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耀 張郁瀾▲ 余媛媛 徐婧婧 張志國 歐麗敏
1.福州市第七醫院家庭病床科,福建福州 350001;2.福州市第七醫院科教科,福建福州 350001;3.福州市第七醫院心電圖室,福建福州 350001
作為當前臨床工作中一類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多使用心電圖完成對該病的早期診斷。但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心律失常的起病較急且持續時間較短,普通心電圖檢查可能無法對其實現精準捕捉,尤其是對于一些非住院患者的突發心律失常而言,僅采用24 h 動態心電圖檢查只能夠記錄患者24 h 的心電圖變化,且存在信息滯后的問題,無法為臨床醫生提供患者的實時心電數據,容易導致疾病的漏診。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監測是一種新型的心電監護方式,以醫院內的家庭病床科與心電圖室作為依托,將其與院外養老院及居家老人之間建立起心電監護網絡,以此為患者的診斷以及隨訪管理提供全新的心電監護醫療模式,使得各類心律失常的診斷準確率更高。本研究就福州市第七醫院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監測儀與傳統24 h 動態心電圖在老年心律失常診斷中的應用展開探討,旨在獲得更好的心電監護結果。
回顧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福州市第七醫院的150 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不同的心電監測方法分為對照組、觀察A 組及觀察B 組,每組各50 例。對照組中,男26 例,女24 例;年齡60~81 歲,平均(68.29±1.20)歲;胸悶36 例,心悸15例,暈厥1 例,黑朦2 例。觀察A 組中,男25 例,女25 例;年齡60~93 歲,平均(68.51±1.13)歲;胸悶34例,心悸16 例,暈厥2 例。觀察B 組中,男28 例,女22例;年齡60~95 歲,平均(68.66±1.24)歲;胸悶36 例,心悸15例,暈厥1 例,黑朦1 例。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試驗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00509),參與者對之前治療及檢查結果均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具有30 d 內胸悶、心悸、暈厥或黑矇等癥狀及體征之一的患者;②患者精神狀態及認知功能正常;③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本試驗。排除標準:①不能實施完整監測者;②資料不全或丟失者;③對試驗用或對照用器械的任何組件有皮膚過敏史的患者。
對照組給予傳統24 h 動態心電圖進行心電監測,將電極片貼在患者胸前并固定,之后利用導線將電極片與小型心電圖記錄器(北京世紀今科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MIC-12H-3S)相互連接,以此實現24 h 動態監測。
觀察A 組及觀察B 組給予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監測產品[索思(蘇州)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TER010] 分別進行24、72 h 長程遠程實時心電監測,穿戴部位選擇左鎖骨下方及左腋前線處,通過傳感器內置記錄儀實現心電信號采集,通過傳感器、網關實現遠程實時監測;結束監測之后,將記錄儀通過數據線連接電腦回收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生成診斷報告。
比較三組患者的心律失常事件檢出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其中心律失常事件包含但不限定于房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頻發室性早搏、短陣室性心動過速、陣發性房顫、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等,常見不良反應包括紅斑、水腫及癢痛感等。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多組比較采用χ檢驗,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 方法校正,采用Bonferroni 方法校正時,以P<0.017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觀察A 組及觀察B 組的心律失常事件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對照組與觀察A 組的心律失常事件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B 組的心律失常事件檢出率分別高于對照組與觀察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67)(表1)。

表1 三組患者心律失常事件檢出率的比較[n(%)]
監測期間,三組患者的紅斑、水腫及癢痛感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三組患者監測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n(%)]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各類心血管事件的發病率不斷提升。心電圖作為早期監測各類心血管疾病的一種有效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診斷價值較高、對機體不會造成損傷等特點,已經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既往臨床工作中所使用的傳統24 h 動態心電圖在應用期間僅能夠對患者的心電信息連續監測24 h,且無法為臨床醫生提供實時的監護信息,導致了信息的獲取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其準確性也受到質疑。新型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監測儀是一種新型的無創動態心電監測設備,以醫院內的家庭病床科與心電圖室作為依托,將其與院外養老院及居家老人之間建立起心電監護網絡,由此為這些患者的診斷以及隨訪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醫療服務,轉變了既往臨床工作中所實施的門診隨訪工作方式,能夠更好地對患者的心電狀態進行實時監測,有利于各類不良心律失常事件的早期發現及診斷,可以進一步為臨床治療提供合理依據。
既往研究將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監測儀與傳統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進行平行對照試驗,選取室上性搏動、室性搏動陽性率為主要評價參數,選取總心搏數、平均心率、最小心率(含發生時間)、最大心率(含發生時間)、最大RR 間期(含發生時間)、室上性搏動次數、室性搏動次數等參數符合率為次要評價參數,實驗結果顯示,上述各項結果符合率達到96.97%以上,提示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監測儀的功能性與傳統Holter 基本無差異。在本研究中,福州市第七醫院就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監測儀與24 h 動態心電圖在老年心律失常診斷中的應用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對照組、觀察A 組及觀察B 組的心律失常事件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對照組與觀察A 組的心律失常事件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B 組的心律失常事件檢出率分別高于對照組與觀察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7),顯示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監測儀與24 h 動態心電圖相比具有更高的心律失常檢出優勢;且隨著心電監測時間的延長,診斷準確率也不斷提高,提示通過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監測儀72 h 能夠更好地實現心電實時監測功能,實現長程且遠距離的心電實時監測功能,及時為臨床醫生提供患者的心電信息,提高惡性心律失常等疾病檢出率,原因是部分心律失常的類型具有較長時間間隔發病的特點。在觀察不良反應時顯示,三組患者監測期間的紅斑、水腫及癢痛感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監測儀的應用并不會因診斷心律失常的準確率提高而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整體安全性較高。另外,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傳感器采用高分子柔性材料,佩戴舒適,傳感器專人專用,能夠避免交叉感染,更利于院感管控,醫護人員操作簡便,無需充電及消殺,更加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綜上所述,與傳統24 h 動態心電圖相比,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監測儀應用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可更好地檢出心律失常,且監測期間無明顯不良反應,操作安全性較高。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量,增加觀察指標,以此更好地對穿戴式長時程遠程心電監測儀的臨床應用優勢性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