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玉明

7月27日至29日,“鄉村振興·陜西專場”互聯網募捐活動舉行,推介的300多個公益慈善項目涉及鄉村振興、一老一小、扶危助困等多個領域?;顒佑申兾魇〈壬茀f會主辦,陜西省委文明辦、省民政廳、省鄉村振興局作為指導單位,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騰訊公益)提供配捐資金、宣傳推廣、能力提升等支持。
“鄉村振興·陜西專場”是繼4月“鄉村振興·重慶專場”、5月“首屆湖北數字公益節”后,騰訊公益支持的又一個區域專場互聯網募捐活動,也是陜西慈善組織動員社會力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聯合大行動。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山川壯美、人文薈萃,是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沃土。

“鄉村振興·陜西專場”線下活動宣傳
“陜西省委、省政府歷來重視公益慈善事業,將其作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寄予陜西高質量發展厚望的重要方面之一,作為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政策支持、發展培育、輿論引導方面為公益慈善事業營造了良好的成長氛圍?!标兾魇〈壬茀f會副會長趙浩義介紹說,在這樣的背景下,陜西公益慈善事業快速健康發展,僅在脫貧攻堅的8年時間里,就募集款物價值45.8億元,實施了千余個產業、教育、健康、消費扶貧項目。
2015年,騰訊公益聯合國內多家公益慈善組織、愛心企業共同發起了“99公益日”,讓陜西公益慈善事業看到了發展的新方向、新圖景。“從那時起,我們便把數字公益作為慈善募集的新業態,并組建了專門團隊開展網絡慈善工作?!壁w浩義說。
在這片古老的三秦大地上,現代公益模式發展勢如破竹。過去3年,陜西省600多家本土公益慈善組織發起了4000多個項目參與騰訊公益平臺的互聯網籌款,累計籌集12億余元。“從騰訊公益平臺的數據來看,陜西的善款金額、捐贈人次等數據一直穩居全國前列?!彬v訊公益秘書長葛燄說。“騰訊公益在今年首次創新推出區域專場活動后,就非常期待與陜西合作?!?/p>
騰訊公益平臺運營負責人余和謙介紹說:“目前,‘99公益日’已成為中國參與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廣的全民公益活動,但我們希望把一年一度的公益嘉年華升級為可持續、長效常態的公益共創。”區域專場活動是一個“引子”,它因地制宜,能夠吸引本地企業和公眾更多參與、持續關注家鄉發展,并且使公益慈善組織在熟人社會的監督下進一步提升透明度和執行力,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的公益慈善生態。
為助力“鄉村振興·陜西專場”互聯網募捐活動,騰訊公益提供了5000萬元資金,對公眾捐贈部分給予不定比例的實時配捐,提供2000萬元用于宣傳推廣,以及500萬元的“益企種花”計劃激勵金和500萬元的企業激勵廣告。陜西省慈善協會也安排了900萬元對農村防疫和關愛退役軍人項目予以定向配捐。“我們雙方希望借助區域專場活動,促進陜西當地公益伙伴能力成長和數字公益生態建設,讓公益慈善門檻更低、更接地氣、參與更強、更可持續?!壁w浩義說。

鎮巴縣民政局通過互聯網慈善籌資8萬元修建了慈安便民橋,解決了碾子村村民的出行難問題。
“作為‘鄉村振興·陜西專場’互聯網募捐活動的主辦方,在遴選把關公益慈善項目時,陜西省慈善協會更看重項目的地域特色,看重品牌的深耕程度,看重效果的長遠影響?!壁w浩義說。
“延安有我一棵蘋果樹”助農項目就是其中的代表。
延安蘋果種植占農民收入的60%以上,是當地農業的第一大產業,更是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然而,由于延安地處黃土高原,梯田條帶型果園讓機械化生產作業受限,每一棵果樹都靠果農們行走于山間,親自栽種、養護和采摘,種植和銷售兩大困難長期阻礙果農的收入增長。
2019年,延安市寶塔區政府發起 “延安有我一棵蘋果樹”助農項目——公眾通過項目官方微信公眾號認養蘋果樹一年、待豐收后收到蘋果作為回饋,促成蘋果的“產前銷售”。
為了推動項目打響品牌,騰訊依托自身平臺能力,于2020年12月與延安市合作舉辦“捐步扶貧,延安‘果’真行”公益慈善活動,來自市區各委辦局、企業和社會各界的434支隊伍、4.3萬人累計捐步15.8億步,促成騰訊公益配捐60萬元,為300戶困難果農提供了技能培訓和種植補貼;2021年10月,騰訊視頻又與延安市合作推出“延安有我一棵蘋果樹”聯名會員產品,依托騰訊視頻龐大的付費會員群體,促進了認養規模和品牌影響雙提升。通過這一系列具體措施,革命老區的果農再也不為銷路發愁,有了可持續的、穩定的收入,也更加用心地把果樹養護好,形成良性循環的公益生態。
從“賣蘋果”到“賣服務”再到“賣品牌”,項目的轉型升級正是得益于公益慈善組織在本地的深耕以及數字公益的助力?!跋Mㄟ^區域專場活動,成就更多‘延安有我一棵蘋果樹’這樣的優質品牌項目,進而使受助者得到長期、長效、長遠幫扶?!庇嗪椭t說。
“延安有我一棵蘋果樹”公益協會會長曹海洋對項目品牌有著更長遠的規劃?!皡^域專場有助于組織本地捐贈人參與到采摘、果林種植培訓、延安紅色文化游學等活動,不斷豐富品牌的內涵和外延?!辈芎Q蟾嬖V記者,協會還打算借助官網平臺的認養大數據,為金融系統提供助農貸款依據,讓農民擁有更有盼頭的未來。

在陜西省安康市旬陽縣,有600多位老人和劉仕英一樣通過賣雞蛋脫貧致富。
公益慈善組織數字化能力建設,是高質量、可持續公益慈善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鄉村振興·陜西專場”互聯網募捐活動中,騰訊公益為陜西的公益慈善組織提供了線上線下數字公益相關學習和培訓,包括第一期騰訊數字人才開放計劃、騰訊公益“一起學”平臺首期互聯網公益系列課程、“透明公益助力計劃”等等,旨在賦能公益伙伴與互聯網公益共同成長。
“外婆的禮物”就是陜西眾多與數字公益相伴成長的項目之一。
2013年,旨在幫扶農村留守老人的旬陽縣守望大山志愿者協會成立了?!白畛?,我們是通過最傳統的方式―捐錢捐物開展公益活動。”發起人張新斌認為,這種方式依賴捐助者零散供養,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留守老人的生活現狀,并不是可持續的長效公益。
2016年,守望大山提出“以買代捐”的公益慈善模式——通過愛心認購的方式,募集資金給留守老人買雞苗,老人把雞苗養大后,再向捐贈者返還雞蛋——項目取名“外婆的禮物”。但產銷如何對接、市場如何挖掘、產品如何推廣、項目如何持久,成為協會工作人員亟待解決的一系列問題。
2016年,在陜西慈善協會的牽線搭橋下,“外婆的禮物”項目得到了騰訊公益平臺包括技術支持、邏輯指導、項目推廣和發展培訓在內的一攬子成長賦能。
在數字公益的加持下,“外婆的禮物”項目運作模式不斷成熟。截至2022年6月,項目累計幫扶農村留守老人近1400戶;發放雞苗6.4萬只、豬苗826頭、玉米21萬余公斤;全國超35萬人次助力項目,累計籌款超400萬元,帶動山區農產品銷售額超3000萬元,幫助留守老人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旬陽市城關鎮殿灣村74歲的張振印老人便是“外婆的禮物”項目的受益者。兒子去世后,張振印和老伴的身體每況愈下,干不了重活,看病吃藥、日常開銷都需要女兒幫扶。2016年,“外婆的禮物”項目找到她,給了她雞苗。如今,張振印老人養了40多只土雞,雞蛋和山貨通過互聯網賣到了全國各地,年均增收5000元。
從重慶到湖北再到陜西,3次活動的成功足以證明,這種因地制宜的公益慈善形式有利于促進地方公益慈善生態的建設,有利于營造充滿地域特色的慈善氛圍,更有利于讓更多本地企業和公眾了解慈善、參與慈善。
“借助騰訊的平臺、技術優勢,我們希望與陜西以及全國的公益伙伴一道,通過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培育可持續且富有地域特點的優質公益慈善項目,構建新時代的高質量公益慈善生態,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共同富裕貢獻力量?!备馃鹫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