創造的,也是山區的重要資源;三是科技文化資源,包括“商業模式”、“設計”、“資源評估”、“價值符號”、“數字狀態”、“節點發現”、“名稱”、“時點發布”等;四是平臺資源。山區欠缺的平臺資源尤其是公共平臺資源、知識性平臺資源,如互聯網大會、大數據論壇等;五是機制體制資源。如山區一個鎮有幾十家同一產品企業,年稅收百萬左右,利潤也不高。原因在機制體制上缺乏創新,尤其經營上缺乏“區域/市場”商業邏輯。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劃分,我們可將其劃分為四大類:自然資源、實物資源、人力資源、知識體系資源。
有人認為自然資源資本化是山區唯一出路,其實山區發展應圍繞資源展開發展戰略設計、結構狀態即機制、項目體系開發等,從而解決做什么、怎么做、誰去做。如山區城鎮化,根據發展規律,山區GDP70%-80%產生在城鎮,大城市又占其中約2/3左右,鄉村產生的GDP僅1/3-1/4,這就要根據自身情況,摸清發展拐點,量身定制,這項浩大工程,需要具有綜合水平的戰略專家主導和各方專業人才配合才能完成。

圖5 山區資源體系構成
引人才帶項目,是山區招商引資的戰略突破。在知識經濟主導的今天,引智引人比引資引項目更為重要。據一些國際組織和學者研究,其效益比為1:30左右。
人才是人類三大財富資源之一,在未來競爭中,人才起決定性作用。在經歷了工業化的發達地區,剛性招商引資退其次,招人引智成為主流。事實上,2021年在我國人均GDP已趕上全球平均水平的今天,引人引智應成為山區核心引商戰略。當然山區人才匱乏是一個常態,不能因缺人才而窒息自己。其實,人才不足是大城市、大企業及中小城市與中小企業常態,問題是如何聚焦、培養和使用人才,才是問題的重中之重。
如何聚集人才,山區可能有3條路走得實一些:一是必須做大中心城市吸引人才,使之產生虹吸效應,山區窮弱困乏靜的核心,缺乏大城市帶動是第一原因。如果廣東山區每個市都有一座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山區發展便會進入快車道。怎么辦?那就是從城市化邁向城市群化,從自身生態產業商圈、與大灣區融合發展、加快中心城市等“幾管齊下”;二是尤其要加快專業生態文旅產業城鎮發展,使之成為專業人才的“打卡地”;再一個是對新生事物如知識產權中的“新9篇”,因山區缺乏平臺載體、開放環境,往往“出生即夭折”。一個好創意,在大城市可能易實現,在山區說你是“天方夜潭”,怎么辦?山區要從區域、城市、產業、行業制定切實可行的戰略。山區如果在未來趨勢領域“戰略缺位”,將會更加被動。
自1970年聯合國宣布世界進入“知識經濟元年”,人類進步的快慢、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快慢,往往是由知識產權所決定。荷蘭是重慶人口、大學、國土面積的1/2,為何出口的花卉、肉類產品成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這是值得深思的:荷蘭農業的工業化、企業的知識產權化、社會經濟的平臺化、競爭的科技文化化,硬軟巧實力與資源的融合化、工業的服務業化、商貿業的工業化、城市化的城市群化,這“八化”值得山區借鑒制定戰略邁向新格局。
我們相信,山區人不比發達地區差,其付出比發達地區甚至要多一些。但也要看到山區在戰略制定上,需要更大的決心和智慧,主動對接、主動作為、主動出擊,才有更加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