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鍥
(大慶油田總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 大慶,163001)
帕金森病(PD)是臨床頻發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多發于中老年群體,據流行病學統計,每年約有10萬人罹患PD,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群PD發病率約為1.7%。PD在一定程度上與家族史有關,但從臨床疾病譜上看,目前PD患者絕大多數呈散發性發病趨勢,只有不到10%的患者是家族遺傳所致。我國是老齡人口大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逐漸來臨,PD患者隨之增加,且患者多合并兩種及以上慢性疾病,具備體征復雜、并發癥多、恢復速度慢等特點。當疾病發作時,臨床表現為睡眠障礙、認知障礙和非運動癥狀等,同時,絕大多數PD患者均伴有抑郁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臨床治療該病時,以抗抑郁療法配合行為管理為主要原則,普拉克索為最常用的藥物之一,該品屬于高選擇性的新型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可有效重塑神經元,改善非運動癥狀和抑郁癥狀,抑制病情發展,然而長期單獨使用這類藥物,容易產生耐藥性和諸多不良反應。因此,臨床上常與其他藥物聯用,如美多芭等,同時加用行為療法,通過在病程早期給予PD患者心理干預、行為管理等康復鍛煉,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癥狀和非運動癥狀,糾正身心障礙,改善生存質量,安全有效。因此,本研究探究普拉克索與行為療法聯合治療早發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的療效以及對癥狀的改善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1月~2021年6月大慶油田總醫院收治的100例早發PD合并抑郁患者,以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75.75±3.56)歲;帕金森病分級評分表(Jpejm-Yahr分級)I級25例,II級23例,III級1例,IV級1例。對照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58~83歲,平均年齡(75.69±3.49)歲;Jpejm-Yahr分級I級 30例,II級 13例,III級6例,IV級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愿意參與研究。本次研究經大慶油田總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①Jpejm-Yahr分級I-IV級者;②符合《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的有關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癲癇癥狀者;②心肺肝腎功能異常者;③無法遵循醫囑治療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普拉克索[生產企業:Boehringer Ingelheim(德國),國藥準字J20150017,規格:10片/盒]治療。用量用法:初始階段,0.25 mg/d,1次/d,半個月后3次/d,2個月后增加至4.5 mg左右,逐漸穩定后,維持4.5 mg/d劑量直至3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行為療法。①準備治療:通過多途徑主動向患者及家屬解釋PD的病情與治療方式,并詳細解說PD病情與行為情緒的聯系。②運動調整:運動強度以自我感覺疲勞為主,最初的時候,6~7 d/周,30 min/次,制定長期的運動目標,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建議患者采取臨床上推薦的復健運動項目,如步行、爬樓梯等,也可采取等長收縮運動,在運動開始前,需進行3~5 min的準備活動,如出現心率不規則、下肢疼痛等需即刻停止運動。③放松訓練:練習頻次與時間:2次/d,5 min/次。首先,護理人員需告訴患者進行本療法的目的和作用,讓患者根據繪制的視頻或文檔展開相應的訓練:首先保持舒適姿態躺在床上,將手臂自然放在身體兩側,閉上雙眼,根據視頻中的指導自前臂、面部、頸部等肌肉群開展放松練習。需指導患者先保持各個肌肉群緊張10 s,然后再進行放松,兩肌肉群間的練習間隔應相隔5 s。通過訓練機體肌肉群的松弛程度,來調控身心活動,改善身心不適和緊張情緒。④音樂療法和意向訓練:1次/d,10 min/次。患者可采用平時自己喜歡的音樂,選擇舒適的姿勢躺在床上,保持室內空間光線柔和,室內環境干凈寧靜,保持音量適度,以60 dB為宜,通過視頻為引導,自行展開意向訓練,想象自己身處于陽光明媚的海灘或春風習習的大草原等,充分感受寧靜、舒適和愉快的感情。患者通過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來調控神經系統,喚醒舒適感覺,以此改善患者行為和情緒上的障礙。⑤遠程指導:出院1周后,推送監督信息,1次/周,每次上門隨訪的時候,都充分詢問患者的認知干預情況,并反復告知患者認知行為干預所發揮的作用,指導患者積極調控自我情緒,并隨時回答患者的疑問。監督患者堅持認知調控,養成正確的認知行為模式。
兩組患者均堅持3個月。
①漢密頓抑郁評分(HAMD評分,總分35分,分數越高越嚴重)、帕金森癥狀評分(UPDRS評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越嚴重)、非運動癥狀評分(NMSQurst評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越嚴重)。②氨基酸神經遞質(GLU)和抑制性的神經遞質(GABA)的血漿水平變化。研究對象于早上6:00~8:00空腹抽取靜脈血,應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系統測定血漿GLU和GABA的水平。③情緒狀態(BRMS躁狂評分,EPDS抑郁評分,ZUNG恐懼評分,分數越高越嚴重)。④認知功能(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試WCST、言語記憶測試HVLT-R、持續操作測試CPT,分值越高越好)。⑤并發癥[肢體抽動、心動過速、癲癇發作,并發癥發生率 =(肢體抽動+心動過速+癲閑發作)例數/總例數×100%]。⑥康復質量(采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評測患者的康復質量,具體項目包括睡眠質量、醫囑遵循、情緒穩定、健康管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康復質量越好)。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各項臨床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GLU和GAB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GLU和GABA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項情緒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各項情緒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治療后,觀察組的認知功能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治療后,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治療后,觀察組的各項康復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PD是神經內科頻發的神經系統重癥疾病之一,可通過腦部病變對患者的神經運動系統造成嚴重損傷,臨床表現為震顫、步態障礙和肌肉僵直等癥狀,好發于中老年群體。PD多因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引起的紋狀體多巴胺含量顯著減少所致,同時可導致患者產生抑郁癥狀,繼而加重運動障礙、睡眠障礙等癥狀,對患者生存質量和身心健康危害極大。隨著病情發展,可持續加重患者機體的各器官功能障礙,大大降低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和生存質量。因此圍繞PD患者的病理特征積極地展開治療干預,十分關鍵。
臨床治療PD多采用左旋多巴類藥物,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被臨床證明最有效和最根本的藥物之一,如普拉克索就是一種新型的高選擇性的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對神經元有著較強的可塑性,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癥狀和抑郁癥狀,抑制病情發展,提高生存質量。然而,長期服用該藥會導致患者出現依賴性,增加用藥劑量,同時引發晨僵、少動和異動癥等,因此,臨床多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用藥基礎上,加用了行為療法,取得了顯著效果:干預后,觀察組的各項臨床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各項情緒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認知功能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給予PD患者早期心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負性情緒狀態,減輕焦慮、抑郁程度,加強身心健康水平,本研究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行為療法,可有效提高抑郁患者的生活適應能力,促進其對外部環境的正確認知,鼓勵患者進行自我強化訓練和社交運動,可有效調節患者的負性情緒狀態,均衡大腦皮層興奮性。本研究患者在接受聯合療法后,其非運動癥狀、帕金森癥狀和抑郁癥狀顯著改善,由此可見本研究的確具有顯著效能,可改善臨床癥狀,提高預后轉歸水平。為證實本結果,本研究分別在治療前后篩查兩組患者的GLU和GABA水平發現,治療后,觀察組的GLU和GABA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在于GLU和GABA均屬于腦組織中的神經遞質,作用機制廣泛,前者屬于興奮性遞質,在大腦皮質神經元突觸體中維持腦電生理活動,而GABA是抑制遞質,可調節中樞系統。據報道,GLU和GABA還具備人體睡眠調控機制,當PD病情加重時,神經元受損加強,GLU和GABA的代謝也愈加紊亂,對睡眠質量影響越大。而在采取r-TMS治療后,GLU和GABA均得到顯著提高,由此可見該療法的確可以保護神經細胞,促進腦部循環,減輕PD引發的不適癥狀。同時,治療后,觀察組(2.00%)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各項康復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療法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對早發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開展普拉克索聯合行為療法,可改善非運動癥狀和帕金森癥狀,調控大腦因子水平,減少負性情緒發生,降低帕金森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康復質量,安全有效,值得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