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媚
(浙江理工大學 法政學院、史量才新聞與傳播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廢話,原意是以文字或符號組成,但不具備任何意義的聲音或句子。廢話文學是近些年在網絡上產生并廣泛傳播的一種以文字為載體,發布在各大平臺上的本身并無實質意義,或只有小部分內容有意義的語句。
從來源上看,在Bilibili平臺上,up主(視頻發布者)“那就叫王師傅吧”的視頻中每一句話似乎都很有道理,但觀眾好像又什么都沒有悟到,因此就有觀眾發送“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彈幕。此外,up主“旅途船長”在開寶箱的視頻中為吊觀眾的胃口,屢次說“打開了,但沒完全打開”。漸漸地,廢話文學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的評論區發酵。根據百度指數,“聽君一席話”的搜索指數從2021年8月開始逐漸攀升,廢話文學從9月初開始出圈。
根據廢話文學的內容,可將其分為“重復型”“詞義相等或相近型”“邏輯等式(數學關系)型”“悖論型”和“信息冗余型”五大類。
本文從微博、各大論壇、視頻網站總共搜集到119條廢話文學,其具體分類如下:
重復型廢話文學是因句意重復而使句子無意義。具體可分為以下三類:
1.重復(41條)
語句中通常會反復出現某個詞,造成語義的重復,從而使整個句子無意義。
如:俗話說的好:俗話說的好。
2. 遞進(27條)
雖存在重復,但語義有遞進,表達了一定意義。
如: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3.矛盾(12條)
對同一個話題進行多番描述,前后矛盾,造成語義不明。
如:好是好,就是有點爛。
此類廢話文學往往一句話內就會出現多個詞義相等或相近的詞,從而造成語句無意義。
如:長得好看的女生都挺漂亮的。
此類廢話文學前后分句通常是等式,在數學關系上等價。
如:七天不見,如隔一周。
此類廢話文學表面上同一命題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本文發現悖論型廢話文學語料中的悖論包括自言悖論和互言悖論。
例如,“人生建議:不要聽別人的建議”。那么,這個建議包不包括它本身?如果不包括,由它的定義,不要聽別人的建議;如果包括,那么就不該聽這條建議——要聽別人的建議。這句話是在自己說自己,羅素(1903)稱這種性質為自反性。這句話存在自言悖論。
再如,“唱歌可以,但不準發出聲音”。如果“唱歌可以”是真的,那么“不準發出聲音”就是假的,二者在一個句子中構成了矛盾,存在互言悖論。
此類廢話文學核心句意通常來自開頭或結尾的那句話,其余都是無用信息。
如:我承認她有幾分姿色,如果我40歲一定離婚去娶她,30歲一定分手去追她,20歲一定不顧一切去認識她,可我只有7歲,正面臨開學一年級的壓力,原諒我辜負了她。
幽默是廢話文學相較于其他網絡流行語的一大特性。例如“誰能想到,一名16歲少女,4年前只是一位12歲少女”等大多數廢話文學都有引人發笑的喜劇效果。
美國語言學家Graice(1975)提出了合作原則。這是為確保會話順利進行,會話雙方都需要遵守的原則。其主要包括: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
但在實際生活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人們有時會違背合作原則。為了彌補合作原則的不足,解釋人們違背合作原則的原因,語言學家Leech(1983)提出了禮貌原則。禮貌原則包括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
為達到幽默效果,廢話文學時常違背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有時遵守這些原則也能造成幽默效果。下面本文將依據廢話文學語料所涉及的原則,分析其中的言語幽默。
1.合作原則
(1)違反適量準則
適量原則:提供交談所需要的信息,但信息量又不能超出所要求的范圍。
例(1):我直呼我直呼,上次看到這么這么的發言還是上次,真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這個句子存在大量重復的詞,如“直呼”“上次”“這么”等,讓人不知所云。它違背了數量原則,看似信息量很大,實則沒有提供任何有效信息,從而產生幽默的效果。
(2)遵循質量準則
質量準則:不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說缺乏充分依據的話。
例(2):據統計,世界上未婚先孕的都是女性。
一般而言只有女性能夠懷孕,那么未婚先孕的人群自然只有女性。以“據統計”作為開頭,讓整句話更為可信,而后緊跟不容爭辯的事實,遵循了質量準則,造成令人捧腹的效果。
(3)違反關系準則
關系準則:所說的話要與話題相關,不能離題。
例(3):我想問一下,朋友困難期間找我借錢,前后加起來大概借了7萬夠立案了,但是沒有借條也沒有字據,微信早已互刪沒有任何關于借的字眼,只有zfb上還有轉賬記錄,派出所剛才讓我把轉賬記錄發給他看一下的時候我點歪了,點到了電腦開機鍵,所以現在有人打游戲嗎?
這段話的語義核心是“現在有人打游戲嗎”,前半部分卻圍繞借錢的話題展開大量敘述,離題了,背離了關系準則,以此產生幽默的效果。
(4)違反方式準則
方式準則:所說的話要清楚明白。
例(4):你說的這話,拋開內容來說,我十分贊同。
先說“拋開內容來說”,又說“十分贊同”,使聽者不明白說話者究竟贊同與否,違背了方式準則,產生幽默效果。
2.禮貌原則
(1)違反得體準則
得體準則:盡量少使他人受損;盡量多使他人得益。
例(5):不好意思,可以耽誤大家半分鐘嗎?從小都沒有過過生日,今天不是我的生日,就是想耽誤大家半分鐘。
先說“可以耽誤大家半分鐘嗎”,引起聽話人的注意。然而說話人只是想耽誤大家的時間,讓聽話人的心理期待化為泡影,使他人受損,違背了得體準則,卻引人發笑。
(2)違反慷慨準則
慷慨準則:盡量少讓自己得益;盡量多讓自己付出。
例(6):告訴我你的性別,讓我猜猜你是男是女。
先說“告訴我你的性別”,既然已將答案告訴了說話人,他便不必再猜了。這個句子得益的是說話人,違背了慷慨準則,但同樣造成了幽默的效果。
(3)違反贊譽準則
贊譽準則:盡量少貶低別人;盡量多贊譽別人。
例(7):拋開顏值不談,你長得挺漂亮的。
這個句子看似在夸贊聽者長得漂亮,實則在貶低聽者,違背了贊譽原則,但聽者不會感到氣憤,反而會被逗笑。
(4)遵循謙遜準則
謙遜準則:盡量少贊譽自己;盡量多貶低自己。
例(8):據我所知我一無所知。
這個句子是符合謙遜準則的,先說“據我所知”,理應接上他所知道的一些信息。緊接著卻說自己“一無所知”,打破了聽話人的預設,貶低了自己,引人發笑。
(5)遵循一致準則
一致準則:盡量是自己的觀點和對方的觀點保持一致。
例(9):除了沒操作,其他操作都挺好的。
這個句子類似“和稀泥”,和氣地說“操作都挺好的”,只不過“沒操作”。符合一致準則,盡量減少和別人的分歧,增加和他人的一致,也能達到幽默的效果。
(6)先遵循后違背同情準則
同情準則:盡量減少和別人的不和,增加對別人的同情。
例(10):你一定行的!除非不行。
“你一定行的!”是一句鼓勵的話語,包含對聽者的同情,遵循了同情原則;而后緊跟“除非不行”,違背了同情原則。先遵循后違背同情原則的方式也能達到幽默的效果。
含蓄,意為表達委婉,耐人尋味。廢話文學還帶有含蓄的特性,就算帶有攻擊性,語氣也不會過于強烈。比如我們要指責某視頻或博文很沒有信息含量,會用“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這種間接的、回避性的語句來代替直接指責,表達略帶攻擊色彩的意義。
語言經濟學認為語言與其他社會資源一樣,在語言配置上往往遵循經濟效用最大化的原則,用最簡潔的詞語傳達最豐富的信息。語言學家George Kingsley Zipf(1949)認為人類行為普遍遵循省力原則,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想的方式,受單一化和多樣化兩個力共同作用,一方面需要語言表達簡明,另一方面需要語言表達信息豐富,讓人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廢話文學似乎并不符合網絡流行語的共同特征——經濟性。鄭慧敏(2021)指出網絡語言在句法結構和實際運用過程中體現出遠超過傳統語言的經濟性。姚蘭(2021)指出語言趨簡趨快是網絡交際用語的變異趨勢。李麗容(2021)也指出網絡流行語常出現省略現象,帶有簡練的特點,而以重復為最大特點的廢話文學似乎格格不入。在語言經濟性的原則下,廢話文學本質上是梗文化的產物,其后包含種種社會心理。
梗是常出現在綜藝節目及網絡中的一種網絡用語,系對“哏”字的誤用,其義為笑點。梗的生成和傳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當事人無意中的一句話。通過廣大網民不斷轉化語義、增加內涵,最終成為一系列約定俗成的、代表某種特殊含義并能引起知情網友共情的相關概念及衍生符號。每句廢話文學都是一個梗,廢話文學本質上就是梗文化的產物。例如最初在B站評論區出現“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或許只是當事人無意識的情緒抒發,卻營造出了一種基于語義重復的幽默感,隨后迅速發酵,凝固成一個“梗”,隨后被無數網友效仿和刻意使用。
廢話文學中的話語或是基于語義重復,或是基于信息冗余等,凝固成梗之后,被廣泛傳播和使用,說明廢話文學并不全然和語言經濟性背道而馳。因而,筆者認為,廢話文學本質上也是一種語言經濟性的體現。
1.求新求異心理
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網民中年齡在30歲以下占33%。可見網民以年輕人為主,他們喜歡推崇新事物的特性賦予了網絡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求新求異成了網絡流行語突出的特點。看似重復卻能達到良好交際效果的廢話文學一經出現便成了他們的新潮選擇,第一時間了解這些梗背后的意義并加以運用,成了年輕網民共同的追求目標。
2.孤獨與認同心理
用梗在一定程度上能彌合人們的孤獨心理。人們看到“梗”用幽默詼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中所想,就得到了網絡世界中無名者的安慰和理解。“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作為某視頻下方的熱評,收獲了上萬點贊量,還有不少網友也用“你擱這擱這呢”等廢話文學加以回應,這個過程讓他們有了互相被理解的感覺,加強了他們的群體認同,有了置身群體的感覺,孤獨感從而被消解。
3.狂歡心理
狂歡理論最早是由巴赫金闡釋并提出的,最初用來解釋特定的文學現象,后不斷豐富與發展,應用于人類學及社會學等領域。廢話文學的流行如同像狂歡一樣,充滿娛樂化,大眾的廣泛參與性。在虛擬的平臺上,人人都擁有話語權。宏大敘事被消解,嚴肅的思考力減退,語言的禁忌、限制被打破,最主要的是享受當下,娛樂眼前。
廢話文學作為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網絡流行語,既是當下網絡文化生活中的剖面,又是社會心理的一面鏡子。其背后是年輕人求新求異、尋求認同、渴望狂歡的心態。廢話文學的出發點是合理的,但因其重復冗雜等弊端,不可避免地會對言語交際和語言生態文明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為此,平臺需加強對言論的監管,盡量避免無意義信息的泛濫;網民則需善用言論自由權,將廢話文學的優勢最大化,與平臺攜手打造規范化、合理化、優質化的網絡新環境。
注釋:
①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P02021091552367098152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