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棠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知識淵博。而其文化主要內容通常是以詩歌、文言文、小說等文學體裁形式記錄在語文教材中。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單獨只注重對文言文等相關體裁的閱讀理解,更應該回歸到該文言文誕生的歷史淵源、了解主人公的經歷、表達的情緒以及結合自身收獲的啟示。此外,更為重要的是閱讀多種文學體裁形式的課文內容結合真實發生的歷史過程形成學生個體獨特的歷史文化知識。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民族、國家的起源與演化,還能通過歷史的發展規律預測國家未來的發展。文章立足于中學語文教學角度,分析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現狀,提出中學語文教學有效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希望對從事語文教學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十九大人民代表大會中發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學階段的學生經過小學基礎語文學習之后,已經具備基礎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因此,中學語文教學需要通過不斷閱讀、積累語文資料,培養學生聯合各種素材進行獨立、深度思考的能力。為實現語文教育的真正目標,僅依靠語文教材中相關資料明顯是捉襟見肘。需要挖掘課文中的深層含義,幫助學生回歸主人公的真實處境,結合真實歷史知識研究主人公的理想抱負,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知識。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中國領土創造的具有極其鮮明特色、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資料、豐富多彩的文化、各種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展。簡而言之,它是不同文化形式所表達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和精神的總稱。更為重要的是,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和中國歷史密切相關,能直接反映中華文明的演進與融合。了解中華傳統文化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中國歷史,從文字、語言、民族的誕生、民族的演化、國家的誕生、國家的演化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歷史。在豐富自己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夠深入思考歷史的發展規律以及發現我思故我在的魅力。
中華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知識內容以及精神品質,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現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思想。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中學生在學習中學語文的同時能夠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民族精神并傳承發揚民族精神。中華傳統文化還包括不畏艱難、樂于助人等多種思想品質,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語文教學內容之中,則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還能夠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實現自身的價值。可以說,將傳統文化教育有效融入中學語文教學中,既能夠提升中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夠促進中學生的長遠發展。
語文教學中滲入傳統文化實現學生的自我提升,主要是通過學生將自己和主人公的精神品質、理想抱負進行比較實現自我監督以及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修養。
中學語文課程主要分為古詩詞、文言文、現代詩歌、近現代說明文、近現代小說等。閱讀古詩詞不僅僅是把自己帶入詩人的處境當中,理解詩人為何作詩以及想要通過詩詞表達的情緒,還需要聯合歷史回歸詩人的真實處境。例如閱讀屈詞時,不僅要將其愛國情懷與端午節起源掛鉤,還需要通過深入閱讀了解屈原在作詞時的真實處境,進而理解其真正想表達之意,也從側面了解了歷史的發展情況。通過融入傳統文化可以間接聯合其他學科豐富語文課堂知識,并通過深入思考同自身的行為進行對比監督自己實現自我提升。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中學生了解了中華文明的演化起源以及中華傳統文化之后,可以實現自我監督,同自身進行比較實現自我提升,并幫助自己進步。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屹立于世界,則國屹立于世界。當少年融入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堂收獲更多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不斷實現自我進步,自我提升,促進社會不斷進步的同時,國家、民族也會逐漸進步。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傳統文化教育滲入語文教學中,不僅能夠吸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與關注,激活課堂,為課堂教學帶來活力,還能通過了解更多學科知識更為全面地幫助學生進步,并提升學生學科知識緊密聯系、互不獨立的學習能力以及自我深度思考的能力。
語文教學中包含大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但是在應試教育之下,為了適應考試需要,教育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這部分內容進行弱化。隨著新課標的改革,語文教學在注重學生基本能力培養的同時逐漸滲透傳統文化以培養學生的文化、道德素養,但教師迫于各種壓力,導致語文課堂更注重教學技巧、教學重點、答題技巧,學生迫于中考、高考的壓力也不敢在課堂中多花時間研究課文中擴展的傳統文化知識以及課文延伸的其他深層含義。因此中學語文教學中滲入傳統文化教育產生了諸多問題。
(5)檢測噪聲。啟動無軌膠輪車并檢測背景噪聲并做下記錄(控制在低于被檢測車輛噪聲的10 db(A)以上)。之后使膠輪車在額載情況下以額定速度行駛,利用聲級計測試駕駛人員耳部位置噪聲,三次測試完畢之后記錄結果,求取平均數。之后進行下一個測試,將膠輪車停發在測試點40 m處,鳴笛或者鳴警鈴3次,用聲級計測試3次,最后求得平均值并記錄。
中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學生是這一過程中的兩個重要角色。但老師和學生都迫于各種壓力對課文中出現的傳統文化知識不夠重視。筆者調查發現,超過60%的中學語文教師在教授涉及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課文時只是淺顯地介紹涉及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更深層次的意義老師則當作課后隨機作業讓學生去完成。學生也因此不夠重視去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層含義。老師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引導者,他們不夠重視中華傳統文化,致使學生放棄研究與學科考試內容不沾邊的課后作業,直接導致中華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被忽視。
缺乏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意識,學生只記得傳統文化中傳統節日的日期、習俗。筆者調查發現:中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最為關注的是可否因此放假休息。而對該節日所涉及的歷史淵源以及節日意義都了解甚微。
中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講授,更需要考察語文教師的講課技巧、講課內容。因為傳統文化往往涉及歷史、經濟、政治、軍事、地理知識,需要語文教學工作者廣泛涉獵聯合多學科知識進行講授。鑒于此,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講授因缺乏開設專門的課程、高質量的講授老師和有效的授課方式,導致中學生缺乏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
1. 教師不斷創新
語文老師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知識傳授者、引導者、參與者、激勵者,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學科知識,同時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完成教師頭腦創新。此外,教師的創新還包括自身品質方面,語文教學通過不斷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最終都希望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在實現知識傳播、講授的基礎上,還需要引導學生如何做人。語文教師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格品質,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還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品質。語文教材中的文人俠客通常充滿正義色彩,具有較高的精神品質。精神品質、思想可以通過不斷的閱讀實現不斷的更新、進步。
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意義在于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循序漸進地改變中學生對傳統文化存在的固有認知。因在中學語文課堂中,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主要是通過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等各種文化資料得以體現,具體包括《詩經》《資治通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周易》《尚書》《禮記》《春秋》、宋詞、唐詩、元曲、古代小說及近現代小說等。如果在語文課堂中僅僅只是通過文字理解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資料的深入解讀,中學語文課堂會因此枯燥無味,學生會因此喪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以及深入領會的興趣,甚至因此喪失對語文課堂的興趣與熱愛。因此,在語文課堂中進行相關傳統文化資料的解釋時,可以結合校園、班級、地域情況,通過互聯網資料、教學用具豐富課堂內容,開展多元化課堂,幫助中學生提升對中華傳統文化了解的興趣與熱愛。例如在文字閱讀的基礎上,通過視頻或音頻內容豐富《三國演義》《紅樓夢》中的情節,幫助學生再現小說中各角色的人物形象、生動表情以及內心活動。讓小說中的主人公以及個人角色在學生的心里“活動”起來,這有利于幫助學生在文字閱讀的基礎上再度想象主人公以及各角色,提升學生的人物想象能力,發揮學生的創新性。同時可以推薦學生線下看相關電影,例如改編自著名中華文化傳統資料《北冥有魚》的動漫電影《大魚海棠》,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授課,引導學生一起進入《北冥有魚》中的文字理解、情景想象,在講授《大魚海棠》的背景來源的基礎上,結合線下看電影《大魚海棠》,重現中華傳統文化中出現的各種神話傳說、人物的精神品質、內心活動甚至民間建筑風格。通過課堂的語文教學結合線下合理的互聯網資料使用,側面幫助學生廣泛涉獵各學科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
3. 情景交融展現文化魅力
在教師不斷創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以及開展多元語文課堂的基礎上,更為需要的是學生能夠通過語文課堂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度含義,并能夠發現中華傳統文化存在的文化魅力。鼓勵學生將中華傳統文化應用于自身,同自身的行為進行比較,幫助自己實現自我提升。為實現此目標,在語文課堂中可以采用情景交融式的課堂教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語文教材中出現的有關中華傳統文化資料,進行生動的人物表演或者組織班級學生參與表演活動。例如在學習《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時,可以配合秦滅六國的表演幫助學生深度體會傳統文化中總結的歷史含義、歷史規律,并通過此種方式和歷史人物形象進行深度的歷史對話和交流。幫助學生回歸歷史真實情景,領會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豐富自己的歷史文化知識,深度體會中華傳統文化展現的文化魅力。
4. 課后深化中華傳統文化記憶
包括語文學科在內的各學科的課堂效果都存在共性,即學生通過正式的課堂講授留下的課堂記憶僅存在課堂結束后的40分鐘左右。因此,為了深化學生的課堂中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記憶,可以結合課后的實踐活動實現此目標。課后實踐活動的組織需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班級人數、學生的能力水平的評估狀況開展形式各異的實踐活動,具體包括下棋、辯論賽、討論會以及其他傳統節日相關的主題活動。值得注意的是,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例如棋藝對弈比賽的實踐活動,學生在進行對弈前可以了解下棋的歷史來源,下棋的注意事項。豐富自己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道德文化素養,增強自己的意志力以及幫助學生預測分析棋局,間接培養學生的預測分析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幫助其課下放松的文化知識環境,在放松緊張的學習壓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各學科知識的聯系程度以及豐富各學科的基礎知識。
增設語文閱讀課堂,是發揮高效語文課堂教育影響的重要基礎。在普通教學模式下,教學課堂中極度缺乏師生合作,課堂效果在于老師進行聲情并茂的授課和強行灌輸知識。調查發現,在缺乏課堂預習、課前準備的條件下,學生通過正式課堂學到的知識是一片空白,不能留下相關知識的課堂回憶。對比在課前預習的學生課后課堂效果發現,存在課前準備的學生接納正式課堂的學科知識能力大幅提高。分析發現,通過課前準備幫助學生梳理正式課堂的相關框架,學生在正式課堂中直接將知識進行分類,羅列進整理的框架中,因此,學習效率大幅提高。通過增設閱讀課堂,不僅能幫助學生逐漸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閱讀將知識進行分類整理于大腦中。大腦的知識不再混亂,在需要時,可以通過有聯系的多學科知識。此外,通過增設閱讀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掌握更多相關傳統文化知識,并通過整理知識聯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等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語文教師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引導者,在學生寫出不同語言、發表不同見解、產生不同思想的時候不能一味地反駁學生,需要利用包容開放的思想去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正如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種美,就不存在美;如果只有一種思想,思想其實不復存在。語文教學中對待同一問題也不能急于要求學生只能從同一角度去思考問題,學生可以從很多角度進行思考。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構語文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利用多角度思考建構多重知識,包括多元學科知識、多元文化知識。但在這期間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避免學生因為沒有被及時糾正誤入歧途。
課堂教學中能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真實資料,并帶領學生回歸真實歷史處境,但不能幫助學生建構并深化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及意義,需要通過教學課堂與相關實踐進行結合。例如選擇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節日——春節。可以通過開展春節相關的節日活動,幫助學生深化傳統文化的知識、意義以及春節的來源、春節的歷史淵源。諸如此類,通過實踐結合深化傳統教育的意義。
語文新課標的改革體制下,誕生出語文課堂的新目標。即幫助中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并與學生自身結合,促進學生進步與自我提升。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更為注重學生積累素材形成自身文化內容,更為注重提升學生理解、積累傳統文化并運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上述分析,將傳統文化教育有效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之中,有助于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及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此外,結合相關傳統文化的課外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放松壓力的同時提升自己的道德文化修養。并且進一步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教育影響,能夠正面促進學生的學科發展以及為未來發展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