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范心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北京 100048)
科技期刊是記載、傳播科學新知的載體,是促進科學技術交流、引領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全球化的持續推進,國際化成為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近10年來,針對優質稿件外流國外、國內科技期刊缺少國際話語權的現象,我國科技期刊在相關政策、出口渠道、傳播手段及期刊轉型上做了大量努力,不斷提升期刊質量和推進期刊國際化力度。
近10多年來,在緊緊抓住科技創新在世界科技領域首發權的背景下,在加強國際期刊“通用語言”交流的環境下,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其數量從建國初期的個位數到375種(截至2020年數據),僅2010—2020 年,新創辦英文科技期刊182種[1]。不僅如此,2014—2018年,“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的實施,使得一批優秀的英文期刊獲得資助,其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得到明顯提升[2]。2019年8月,中國科協等四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3],提出了中英文并舉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戰略目標。國家層面的重視、行政資源的注入以及辦刊人意識的覺醒,使得中國科技期刊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盡管進步明顯,但總體而言,中國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依然步履艱難,挑戰不少,尤其是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4]指出,中國科技期刊發展水平與中國日益增強的科技實力和影響力不符,相較于中國經濟的國際化地位,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差距越來越大。
在不斷加強和倡導“文化自信”和“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號召下,英文科技期刊創辦熱度持續攀升,但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整體提速較緩,我們需要“冷思考”。務實探索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路徑,有效提高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是需要我國科技期刊人乃至期刊的主管、主辦單位深入思考和踐行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廣義來講,科技期刊國際化的內涵是:科技期刊的學術層次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與在國際中位于較為前沿的科技期刊形成了有效的信息交流,并且在交流的過程中積極提高自身期刊質量,最終在國際上樹立自己的威信及聲譽[5]。
從具體的實施和路徑化的角度來講,學界對科技期刊國際化的理解不盡相同。歸納起來,基本有5種[6-10]:第一種強調學術期刊辦刊機制、辦刊模式的變革,認為期刊國際化具體是期刊自身在學術質量、學術規范、編輯流程、用稿機制上與國際標準對接,以及學術期刊在知識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上的國際化。第二種對期刊辦刊具體形式和論文水平等實質內涵做了明確界定,在編委、審稿、編輯標準、出版語言等方面需要國際化;且論文水平、稿源、發行市場、編輯出版效率、論文投稿等也需要國際化。第三種強調國際化與本土化的辯證統一,使中國的知識產品走向世界,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但也隱含了修改現行國際規則的可能;更強調科研論文研究對象的國際化和研究水準的國際領先。第四種重點強調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被本行業國際上最著名的專業數據庫收錄,是國際化的重要體現。第五種以《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申請DOAJ為例,指出應善用國際化思維和工具來推進我國科技期刊的全球開放獲取。
針對國際化途徑的不同實施方式,本文將科技期刊國際化內涵的基本要素及幾種主流觀點進行了梳理,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科技期刊國際化途徑的基本要素是:論文研究對象、管理方式、用稿機制、出版語言/語種、學術規范、編輯流程、編輯標準、編校與排版、編輯出版效率、審稿流程、編委構成、稿源/作者群、審稿人構成、編輯隊伍、傳播方式、傳播手段、發行市場、檢索系統和收錄數據庫等方面。實質內涵是提高學術質量和論文水平,具體可從國際論文篇數、國際引文頻次等方面進行評價。
表1 科技期刊國際化內涵的幾種觀點
從表1可以看出,觀點一和觀點二的期刊國際化包含了形式國際化和內容國際化。把這個形式和內容國際化分解起來,就包括地方國際化,如作者國際化、編委國際化、審稿專家國際化、語種國際化、編排國際化、出版發行國際化,甚至包含研究對象也國際化。
關于國際化實施的具體途徑,本文認為,中國期刊國際化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術交流、提升學術話語權,但應該研究中國問題,立足中國國情和自主創新,而不是一味盲目照搬國外期刊辦刊模式和內容。
科技期刊國際化內涵眾說紛紜,到底什么是科技期刊的國際化?在科技期刊國際化問題上,最主要是把握辦科技期刊的意義何在,科技期刊國際化的目的又是什么?要回答這些問題,應該基于中國國情和自主進行展示思考和探索。
首先,我們辦科技期刊的目的是什么?期刊國際化是根據國家改革開放提出來的,是改革開放在科技期刊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反映。建設科技強國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洋為中用”,更需要自主創新。辦期刊講國際化,一定要掌握一條,辦刊目標是促進學科發展、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
其次,我們辦科技期刊的核心價值是什么?筆者認為辦好科技期刊,既是為學科建設、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同時也是為培養人才服務。目前,我國科技期刊在“為國家人才戰略,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服務”等方面,還做得不夠。很多學者都是伴隨期刊發展而成長起來的,對于期刊自身“嫁衣”的作用而言,好多學生在沒有掌握寫作技巧的情況下,期刊編輯部會通過評審專家團隊,給作者提意見和建議,對文章進行雕琢和修剪,把文章的閃光點展現出來,這也是一種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從某種意義上講,科技期刊是為學科建設服務、為科技發展服務、為培養人才服務,這是我們中國國情下的科技期刊的核心價值。在這個核心價值的基礎上,需要把國際化推進到什么程度,如何國際化?我認為只要不離開這個核心價值,什么樣的具體形式都是可以的。
再次,作為科研成果來說,自然科學和技術是沒有國界的,國際數據庫收錄也是不分國界的。但對于不同國家,其發展歷史階段不一樣,遇到的工程問題不一樣,解決的方式和途徑也會不一樣。在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過程中,不能以國外的“欣賞水平”為衡量標準,以EI和SCI等數據庫的標準來評價中國科技期刊,過度重視數據庫收錄,容易舍本逐末。換言之,不是所有的中國科技期刊都應追求國際化,我認為一些服務本國產業發展的科技期刊就不需要把重點放在國際化上。對于國際數據庫收錄,我國科技期刊應該采取不拒絕,但也不盲從的態度,先扎扎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圍繞自己核心價值和自主創新,把期刊辦好。
在辦刊國際化的具體措施方面,英文期刊多采用“借船出海”的方式,與國際學術出版集團合作,取得不錯的成效,但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期刊在國際范圍的自主發展;中文期刊則受限于語言,較難借助高水平出版平臺提升國際顯示度,為提高期刊國際影響力,中文刊往往采取以下措施:向海內外知名專家組約高水平稿件、編輯出版流程盡力與國際接軌、增加論文英文元素、規范和豐富英文摘要內容、進入國際重要檢索系統等,但總體而言,科技界和管理部門對中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化發展關注不夠,而個刊人力資源有限、經驗不足,期刊國際化的實現阻礙較多。在此,筆者嘗試給出若干建議。
(1)提升期刊內容質量,優化出版流程。推進期刊國際化發展,首先是辦刊人的出版理念要與時俱進。內容質量是期刊的立身之本,辦刊人應瞄準科技前沿主動出擊,多參加(或聯合學術機構共同組織)國際會議,加強高質量文章組稿約稿,加強期刊宣介,從而提升期刊質量水平和學術影響力。還應加強編輯出版流程管控,提高前沿成果發布的時效性,在生產過程上對標國際期刊,借助優質有效平臺和工具拓展傳播渠道。
(2)構建良好的學術期刊生態。當下,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發展獲得高度重視,而中文科技期刊相對受關注不足。科研管理部門和出版管理部門應在構建學術評價體系時考慮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同質等效使用,支持中文期刊以雙語出版/雙語網站、英文長摘要等形式提高國際顯示度,幫助編輯部打造國際化、復合型辦刊人才隊伍,分層次、分主題開展期刊國際化發展研討交流,從而推進中文科技期刊國際化進程。
(3)建設自主的國際化出版平臺。“借船出海”的發展模式有利有弊,但我國應建設自主的國際化出版平臺,實現國際化數字生產、運營、傳播功能,構建面向國際的全流程線上知識服務平臺,為中國科技期刊打造優質平臺。
(4)依托全國學會或出版集團打造高品質期刊集群。具備條件的全國學會或出版集團可以通過整合期刊資源,以學科為紐帶打造高品質高影響力刊群,并將期刊工作與學會工作深度融合,從而提升本學科學術話語權,實現學會和期刊工作的共建共贏。
對于期刊國際化,科技期刊辦刊的歷史背景和體制環境各不相同,各個學科的發展水平和性質不同,因此其國際化程度、國際化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中國科技期刊在文化自信的建立、出版理念、生產流程、載體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如何提升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顯示度和影響力,構建更加自主、更加開放、更多合作的學術交流大環境,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