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剛,劉鵬飛,馬 追,王付坤,周同弟
(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32)
馬跡山島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島北部、杭州灣外海域,舟山市嵊泗縣嵊泗本島西南,東臨外海,西南側與洋山島隔水道相望,南側為岱衢洋、相隔約20 km為黃澤洋和衢山島,東側相隔約31 km為嵊山島。馬跡山島南側、西側水域開闊,深水貼岸,具備建設大型泊位的水深條件。目前馬跡山島南側岸段自東向西建設有寶鋼一/二期卸船、一/二期裝船泊位,同時馬跡山島的西南側擬建1個礦石中轉碼頭。
波浪是一種重要的海洋動力因素,波浪要素的觀測和分析對港口碼頭設計、航道建設、圍墾工程都尤為重要[1-3]。受有限水深的限制,近海淺水區波浪會發生折射、繞射等效應[4],從而導致波浪傳播方向發生改變、波高增大、波浪破碎等一系列現象[5-6],故近海海域波浪具有一定的局地性和復雜性,單純使用數模、物模方法很難保證波浪預報準確性,因此實測波浪數據對近岸波浪研究必不可少[7]。
本文利用2020年4月—2021年3月馬跡山海域一整年的風和波浪觀測資料,統計分析該海域波浪的季節變化特征,并分析不同季節風對波浪的影響,為港口和航道建設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
本文數據來源于擬建馬跡山礦石中轉碼頭前沿海域拋設的1個錨定式測波站(W1)以及附近開闊區域長期氣象站(W),風和波浪觀測站位置見圖1,其中W1測站水深25 m,W氣象站四周無遮擋。波浪觀測儀采用挪威Nortek公司生產的AWAC浪龍波浪觀測儀,波高和波向分辨率分別為0.01 m和1.5°,采樣頻率為1 Hz,每次采樣數1 024個,儀器每1 h給出一次統計特征值,觀測要素包含最大波高及其周期、有效波高及其周期、平均波高及其周期、波數及波向等。氣象觀測儀采用DZZ3新型自動氣象站,風速、風向觀測時間分辨率為1 min,統計要素包含2和10 min平均風速風向、10 min最大風速風向和瞬時極大風速風向等。觀測時間為2020-04-01T00:00—2021-03-31T23:00,共一整年,觀測期間海域無臺風直接經過,有一次較強的寒潮發生(2020-12-28—2020-12-31)。由于受漁民生產活動的影響,儀器于2020-06-03—2020-06-18、2020-09-01—2020-09-14、2020-01-19—2020-01-27被漁船拖動導致數據缺失,整體而言,觀測數據完整性良好,春夏秋冬四季數據獲取率分別為100%、78%、84%和90%,能夠反映真實波浪變化規律。本文采用整點時刻的數據對波浪、風的季節變化規律開展相關研究,文中風速數據為海平面10 m風速數據,平均速度與最大速度分別為10 min平均風速與10 min最大風速。

注:W氣象站(30°40′47.49″N,122°24′55.87″E);W1波浪站(30°41′4.78″N,122°23′44.84″E)。
波要素特征值分布見表1。觀測年內最大波高為4.59 m,出現在2020-12-30,此時正發生寒潮,最大波高時刻對應最大風速為21.5 m/s,風向321°。平均波高在0.20~0.42 m,其中6月份最小、12月份最大。各月份平均波周期相差不大,在2.66~3.01 s,其中10月份最小、12月份最大;最大波周期為9.50 s,對應最大波高3.03 m、最大風速17.3 m/s。

表1 波要素特征值月分布
為更好地了解波浪的季節變化特征,本文規定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次年2月為冬季,并將波要素按四季統計,并對各向出現的頻率進行計算,得到16個波向的季節分布以及四季與全年的強浪向、常浪向,分別見表2、3。

表2 波向季節分布

表3 全年及四季強浪向、常浪向
馬跡山海域全年常浪向為NNW向,頻率為15.4%,其次為NW和S向,頻率為12.9%、12.3%;常浪向的季節變化規律為:春、夏季常浪向為S向,頻率各占14.5%、21.8%,秋、冬季常浪向均為NNW向,頻率各占20.7%、23.1%。馬跡山海域全年強浪向為WNW向,實測最大波高為4.59 m,次強浪向為NNW,實測最大波高為3.62 m;強浪向的季節變化規律為春、秋、冬季強浪向均為偏N向,分別為N、NNW、WNW向,最大波高分別為3.11、2.42和4.59 m,夏季強浪向出現在S向,最大波高為2.11 m。綜上所述,觀測海域全年以偏N向浪居多,以NW向浪最大,最大浪發生在冬季,可高達4.59 m。根據實測波浪數據繪制的平均波高、波向玫瑰圖見圖2。

圖2 平均波高、波向玫瑰圖
可以發現:春季波向較為分散,夏、秋、冬季波向較為集中,夏季大多為偏S向浪,秋冬季多為偏N向浪,秋冬季節大浪多發生在NW向,夏季大浪多發生在SW向。全年的平均波高、波向聯合概率密度分布和全年平均波高周期聯合概率密度分布見圖3,四季的平均波高波向聯合概率密度見圖4。

圖3 全年平均概率密度

圖4 四季平均概率密度分布變化
觀測海域波浪根據波向可分為兩種,波向在170°~210°集中分布的夏季浪和320°~360°的冬季浪,冬季浪平均波高相對較大。全年平均波高在0.2~0.4 m,平均周期在2.5~4.5 s范圍內的波浪最為常見。
將平均風速、最大風速按四季統計,并對各向出現的頻率進行計算,得到了16個方向的風向季節分布以及四季與全年的強風向、常風向,見表4、5。

表4 風向季節分布

表5 全年及四季強風向、常風向
馬跡山海域全年常風向為NNW向,頻率為14.5%,其次為SSW、S向,頻率為13.1%、12.5%;常風向的季節變化規律為:春、夏季常風向分別為S、SSW向,頻率各占14.2%、27.2%,秋、冬季常風向均為NNW向,頻率各占19.7%、23.5%。馬跡山海域全年強風向為NNW向,實測最大風速為29.4 m/s,次強風向為NW向,實測最大風速為28.9 m/s;強風向的季節變化規律為秋、冬季強風向均為偏N向,分別為NW、NNW向,春、夏季強風向分別出現在W、S向。綜上所述,觀測海域全年以偏N向風居多,最大風發生在冬季,最大風速可高達29.4 m/s。根據實測小時氣象數據繪制的平均風速、風向玫瑰圖見圖5。

圖5 四季平均風速、風向玫瑰圖
馬跡山海域風速與波高、風向與波向有很大的相似性。為此本文繪制四季平均風速與平均波高日平均時間序列、最大風速與最大波高的日平均時間序列分別見圖6、7。

圖6 平均波高與平均風速時間序列

圖7 最大波高與最大風速時間序列
風速與波高規律具有一致性,在日平均的時間尺度下相位差基本為0,此規律在秋、冬季尤為明顯。平均波高-平均風速散點圖、最大波高-最大風速散點圖分別見圖8、9,并計算出四季兩者的相關系數見表6。

圖8 平均波高-平均風速散點圖

圖9 最大波高-最大風速散點圖

表6 風速-波高相關系數
由圖8、9可看出,春夏兩季波高與風速的線性相關性一般,秋、冬季兩者的線性關系明顯。秋冬季平均波高、平均風速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6、0.95,置信度超過99%,最大波高、最大風速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8、0.82,置信度超過99%。
分析認為:春、夏季東南風多發(圖5),馬跡山工程海域東南側有陸地遮擋,風對波浪的影響減弱;冬季盛行北風、西北風,風從海洋吹向陸地,此時波向和風向基本一致,波高與風速呈線性相關。
1)馬跡山海域波浪類型為以風浪為主的混合浪。最大波高為4.59 m,出現在12月;平均波高在0.20~0.42 m,6月份最小、12月份最大。平均波周期在2.66~3.01 s,10月份最小、12月份最大,最大波周期為9.50 s。全年平均波高集中分布在0.2~0.4 m、平均周期2.5~4.5 s。
2)馬跡山海域波浪可根據波向分為兩種:波向在170°~210°集中分布的夏季浪和320°~360°集中分布的冬季浪。全年常浪向為NNW向,強浪向為WNW向,春季波向較為分散,夏、秋、冬季波向較為集中,夏季大多為偏S向浪,秋、冬季多為偏N向浪,秋、冬季大浪多發生在偏N向,夏季大浪多發生在偏S向。
3)馬跡山海域全年常風向為 NNW向,最大風發生在冬季,最大風速可高達29.4 m/s。春、夏季常風向分別為S、SSW向,秋、冬季常風向均為 NNW 向,馬跡山海域全年強風向為NNW向,強風向的季節變化規律為秋、冬季強風向均為偏 N 向,分別為NW、NNW向,春夏季強風向分別出現在W、S向。
4)馬跡山海域春、夏季波高與風速的相關性一般,秋、冬季兩者的線性關系極為明顯,秋冬季平均波高平均風速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6、0.95;秋、冬季最大波高最大風速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8、0.82。
5)根據本文中提出的秋、冬季波高與風速的線性關系,利用天氣預報的風速資料可預測馬跡山碼頭附近海域的波高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