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雪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作為一種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訓練組合方式,表演性訓練組合能夠彰顯中國民間舞的風格,有著一定的舞臺藝術特點,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接受表演性組合訓練時應該充分分析和研究舞蹈的內涵,思考通過民族風格表現相應民間舞蹈內涵的方法。
在開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實際教學活動時,最先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概念就是“風格”。風格指的就是不同歷史時期、民族或者派別的文藝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和藝術主張。絕大多數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都體現了其自身特定的“風格”,這也表明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中,“風格”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風土人情、歷史以及地理和氣候環境不同,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具有千差萬別的風格。中國部分學者認為,“風格”是使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主要原因。作為一種民族性的傳統藝術,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具有以下兩方面特點:延續性;由民眾創作。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并非通過語言或者文字實現延續,而是通過舞蹈動作和表現實現延續,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由民眾自主延續下來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不僅具備民族性特性,同時也具備地方性特性,一方面,其是特定時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產物,另一方面,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其自身也在改變。
基于協同論從無序走向有序的內在機制,耦合協調發展成為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綜合承載力與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系統動力。由于北京、天津、河北8個城市之間土地綜合承載力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本文在測算耦合協調程度時,將京津冀城市群分別進行考察。根據構建的耦合協調評價模型來測算北京、天津、河北土地綜合承載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發展度。
綜上所述,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在每一個訓練環節都要對風格問題予以高度關注。無論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組織,還是舞蹈教材,都應該根據訓練組合的方式展開和編撰。訓練組合是通過藝術性和科學性的構思,并且在音樂背景下,以一定數量的肢體動作組合起來的表演。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過程中,首先展開的訓練是單一動作組合,訓練的內容是基本的動作元素和動律,當學生能夠掌握基本動作和動律之后,教師就可以在訓練組合中加入風格性訓練的內容,使其掌握復雜的動作和技巧,并且學會使用部分舞蹈道具。這種綜合性訓練組合,能夠讓課堂教學接近舞臺表演,能夠提升學生舞臺表演的水平,從而為實際演出奠定基礎。
(一)風格性濃郁的民族民間技巧訓練。這種訓練是指熱情歡樂和情感豐沛的民族民間舞蹈組合訓練。中國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民間舞蹈中都出現了翻身和旋轉等動作,而在訓練組合中,這些動作的意義在于激起觀看者的情緒,除此之外,也表明了少數民族舞蹈同樣要求舞者必須掌握基本的舞蹈技巧。
為了控制集成學習模型復雜度,一般采用對分類決策樹的屬性進行篩選的方法,對不重要、不相關的分支進行裁剪。
微信的商業價值不言而喻。以“江小白”為人物原型的微信表情包被多次下載轉發,其研發的“小白快跑”,“小白2048”,“搖骰子”,“真心話大冒險”等微信小游戲,借助時下最火的小游戲,融入江小白的元素,打造江小白專屬,使酒前飯后人們的娛樂活動都深深打上江小白的烙印,拉近了與潛在消費者的距離,實現了良性互動。
一是建立黨員干部結對聯系群眾機制。實現黨員一對一直接聯系群眾全覆蓋,通過黨組織共建、部門與教研室、班級共建、黨員與教師、學生結對黨員幫扶困難師生等形式,建立起黨員干部與結對群眾之間的穩定聯系,有效暢通和拓寬民情民意溝通反映渠道,有效提升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表演性訓練組合中,有四種能夠體現其代表性風格的專項訓練內容。
(一)表演性訓練組合通過具有民族風格的表演,能夠彰顯相應民族的舞蹈風格。院校在展開民族民間舞的課堂教學時,將舞蹈的基本功、民族舞動風格和劇目表演的訓練視作教學的核心內容。由此可見,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風格性訓練組合和表演性訓練組合并非彼此隔絕的教學內容,兩者與其他教學內容有著很大的聯系,同時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地域性鮮明的民族民間道具訓練。作為特定少數民族的文化象征,利用一定道具的風格性舞蹈反映了相應少數民族人民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這種道具舞蹈反映了特定少數民族的獨特性和文化意涵。有些少數民族的民間舞蹈和政治或者歷史有關,比如朝鮮族的刀舞就受到了朝鮮歷史的影響,而有些少數民族的民間舞蹈則反映了獨特的生活習俗和待客之道,比如蒙古族的筷子舞就反映了馬背民族熱情好客的特點。
(三)動作色彩化處理的民族民間音樂訓練。這種訓練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各類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節奏類型。為了更好地體現出中國少數民族的民間舞蹈風格,學生要掌握不同少數民族的音樂特點和樂器音色。有些少數民族的民間舞蹈會表現出雅致和婉約的氣質,這是受舞蹈中使用樂器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少數民族的民間舞蹈時,要了解民族樂器,唯有如此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相應民間舞蹈的含義。
(一)深挖單一組合的基本動律和動作元素
分布在第Ⅲ含礦帶以南250~350m,西部分布于卓山礦區,東部分布于北辛莊南礦區,在石城崮北坡以東被覆蓋,斷續長10.0km。呈陡傾斜的單斜礦層,其走向與第Ⅰ,Ⅱ含礦帶相同,為近EW,傾向S,傾角60°~70°。該礦帶絕大部分地段,賦存數層鐵礦。礦體一般厚5~20m,最厚達65.55m(其中含1~6層鐵礦體,厚3.55~16.30m)。
在現階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中,針對特定風格的動作元素與動律,往往采用單一組合訓練的教學方法。有些高等院校通過組合編排的模式將教學訓練組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單一類;2.復合類;3.綜合類;4.競技類。有些高等院校則將組合訓練分為不同的單元:1.基礎訓練;2.風格訓練;3.綜合表演性訓練。從不同的分類方式可以看出,這些高等院校都將單一動作訓練和基礎訓練視作舞蹈教學的首要任務。對于舞蹈教學來說,應該對局部的動作元素與動律展開進一步探究,從而為學生學習風格性訓練組合和表演性訓練組合提供有力的保障。
目前,部分高等院校采用的教材要求學生在舞蹈課堂上訓練局部身體動作時要重視對單一動作組合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學習應重點訓練動作元素與動律。而這種教學模式和訓練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在以心智活動水平評估學生的領悟能力的同時,還應該要求學生充分了解舞蹈的動律和風格元素,這是由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本質規律決定的。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少數民族舞蹈風格的含義。其具體含義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產生和發展是建立在民俗傳統之上的,同時反映了民族文化;2.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起到了發展學生綜合智力的作用,能夠提高學生的舞蹈基本功底;3.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由舞蹈風格元素展開,然后將舞蹈動作分解、組合,向學生展示其文化發展軌跡和發展方向,從而體現出民族舞蹈的文化規律。
(三)作為一種高級小品,表演性訓練組合有著舞臺藝術的特性,其風格演繹是學生能夠從舞蹈訓練過渡到舞臺表演的基礎。在經過表演性組合的訓練之后,學生也能夠掌握從課堂表演過渡到舞臺表演所需要的理論知識,通過學習新知識和各項技藝,提高自身的綜合表演水平。
(二)“基礎性組合—風格性組合—表演性組合”循序漸進式發展
(二)表演性訓練組合的風格演繹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表演能力。從基礎肢體動作訓練到風格組合訓練,再到綜合性表演組合的訓練,讓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組織表現出由淺入深的特點。在表演性訓練組合中運用動作技巧、體現風格意涵和使用舞蹈道具,使學生能夠理解民族風格,同時通過情感洋溢、服裝搭配和空間調度,能夠拉近訓練組合和真實舞臺表演的距離。全面和集中的表演性組合訓練,能夠為學生的實際劇目表演提供有效的保障。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出于實際需求而形成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訓練組合。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無論是教材的設計,還是教學的內容,都需要依靠教學組合,同時教學組合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學的成效。由此可見,學生是否能夠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演繹,直接取決于教學組合的訓練效果。比如,中央民族大學采用的是“單元式”的訓練組合,教學的組織模式是一個學期學習特定的少數民族舞蹈。而教學組合進一步分為不同層級的組合類型,從而使特定少數民族的動作、風格和習俗引入教學內容之中,通過特定的動作和動律實現基礎性訓練組合的教學。而風格性訓練組合則是將地區特點和風格要素組織起來,表演性訓練組合則是結合技術性和風格性,將具有技術技藝和表演性的舞蹈組織起來。此類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少數民族的風格元素與動律。
(三)把握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不同風格屬性的傳統文化根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少數民族的傳統和習俗不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也表現出了不同的風格特點。而少數民族的傳統和習俗來源于各自的社會生產、日常生活等各個層面。同時,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也使得中國的少數民族舞蹈的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少數民族舞蹈的情感表達和審美趣味則取決于文化和風土人情。少數民族舞蹈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學生必須對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習俗有所了解,同時全面研究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產方式以及情感生活,才能更好地區分中國不同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和風格。只有理解不同少數民族的特點,才能更加全面地表現和演繹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精髓。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舞蹈的技術技藝和具有特色的風格作為教學和訓練組合的內容,同時還應該對學生進行民族舞蹈的文化教育,如此才能實現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目標,并且為傳播民族文化和精神提供有力的保障。
為了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表現出少數民族的舞蹈風格,各大高等院校應該改變目前固化的口頭教學模式,將不同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和自然環境生動地展示給學生。為了充分利用民族的文化資源,高校還應該將舞蹈教學帶入自然環境中,讓學生體會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同時,高等院校還應該通過邀請民族舞蹈藝術家的方法,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民族舞蹈中的情感表達。目前,各大高等院校開始逐漸轉變教學的方向,教學內容逐漸側重于本土民族舞蹈,利用本地區的舞蹈文化資源,實現舞蹈教學的目標。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推動本地區舞蹈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夠促進民族舞蹈文化資源的利用和延續。除此之外,這種教學模式還能夠讓理論與實踐融合,從而實現促進本地區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的目的。對于舞蹈教師而言,可以走進自然,通過實地觀察和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收集、歸納和利用民族舞蹈的文化資源展開教學活動。高等院校如果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則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感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動作和風格。
初中學生學習有效,就是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體現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教學要講求效率,教學方法要講求效果。面對課堂,教師要盡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分鐘都體現出價值。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內容和訓練組合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教學目標是訓練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人員,使其能夠滿足民族舞蹈表演的標準。通過民族舞蹈教學,應該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不同少數民族和地區的民間舞蹈。對于舞蹈教師而言,則應該進一步細化目前的教學內容,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教學視作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