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麗 廖培金
廣東省廣州市救助管理站聚焦尋親返鄉“前”“后”核心問題,精準施策,全力構筑“制度線”“智能線”“民心線”三條主線,多維度提升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尋親返鄉成效。
構筑“制度線”,強化尋親返鄉力度。廣州市救助管理站進一步細化管理規定,以一條“制度線”劃定責任、標定基準、設定標桿、提升效率,確保尋親返鄉工作扎實有力。一是壓實責任主體,劃定“責任線”。將尋親返鄉工作納入黨建引領核心工作,推動黨建與業務相融合。全面實行首辦責任制,完善AB崗設置,細化尋親返鄉工作責任清單,確保責任落實到人。二是細化管理規定,標定“基準線”。以“零滯留、零安置”為目標,標定尋親返鄉要求基準線,力爭幫助已查明身份信息的省內受助人員在10天內返鄉,省外受助人員在20天內返鄉,對于確有特殊情況無法完成的,及時報上級民政部門協調解決。三是打造尋親品牌,設定“對標線”。創建“老魏工作室”,以有32年豐富尋親工作經驗的老黨員魏潤能為核心,打造一支尋親經驗豐富、尋親方式創新、尋親成效顯著的明星尋親團隊,作尋親工作人員的對標線。四是強化學習培訓,提升“業務線”。2022年設定不少于4次的針對機構全體干部職工的救助政策知識培訓,各業務部門開展“救助業務大練兵”活動,每月上、中、下旬各利用半天時間開展業務學習,及時總結尋親工作經驗,持續提升尋親隊伍專業化水平。
構筑“智能線”,提升尋親返鄉效度。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在構筑“智能線”上持續發力,內外結合,將“智能線”貫穿于尋親工作始終。機構內,對經快速查詢未能確認身份信息的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入站24小時內通過廣東省救助管理系統、全國救助尋親網及其他適當形式、載體發布尋親公告;對入站后7個工作日內無法核實身份信息的,采集DNA數據提交公安機關比對,同步開展采集人像信息、指紋等工作。機構外,主動尋求合作,與今日頭條、抖音尋人、知名尋親工作室、轄區公安部門與民政部門等建立合作關系,整合社會資源,利用社會救助力量的大數據、精準地域推送、人臉識別等技術,加快信息獲取、篩選、比對,減少尋親工作時間成本。
構筑“民心線”,提升尋親返鄉溫度。針對返鄉之后生存難、回家之后家庭隔閡消除難等“后”續問題,廣州市救助管理站主動延伸服務。一是心理關愛,解開“矛盾扣”。部分對象因家庭矛盾外出流浪與家人斷絕聯系,對于家和家人,往往有非常復雜的情感狀態。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將“每日談心談話”“定期社工活動”“心理活動小組”“沙盤游戲”等融入日常服務,以解開受助對象的情感糾結,以不舍的親情為抓手,化解家庭矛盾,幫助其返鄉后更好地融入家庭。二是打造陣地,發揮“潛影響”。打造學習陣地,開辟閱覽室,購置汽車維修、計算機應用、心理學等多門類書籍,滿足受助對象知識技能、情感心理需求;打造宣傳陣地,設置宣傳欄,張貼“黨的建設”“疫情防控”“救助動態”等宣傳內容,加強受助對象與社會的鏈接;打造交流陣地,通過尋親故事、成功案例,喚起受助對象對家鄉、對親人的情感鏈接。三是積極協調,化解“生存難”。對于缺乏生存技能的受助對象,積極與當地相關部門溝通,給出符合切實需求的返鄉幫扶方案。主動追蹤受助后續狀況,積極推進商定方案落地,幫助受助群眾盡快享受戶籍地的兜底保障政策,盡最大努力避免其再次陷入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