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期 徐紹忠 楊慧娟 鄭小松 謝慧穎 吳春華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影像科,江西南昌 330006
CT 是現代醫院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技術,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胸腹、骨與關節等部位疾病的檢查診斷中,特別是近些年來增強CT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圖像對比度分辨率及疾病診斷范圍,為臨床定位、定性診斷相關疾病及后續治療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但是,CT 增強掃描需要為患者注射碘造影劑,容易引發胃腸道反應,使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身體活動等不良反應,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掃描會使圖像出現呼吸運動及胃腸道蠕動偽影,嚴重時可導致影像無法診斷甚至檢查終止,而重新進行掃描不僅會使患者機體受到的輻射損傷增加,并且也會增加受檢者的腎臟對比劑負荷以及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因此,在進行CT 增強掃描前應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胃腸道反應的發生,促進CT 增強掃描檢查的順利開展?;诖?,本研究對穴位埋線應用于CT 增強掃描患者中的效果進行分析探討。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10月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200 例行CT 增強掃描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檢查前干預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100 例)與觀察組(100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0308)。觀察組中,男56 例,女44 例;年齡20~76 歲,平均(47.69±9.37)歲;疾病類型:胃腸疾病51 例,肝膽疾病29 例,腎臟疾病20 例。對照組中,男52 例,女48 例;年齡19~77 歲,平均(48.05±9.52)歲;疾病類型:胃腸疾病46 例,肝膽疾病32 例,腎臟疾病2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碘過敏試驗為陰性;②CT 增強掃描前無胃腸道功能障礙;③神志清楚,認知正常,可正常交流;④年齡>18 周歲;⑤進行全腹部CT 增強掃描。排除標準:①碘過敏者;②心、肝、腎等器官組織功能障礙者;③掃描前存在胃腸功能障礙者;④精神異常,無法配合檢查者;⑤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者。
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國通用公司生產的64 排螺旋CT(型號:Discovery HD750)進行增強掃描,掃描前均禁食4~6 h,且碘過敏試驗檢查結果為陰性。開始進行增強掃描時,首先根據患者體重等情況取60~90 ml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普羅胺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注意控制注射速率,3~5 ml/s,之后再以3 ml/s 的速度注射30 ml 生理鹽水。注射完成后以一定的延遲時間進行動脈期、靜脈期及實質期掃描。
對照組患者在CT 增強掃描前不進行任何特殊干預。觀察組患者在CT 增強掃描前30 min 采用穴位埋線進行干預:選取雙側內關穴、足三里穴,對需要埋穴的部位進行標記,取1 條長度為1.5 cm 的0 號羊腸線置入一次性32 號注射針針芯內,在注射針柄經一次性針灸針插入針孔,對以上穴位周圍皮膚消毒后,使用注射器對穴位直刺或斜刺,之后將羊腸線用針灸針推入相應穴位,完成后輕輕按壓穴位10~20 min,若穿刺點出血及時用消毒棉簽擦拭干凈,注意12 h 內不可使埋線區沾水,防止引發感染。
比較兩組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分級及CT 圖像質量。
①檢查后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分級情況以惡心、嘔吐作為判定指標,根據患者不良反應嚴重程度可劃分為以下4 個等級,0 級:未見惡心、嘔吐癥狀;1級:患者惡心癥狀較為輕微,未見嘔吐癥狀;2 級:中度惡心,且出現3~5 次嘔吐癥狀;3 級:中度惡心,且出現5 次以上嘔吐癥狀;4 級:重度惡心,且嘔吐癥狀難以有效控制。
②CT 圖像質量判定標準如下,優:圖像清晰可辨,被檢查部位組織結構顯示清晰,未見運動偽影;良:圖像可見少量運動偽影,但對臨床診斷無明顯影響,可以診斷;差:圖像可見嚴重運動偽影,甚至無法診斷,嚴重影響診斷。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分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分級情況的比較[n(%)]
采用雙盲法經兩位副主任醫師對兩組圖像質量進行主觀評價,結果顯示,觀察組CT 圖像質量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CT 圖像質量的比較[n(%)]
比較兩組各期相CT 圖像運動偽影情況后發現:觀察組各期CT 圖像均無運動偽影,而對照組2、3 級不良反應患者各期CT 圖像呈現不同程度運動偽影。胃腸道不良反應越嚴重,CT 圖像運動偽影出現的概率越高且越明顯(圖1)。

圖1 兩組動脈期、靜脈期腹部CT 典型圖像
CT 增強掃描技術在現代臨床疾病診斷、治療效果評價及患者預后評估等方面應用廣泛,但由于檢查過程中需要在短時間內為患者注射大量碘造影劑,因此容易引發明顯的毒副反應,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特異性反應。由于不同患者體質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對于碘造影劑部分患者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②物理-化學性反應。短時間內大量注射碘造影劑會導致胃腸道出現異常反應,引發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藥液黏稠度、藥物高滲性等因素也可能引發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另外,患者過度緊張、恐懼會使自主神經興奮性增加,也會使患者出現心率加快、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而惡心、嘔吐會對患者屏氣功能產生影響且加重胃腸道蠕動,進而產生呼吸運動及胃腸道蠕動偽影,輕則影響診斷,重則導致檢查失敗致使患者擇期重新檢查造成不必要的輻射及腎臟碘對比劑負荷,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有調查研究指出CT 增強檢查中最為常見的碘造影劑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皮疹、瘙癢、惡心、嘔吐等,且不良反應較為嚴重的患者其CT 圖像質量通常較差。在此情況下,如何對CT 增強掃描所引發的惡心、嘔吐進行有效預防,近些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研究。
在中醫理論中對于胃腸道反應并無明確描述,但與“嘔吐”“痞滿”等范疇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因此該病癥的發生可能與氣血失調、胃氣上逆有關,所以防治該病癥應遵循“疏經通絡、和胃理氣”等原則。穴位埋線是一種新型針灸技術,其基于中醫經絡理論,通過將羊腸線植入人體相應穴位,能夠發揮針刺、留針及組織療法等多重功效,同時通過刺激內關、足三里,使肢體或臟腑接收到前期強烈的刺激信號,可使臟腑陰陽偏亢減弱,而后期刺激減弱能夠使臟腑陰陽不足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從而發揮疏經通絡、理氣和血、調節臟腑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分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CT 圖像質量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CT 增強掃描前給予患者穴位埋線,能夠有效減輕其胃腸道不良反應,提高CT 圖像質量。分析原因主要是CT 增強掃描前給予患者穴位埋線能夠發揮以下四個方面的作用:①穴位埋線作為一種復合性療法,能夠產生多方位的刺激效應,從而使相應部位的脊髓后角接收到刺激信號,進而對該區域所支配的臟器組織進行干預調節,同時大腦皮層也可通過脊髓后角接收到部分刺激信號,使中樞系統干擾、抑制病理刺激傳入興奮的作用增強,并且還能夠對神經體液系統進行調節,從而影響相應臟器的功能狀態;②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羊腸線屬于異體蛋白,在人體相應穴位埋入該物質后能夠引起變態反應使其發生液化并轉化為多肽等物質,從而使糖類合成加快,增強機體免疫反應;③通過穴位埋線能夠對機體炎癥因子的釋放進行有效抑制,將細胞凋亡進程阻斷,從而使胃腸黏膜修復功能增強;④通過穴位埋線能夠使機體局部血液循環加快,促進炎癥吸收,有利于加快病灶部位血管再生,并使病灶區域血流量增加,從而使血管通透性得到有效改善,減少病灶區域炎癥因子的滲出。另外,穴位埋線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出針刺的優勢,并且還能夠有效規避針刺時間短、次數多等局限性,因此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穴位埋線作為一種新型技術將其應用于CT 增強掃描患者中能夠使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有效減輕,提升CT 圖像質量,有利于促進臨床診斷、治療的順利開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