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佳妮
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以下簡稱上海核對中心)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持“人民至上”工作理念,以機構建設、制度建設、平臺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核對機制在保障各類民生政策公平實施中的保駕護航作用。
持續拓寬核對領域,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線。認真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持續拓展核對工作領域,以每年1~3個新項目的增幅穩步推進核對機制與救助制度的有機銜接,實現核對機制在上海“9+1”現代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中全覆蓋。目前,核對機制應用于民政、教育、人社、司法、住建、農委、殘聯、工會、醫保等9大領域,核對項目數增至17個,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因病支出型貧困、臨時救助、養老服務補貼、特困人員供養、兒童收養評估、廉租住房、共有產權保障房(經濟適用住房)、農村低收入戶危舊房改造、醫療救助、資助參保、就業援助、教育救助、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法律援助、困難職工幫扶、生活困難農戶。2009年6月至今,累計完成各項目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388萬戶次。
創新拓展核對內容,踐行“人民至上”理念。隨著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完善,專項救助查漏補缺的作用日益突出。2013年7月,上海市政府聚焦“支出型貧困”特殊群體,發布《上海市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辦法(試行)》。上海核對中心以此為契機探索核對應用領域新思路。針對該群體“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特殊性,上海核對中心創造性地提出將特定條件下的支出納入經濟狀況核對范疇,并同步開拓上海市醫保局、上海市總工會、上海市紅十字會、上海保險同業公會4條信息協查渠道,用于核定申請人的各項醫療支出數據,確保更真實、精確地反映該項目申請人的實際經濟狀況。2013年7月至今,累計完成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經濟狀況核對22111戶次。
打破常規核對模式,開創民政服務新局面 。新時代群眾需求發生重大變化,民政工作從單純兜底性向適度普惠性轉變。2021年,上海核對中心打破常規的“核貧”工作思路,將兒童收養登記評估項目納入核對體系,實現了核對模式的新突破,開創了核對應用領域的新局面。在以往的住房保障、社會救助等項目中,相關經濟狀況標準均以“限高”形式明確收入、財產不得超過的數值范圍,兒童收養登記評估項目則通過“限低”形式對申請收養家庭經濟狀況進行評估,重在綜合評價、客觀衡量申請家庭是否全方位滿足兒童收養條件。這一模式改變了以往核對工作只以困難群體為對象的單一、刻板印象,核對工作實現了從“結合申報核定”到“對申報進行核實”的重大突破。從低保低收入專項到兒童收養評估,核對工作開啟了以困難群眾為主體跨越到面向全人口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核對服務的新探索。
全面重塑核對系統,實現核對效能跨越式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是實現核對效能跨越式提升的必由之路。2020年4月,上海核對中心對標民政部和上海市相關標準以及政策法規,從總體架構、基礎環境、應用開發、業務辦理和數據交換等方面,對原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系統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建設核對業務處理、基礎數據管理、數據交換管理、核對業務配置、核對業務監管、綜合決策分析、知識庫管理、數字檔案管理等八大子系統,將涉及的核對業務流程進行模塊化設計,實現了業務流程的自主配置,大大減少了新核對項目引入時系統開發時間,提升了核對系統的智能性和安全性,促進核對服務更高效、更便捷、更精準。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新系統已于2022年2月正式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