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春 肖桂鳳
江西省上饒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西上饒 334000
無抽搐電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一種改良電痙攣手段,對躁郁癥、雙相障礙、自殺傾向嚴重等情緒病患均有卓越的治療效果,且無明顯不可逆轉的不良反應。其主要機制是先予患者麻醉與肌肉松弛劑,再進行短量的通電治療,刺激中樞神經形成新的平衡,以此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MECT 臨床效果顯著,但因為患者及其家屬對其治療的醫學認知欠缺,常懷有抵觸心理,不遵醫囑,致使疾病反復,更消磨對治療的信心和康復的意志力。為提高患者對服藥的自覺性與依從性,更好地融入社會,本研究將人文照護和微信小組的相結合對此類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旨在多方位為患者詳解MECT,完善后續追蹤服務,促進其恢復。
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上饒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98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9 例)和觀察組(49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28 例;年齡33~52歲,平均(41.26±4.65)歲;病程2~15年,平均(8.74±2.19)年。觀察組中,男23 例,女26 例;年齡32~53 歲,平均(42.93±4.24)歲;病程3~16年,平均(8.96±2.0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中精神分裂評定標準;②已連續住院2 個月及以上。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臟疾病或器質性病變;②病情尚未得到控制;③嚴重言語功能缺失。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NNYU-009)。
對照組實施人文照護,即在MECT(南京百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醒脈通Ⅳ型電痙攣治療儀)治療中依據手術程序,確保患者身體狀況和心理條件符合手術標準,予常規巡視,叮囑術前禁水禁食。術后行心電和血壓的風險監控。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人文照護與微信小組聯合護理,干預6 個月,具體如下。
①組建MECT 的專業護理分析小組:由精神科護士長擔任組長,MECT 主治醫生、麻醉師、護士各1名,病區護士3 名,共7 名成員各司其職:組長統籌小組人員的調度和護理的總規劃;主治醫生通過評估患者病情并予以對癥治療;麻醉師負責患者身體注射麻藥并監測后續生命體征;MECT 護士對患者進行MECT相關科普和基本情緒評估;病區護士負責督促患者執行醫囑,完善術前準備。
②針對術前準備:病區護士加強對病房的巡視,叮囑患者按需服藥(3 次/d)。由MECT 護士采取多元化訪視,以口頭交流、影音視頻、文字等多種渠道科普MECT 手術的基本內容,緩解患者對手術治療的緊張與抵觸。同時改良檢查單書寫方式,將傳統依賴文字描述改良為,以表格和勾選作為主體,包含患者身體檢查、心里評估、用藥成效等內容,避免延誤反饋進程,保證評估的實用快捷,方便主治醫生查閱,依據患者情緒障礙的嚴重程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制定合理的電流閾值與頻次,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
③術后微信小組后續追蹤的服務:建立觀察組49 例患者及家屬的微信交流群,由護士長每日分享MECT 術后、精神分裂癥患者如何正確融入社會、定期服藥的重要性等相關知識(1 次/d)。由MECT 護士分享MECT 術中相關的積極且真實案例,在線上積極解決患者疑難問題,線下定期且高頻次(2~3 次/月)地回訪患者,對患者認知能力做出科學的判斷,并反饋給主治醫生。病區護士延續對患者的服藥叮囑(3 次/d),并加入打卡制度。分析小組需協助患者家屬取得精神分裂癥公益組織的配合,舉辦線下精神分裂病癥知識小結比賽,以此增強患者溝通能力,盡早幫助患者盡早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1~2 次/3 個月)。
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比較干預6 個月前后患者的精神狀態,選擇BPRS 量表評分,評估項目包括幻覺感知、心境抑郁、罪惡觀念、裝相作態4 類,單個項目1~7 分,各級別標準為無癥狀、可疑、輕度、中度、偏重、重度、極重,依病情嚴重程度分數遞增,總分7~28 分。
服藥依從性:比較干預6 個月前后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根據患者服藥態度的良好、一般、差,分別對應服藥依從性好、一般、差。
風險發生情況:風險包括MECT 術中風險和術后并發癥,記錄兩組MECT 治療期間患者有無出現血壓增加、心臟停搏、氣道梗阻等不良反應,治療結束后有無嘔吐頭痛、肌肉痙攣、短期記憶下降等并發癥。

兩組干預前的BPRS 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幻覺感知、心境抑郁、罪惡觀念、裝相作態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各項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PRS 評分的比較(分,±s)
兩組干預前的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依從性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服藥依從性的比較[n(%)]
兩組患者的MECT 術中風險和術后并發癥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的風險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風險總發生率的比較[n(%)]
精神分裂癥患者對正常情緒的產生缺乏相應的處理能力,極易產生各類影響身心的負面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BPR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患者幻覺感知、心境抑郁、罪惡觀念、裝相作態項目評價分呈大幅度下降,提示觀察組的護理方式能更高效地調節患者的消極情緒。余小定等研究發現,優秀的人文護理能幫助患者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降低對手術和服藥的抵觸心理,減少MECT 的應激反應。配合護理小組的微信案例分享和線下社區活動開展,病友間能相互溝通,獲得人際關系上的支持鼓勵,能加強患者對自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患者自發地去控制情緒,減少負面情緒的滋生,緩解心理壓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觀察組的護理方式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養成自主服藥的意識。在院時醫護人員可采取監督管理的方式督促精神分裂癥患者定期定量服藥,在院外通過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兩方配合促進患者服藥自覺性的養成。陳華等認為微信小組的追蹤護理可以無視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切實及時地獲悉患者的疾病動態變化,讓護理人員做出最快地做出對應的醫療決策和科學指導,由此可以在各個時段影響患者對服藥的認知,強化患者的服藥自覺性,規律用藥,能有利于出院后改善生活質量,盡早地融入社會。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風險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觀察組的護理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排除治療過程中的不利因素。既往研究顯示,優質的護理可以減少術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本研究結果與其基本一致,初步推測是由于輕松的心態下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力更強、對治療配合度更高,提示臨床上可通過增進患者與家屬間的感情來促進身體機能的恢復。同時,通過兩種模式線上線下的聯合互補,在人文照護最大程度滿足患者當下需求的同時,讓微信小組追蹤后續的患者實況以及時解決續發的意外,就能滿足患者術前、術中、術后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全方位地服務患者,也增強患者對護理的信任度和親密感,謹遵醫囑、按需服藥,使患者的疾病發展趨勢符合醫學的科學預知,減少疾病復發。
綜上所述,人文照護與微信小組后續追蹤聯合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及家屬與醫護人員之間的相互配合,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精神癥狀。此外,該研究結果只適用于無潛在攻擊性、病情穩定、心態積極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且病例數較少,存在一定的偏倚,研究過程也過于依賴網絡環境的通暢,時刻在線、及時回復的要求對護理人員而言負擔過重,將在后續的相關研究中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