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娟
案情簡要
近日,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就申請人北京市住房貸款擔保中心(以下簡稱“住房擔保中心”)與被申請人北京市豐臺區民政局(以下簡稱“豐臺區民政局”)指定遺產管理人一案作出的判決引發熱議。該案的大致案情如下:家住豐臺區的一名男子楊某某(非農業戶口)去世,經法庭查明其父母雙亡、未婚、無子女,也沒有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且沒有線索表明楊某某生前留有遺囑或者遺贈撫養協議。楊某某名下有房貸,因未按時償還借款,住房擔保中心履行擔保義務,代為償還剩余借款本息及罰息。住房擔保中心根據民法典的相關規定,申請指定豐臺區民政局為被繼承人楊某某的遺產管理人,以其遺產償還申請人的債務。法院經審理后認為,住房擔保中心申請豐臺區民政局擔任被繼承人楊某某的遺產管理人于法有據,遂判決豐臺區民政局為楊某的遺產管理人。另外,據相關媒體報道,楊某某還有一個親人即舅舅,且舅舅在楊某某去世后曾代為償還了部分貸款,現法院的裁判結果是由民政局作為遺產管理人,由此引發了應由“舅舅繼承”還是“民政局管理”的激烈爭議。
本案之所以引發社會的廣泛爭議,還是在于在大眾普遍認知中,舅舅盡管是旁系親屬,但也是血緣關系較近的親屬,在有近親屬的情況下,為什么是民政部門來做遺產管理人?為什么不能是舅舅來成為楊某某遺產的“繼承人”?民政部門又將如何管理相關遺產?筆者將結合現行法律規定就前述三個問題簡要做一下回應。
回應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這里涉及的是“遺產管理人”,并不是“遺產繼承人”。遺產管理人與遺產繼承人是二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遺產繼承人是有權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人;遺產管理人則是民法典中規定的,根據法律規定或有關機關指定對死者的財產進行妥善保存和管理分配的人,二者在身份、職責以及定位上完全不同。在民法典出臺之前,我國并無系統的“遺產管理人”制度。基于我國所處的國情,老齡化的加劇、私人財富的增加,遺產的范圍、數量、種類也愈加復雜、多變,圍繞遺產的保管、債務清償和分配等產生的法律關系日益復雜,進而導致遺產糾紛不斷。為防范在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交付前,遺產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或者繼承人不具備管理或分配遺產的能力或精力,難以妥善地管理遺產,或者遺產被侵占、轉移、隱匿、私分等情形,民法典創設了遺產管理人制度,以適應前述可能出現的復雜局面或問題。該制度的出臺旨在保障遺產的完整性、安全性,保障遺產能公平、有序地進行分配,并在實現遺產的各項權利、保護遺產權利人的合法利益上發揮重要作用。
在本案中,豐臺法院的裁判結果為指定豐臺區民政局擔任被繼承人楊某某的遺產管理人。那么遺產管理人是如何確定的?我們來看一下法律的規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規定,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并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第一千一百四十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后,遺囑執行人為遺產管理人;沒有遺囑執行人的,繼承人應當及時推選遺產管理人;繼承人未推選的,由繼承人共同擔任遺產管理人;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均放棄繼承的,由被繼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門或者村民委員會擔任遺產管理人。簡要概括一下法條中確定遺產管理人的順序:其一是由被繼承人在遺囑中指定遺囑執行人,遺囑執行人為遺產管理人;其二是遺囑未指定或發生法定繼承時,由繼承人及時推選遺產管理人;其三是繼承人未推選遺產管理人時,由繼承人共同擔任;其四是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均放棄繼承的,由被繼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門或者村民委員會擔任遺產管理人。本案屬于沒有繼承人的這一情形,故根據法律規定應當由楊某某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
如前所述,遺產管理人制度的作用之一在于妥善保管遺產,以實現遺產上的各項權利。對于沒有繼承人或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情形,指定遺產管理人也確有必要,只有這樣才有會有單位來主導無人繼承的遺產的處理,包括但不限于清償被繼承人生前債務和稅款,收取被繼承人未收取的債權等等。而且,對于城市居民在無繼承人的情形下指定由民政部門來管理遺產,這一規定也符合我們的基本國情,在我國民政部門本就是承擔社會救濟、社會福利事業、社區服務等工作的一級行政機關,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同時,民政部門作為遺產管理人也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規定,對于民政部門而言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即法律責任),需要切實履行好遺產管理的法定職責。
本案爭議最大的問題在于為什么舅舅不能成為楊某某遺產的“遺產繼承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我國民法典中關于繼承方式的順序以及法定繼承人的范圍說起。
首先,關于繼承方式的順序。按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條規定,繼承開始后,對于有遺贈撫養協議、遺囑或者遺贈、法定繼承,一般按先后順序處理遺產,也即遺贈扶養協議優先考慮,遺囑或者遺贈次之,法定繼承最后考慮。由于本案中,經法院審查沒有線索表明楊某某生前留有遺囑或者遺贈撫養協議,故按法定繼承處理。
其次,關于法定繼承人范圍。由于法定繼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繼承人的范圍、繼承的先后順序以及遺產分配原則的一種繼承方式,故對于哪些人能夠作為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人則由法律直接規定。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條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一)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二)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我們可以看出,現行法律規定中法定繼承人的范圍中無論是第一順位、還是第二順位中都沒有包括舅、叔、伯、姑、姨、侄子女、外甥等在內的親屬。有學者認為該范圍規定得過于狹窄了,建議將四親等以內的其他親屬等都列入法定繼承人的范圍,且闡述了理由,認為繼承應堅持盡量不將遺產收歸國家所有的原則,因此法定繼承人的范圍不能過窄,且賦予四親等以內的親屬以法定繼承權同我國的歷史傳統習慣相適應,亦符合立法的發展趨勢。也有學者不贊同將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擴大至四親等以內的親屬,認為法定繼承制度的目的是推定死者的意思,將自己的財產留給最親近的人,舅、叔、伯、姑、姨、侄子女、外甥與被繼承人的關系并不密切,將上述親屬納入法定繼承人范疇,會造成司法資源耗費。對此,筆者認為,兩種觀點各有各的道理,雖然筆者也高度認同在私有財產日益得到尊重和保護的今天,法律應當減少或慎用將私人財產收歸國有的規則以及適用空間。但是,在現行的法律框架下,誰也無權拋開法律規定行事,在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沒有通過修法進行調整的情況下,本案中的舅舅的確不是楊某某遺產的法定繼承人。
如前所述,民政部門系依法擔任遺產管理人,對其而言既是權利,又是法定義務。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七條對遺產管理人應履行的六項職責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因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通常是在沒有繼承人的條件下,因此不涉及處理繼承人份額的事項。民政部門在處理遺產時,首先應準確界定遺產的范圍。根據民法典的規定,遺產是指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公民的房屋、儲蓄、股票、生活用品、知識產權等。結合這些遺產的價值、所在地、保管人等情況,民政部門需清理遺產并編制遺產清單,作為后續處理遺產的重要依據。同時,在管理遺產時,民政部門應當以維護遺產的現有價值為基本原則,并注意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遺產毀損、滅失。例如,對于鮮活易腐的商品及時進行變賣、終止死者生前委托辦理的事項等。接下來民政部門需履行也是最主要的職責是處理被繼承人的債權債務,并按照法律規定分割遺產。處理債權債務是一項專業且復雜的事項,涉及到查明債權人、采用通知或公告的方式催促債權人申報債權、核查債務真實性、根據債權是否有相關擔保確定清償順序、變更物權等環節,但因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屬于新增職權,目前尚未出臺統一、完整的辦理流程。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應當依法審慎地履行職責。如履職不當,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債權人受到損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筆者認為,為進一步保護各方利益,理清法律關系,民政部門亦可考慮在履行管理職責時引入第三方即由專業機構輔助完成諸如債權債務的核查、催收等工作。
此外,民政部門在管理遺產過程中也需支出相應的費用,例如支付的保管費、辦理物權變更的費用、訴訟費等。對于該部分成本的承擔,筆者認為,可以參照破產管理人的規定,由民政部門在遺產范圍內支出,但應保障支出的合理性并應將相關數據向社會公告,接受社會監督。
(一)剩余財產的歸屬。如前所述,本案中民政部門是作為遺產管理人參與遺產的處理,并非遺產繼承人。同時,由于本案遺產又屬于無人承受的遺產,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條規定,對于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應當收歸國家所有,用于公益事業。民政部門作為遺產管理人,在此種情況下,應當履行管理職責,包括清理遺產并制作遺產清單,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遺產毀損、處理被繼承人的債權債務,實施與管理遺產有關的必要行為等。同時,在將遺產收歸國家所有之前,需要注意二點:一是,在處理被繼承人債權債務時,需要注意在取得遺產范圍內負責清償死者生前所欠的債務,包括對楊某某的舅舅代償的本息部分應當進行清償,對于超出遺產實際價值的部分民政部門不負清償義務;二是,還需注意如有符合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條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適當的遺產。如舅舅有證據證明滿足相應條件,且有剩余可分配的遺產,民政部門可以分給舅舅適當遺產。
(二)楊某某去世前民法典還未生效,本案能否適用民法典。本案中還有一個細節也值得被關注,被繼承人楊某某于民法典施行前死亡,本案的法律適用問題也進入到大家關注的視角。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第三條的規定:“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沒有規定而民法典有規定的,可以適用民法典的規定,但是明顯減損當事人合法權益、增加當事人法定義務或者背離當事人合理預期的除外。”遺產管理人制度雖系民法典新設的制度,但設定遺產管理人的意義在于更好地維護好遺產狀況,解決遺產爭議及維護繼承人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按照前述司法解釋的規定,本案不屬于除外適用的情形,可以適用民法典的規定。
本案涉及的遺產管理人制度是民法典新增的內容,為了保障遺產公平、有序分配,使得遺產上各項權利得以實現的一項制度。而民政部門作為有關社會行政事務的主管部門,對其轄區居民的狀況有著較為全面的了解,在遺產處理上具有相關優勢。也正是基于此,法律將民政部門設定為沒有法定繼承人情形下的遺產管理人。但遺產管理人制度在實際執行中仍存在諸多不確定的問題,民政部門也應盡快探索建立一套專門的工作機制和規范化流程來保障這一制度落地,以便更好地履行遺產管理人的職責。同時,考慮生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社會公眾有必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相關安排,可以通過遺囑、遺贈扶養協議等形式對于遺產進行妥善處理和分配,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