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若曦 圖 新疆木壘李天仁 執宙 周寧0209 方忠誠 捕光捉影 遠山Limingde sokolkz84 旅行探路俠

左頁是天山下的丘陵草甸和氈房。右頁是木壘獨特的物種長眉駝,它們是天生的美人,又大又圓的眼睛有三重長睫毛,比普通駱駝多了一層。
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是古絲綢之路北道上一個古老的邊境小城,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轄區的最東部,北邊與蒙古國接壤。木壘被天山北麓擁在懷中,東、南、北三面環山,除了山地,其余部分為丘陵、戈壁和沙漠,形成了高低起伏,層次豐富的獨特地貌。盡管木壘屬于溫帶亞干旱氣候地區,但境內流經6條山溪性河流,還有無數泉水從靠近山區的地方涌出——這些水,讓這片土地成為戈壁中的奇跡之地。
木壘偏一隅而秀天下。它是旱地糧倉,有著悠久燦爛的千年歷史文化。從塞族人的遺跡,到唐朝將軍的傳說,再到無數西出陽關的過客,木壘的崎嶇讓他們難過“咬牙溝”,但木壘的“救命泉”卻續上了太多落魄的魂。木壘,是大自然留下謎題的地方,這里有獨一無二的胡楊林,有頻繁的隕石掉落,還有被譽為“地球第一響”的大型鳴沙山。
56歲的林則徐來過木壘。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則徐被清廷革職發配新疆伊犁,過六盤山、烏鞘嶺,穿河西走廊,出嘉峪關,路過哈密時折向北,沿天山西行經過木壘。
時值十月,倘若在中原,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而林則徐過木壘大石頭鄉一帶時,卻遇到了大雪阻路。戴罪發配之人,自然不得耽誤行程,他不得不撥馬蹣跚而行,冒雪經過木壘縣城外一條狹長的山道。不知他當時是否清楚,這條28公里的山道,名為“咬牙溝”。這是在木壘縣縱橫的山區中,自然形成的一條地理長廊,北側是荒山禿嶺,南側是灌木叢生,溝內亂石遍地。路經此地的行人要擔心狼群伏擊,土匪搶劫,還要擔心遇風卷雪,沙暴塵的極端天氣——為此,往往咬著牙艱難前行,故而得名“咬牙溝”。海邊長大的福建人林則徐,在漫天大雪中到達咬牙溝,望著溝溝壑壑卻無一條可行之路,不由悲吟成詩:
沙礫當途太不平,勞薪頑鐵日交爭。
車箱顛似箕中粟,愁聽隆隆亂石聲。
所幸,林則徐帶著他的悲吟順利通過,離開木壘,向伊犁而去。咬牙溝的困境卻依然如故。一直到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木壘人陳義不忍旁觀行人迷路,在咬牙溝入口處立了一塊白石,上刻“南道大路,北道岔路不可行走”,算是在咬牙溝里立了一個救命的路標。如今,經過咬牙溝早已不如往日艱難,而作為歷史的見證,石頭路標被珍藏到木壘博物館。
咬牙溝給木壘帶來了“處處險峻”的名聲,但木壘依舊是一處天選之地。因為除了戈壁,這里還有沃土。木壘南倚天山,天山下來的雪水常年浸潤這片土地,就算雪水殆盡,充沛的地下水從無數個泉眼冒出來:金泉、三碗泉、月亮泉、救命泉……作家劉予兒曾這樣描述木壘的泉:有一些年里,泉水油汪汪的,像森林的眼,從深山里淌到山口處,再從丘陵一直淌到戈壁邊上。它們的清涼一直伸進夜晚,伸進地下最深處。

因為有水,所以生機盎然,木壘的平頂山村,被譽為“旱地糧倉”。站在木壘縣城向南眺望,可見一處高高的臺地,如同巨大的觀禮臺鑲嵌在群山間,人們稱這臺地為平頂山??脊诺膶<覍懙溃鹤怨乓詠恚巾斏角鹆甑貛Ь褪菛|天山不可多得的優質草原。
平頂山一帶,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土壤肥沃,即使在大旱之年,溝溝坎坎里也能涌出泉水澆灌農作物。如今,這里綿延起伏著“萬畝旱田”,東西長約4公里,南北長約6公里,面積約3萬多畝。大片麥田中點綴著豌豆、紫蘇、紅花……這些田地分布在丘陵的梁頂上、斜坡上、溝槽里,有高有低,層次分明,季節流轉,景致和色彩變化異常豐富。
每年7月仲夏是“萬畝旱田”最美的季節,登高遠眺,金黃的小麥,濃綠的白豌豆,紅色的紅豆草、紫色的紫蘇,左一撇綠、右一捺黃,與田埂旁不知名的野草野花一起,織出一塊巨大的哈薩克花氈。


左頁上圖是天山腳下的公路,從烏魯木齊出發,沿京新高速可通往木壘縣;下圖是原野間的鵝喉羚群。右頁,8月底的木壘縣英格堡鄉達坂溝村,麥收進入尾聲。

在木壘南面的群山中,除了旱田,還有許多寸草不生的山體,表面大多有坑狀,這就是隕石坑。據木壘縣相關部門統計,在木壘縣隕擊區域,隕擊洞和隕石坑數量不少于500個,深度不一。而且由于隕擊區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目前尚未統計的洞坑可能還有上千個。
有歷史記錄以來,在世界陸地范圍內,隕石撞擊地球表面的目擊事件平均每年發生4次。而據木壘當地初步野外現場勘查,以及大量目擊者的報告,木壘地區在1992年至2007年的15年間,發生過至少3次大規模隕擊事件。木壘隕擊區只有500平方公里大,隕擊率是全球平均隕擊率的六千倍!
在木壘縣城內,有一條和好街,街道的奇石集市有各色隕石交易。其中,含鐵的隕石最受歡迎,因為它的體積和重量,經常能賣出高價。頻繁的隕石交易還催生了一個冷門的行業“隕石掮客”。他們在木壘走街串巷,打聽并收購本地人手中的隕石,賣給世界各地的隕石愛好者。據說號稱中國“最美隕石”的阜康大隕石,就是通過這些隕石掮客,一分為三,一塊賣到美國,一塊賣給了亞利桑那州實驗室,一塊賣給了某好萊塢明星。還有一些小隕石碎片,在隕石掮客的炒作下,甚至能賣到300美元一克!

距離木壘縣城120公里處的將軍戈壁邊緣,有五座沙丘相連,從上至下滑行,隨著沙體的流動,整片沙丘會發出巨大轟鳴。木壘曾在這里舉辦過一次萬人滑沙活動,上海吉尼斯大世界當即測定,給予其“世界第一響,木壘鳴沙山”的贊譽。
鳴沙山,被木壘的哈薩克人稱為“阿依尕易庫木”,意為“呼喊的沙山”。組成山體的5座赭紅色沙丘,垂直高度可達80余米,蜿蜒10余公里,如同金龍蟄伏大漠,蔚為壯觀。其中最大的一座,垂直高度足有100米。
木壘鳴沙山發出的沙響,可達到88分貝,猶如飛機群掠過時雷鳴般的響聲。當風呼嘯而過,或是多人結伴從頂峰下滑,流沙涌動如潮水順勢而下。那時高時低,時急時緩的聲響,在起伏的沙海上回蕩,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巨大的共鳴箱。
木壘的鳴沙山隨時都在流動。這里一年四季都有大風,把準噶爾盆地沙漠的沙子吹運到這一帶。風不停地修飾著沙山,所以鳴沙山從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不僅如此,鳴沙山作為整體,還在不停移動。此處有一塊巨石,鐫刻有鳴沙山三字,以巨石為參照物,鳴沙山的位置有時在它左側,有時在它右側,有時直接移動到旁邊,掩住巨石的一部分。
鳴沙山以北30公里處,有一片生命的海洋——木壘胡楊林,據考證,它是世界最古老的原始胡楊林,至少有6500萬年歷史,換句話說,它們生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白堊紀物種大滅絕時期。
人們印象中的胡楊樹總是蒼涼孤獨的形象。但木壘的這片胡楊林卻與眾不同。這里的胡楊充滿活力和生機,不像其它地方的胡楊大多孤傲地生長。這里胡楊能成林,密密匝匝,形態各異。倒下的胡楊旁,竟有新的枝葉萌芽,年輕的胡楊便是汲取著老樹的營養抽出的新枝干。研究者發現,木壘的胡楊林正是憑借這種老幼更替的方式,得以欣欣向榮。
木壘胡楊林中伴生的植物也很多,譬如枸杞、肉蓯蓉、鎖陽,它們與胡楊一樣,都是防風固沙的能手。
當夏季暑氣蒸騰,人在胡楊林中,望向鳴沙山方向的將軍戈壁,還有機會目睹“海市蜃樓”。見過的人描述得繪聲繪色:有人有船,景致如同江南三月,有人說,那些船只其實是公路上的車輛行駛而來,讓人誤以為是排浪而來的船……但在當地,卻流傳著另外的傳說。


左頁是木壘的大漠沙丘,沙上的紋路如同大漠的經脈,一直延伸到天邊。大漠戈壁之上,有一片生命的海洋胡楊林,右頁上圖,一棵壯年胡楊屹立在風中,下圖老胡楊的紋路看似老人滄桑的面龐。
說是曾有一位唐朝將軍,率軍在此處與西突厥人決戰。最終西突厥人潰散,唐軍也迷失了方向。此時,唐軍發現前方有一泓碧水,湖邊楊柳搖曳,屋舍連片。一路狂奔而去。不承想人進水退,近在眼前的湖水卻永遠無法碰觸。就這樣,將士們一路追逐幻象,最終全軍俱歿于此。
后人在將軍捐軀處修了一座廟,取名“將軍廟”,久而久之,這一帶的戈壁荒灘便有了將軍戈壁之名。時至今日,將軍廟已經湮沒黃沙中,但居民們始終相信,將軍不甘命喪于此,思鄉之情改變了海市蜃樓中的景象,那江南遺夢般的迤邐水影,是他帶領麾下想要回到的故鄉。
事實上,木壘地區,一直是冷兵器時代的兵家必爭之地?!稘h書》中就曾記錄對這一地帶的認知:地肥美,近匈奴,多田積谷,不可不爭。從漢唐到清代,木壘都是重要的屯田衛國之地。
木壘地區還因巖畫數量眾多而出名。幾千年前,生活在木壘地區的塞族人、吐火羅人將自己的生活刻畫在巖壁上。三面環擁木壘的天山和地勢稍緩的丘陵,為原始部落的藝術家們提供了天然的畫板——山坡多山石,很多巖畫就鑿刻在陡峭的巖石上。

研究者發現,木壘的巖畫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數量極多”。作畫者用堅硬的石器鑿出輪廓連成線,或者用敲鑿刻出來的點連成片來作畫。這些巖畫有典型的“向陽”特征,被人形象地稱為巖畫的“向日葵”現象。這些巖畫大多出現在山脈的南坡,巖石的南側,總是朝向東和南——那是在向著太陽的方向。研究者認為,有兩個原因造成這個現象,一是因為作畫者要避開寒冷侵襲;第二個原因,或許是跟當時的太陽崇拜習俗有關。
木壘巖畫的內容大多是放牧、打獵的場景,其中的動物、人物形象逼真,今天的人們,都能輕易認出里面的盤羊、角鹿、駱駝、獵狗、野狼,以及獵人和牧民。
除了描繪打獵等場景的巖畫,歷史學家認為,木壘的巖畫還有一個類別,那就是用來標定游牧部落的邊界的符號型巖畫。歷史學家蘇北海曾稱呼它們為“游牧民心中的印記”。他認為,各氏族部落創造了自己特有的印記,作為部落境界的標志,刻在放牧地域的石頭上。別的部族如果強行進入,就會引起爭奪草原的戰爭。在木壘的古巖畫上,就能找到典型的部落印記。
時光荏苒,今天的木壘縣是一個民族大家庭,漢、哈薩克、維吾爾、回、烏孜別克等15個民族匯聚在這片戈壁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俗,卻是相同的淳樸友善。
哈薩克族是木壘的主要民族,他們傳唱著悠久的草原文化。男人放牧,女人刺繡,是生活的主旋律。木壘哈薩克刺繡已有上千年歷史,傳說哈薩克姑娘在出嫁之前,都要繡制一塊壁掛,作為自己陪嫁的隨身物。因此哈薩克女性從小練就一手非凡的刺繡技巧。她們傾注身心,一針一線繡出草原美景,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向往,等到成婚之時,便將壁掛懸在新婚的氈房里。



左頁圖為哈薩克氈房。右頁是木壘哈薩克人的生活圖景,上四張小圖分別為刺繡的哈薩克姑娘,擠奶的老婦人,筑坎兒井以及在流水邊洗手的男人;下兩小圖為巖畫《戰旗圖》、趕路的駝群。
哈薩克姑娘還愛繡木壘的胡楊。以胡楊為主題的刺繡甚至有一個專業的名稱“胡楊繡”。哈薩克刺繡原本多是花草動物圖案,本世紀初,蘇州刺繡大師前往木壘傳授技藝,刺繡內容多是當地風光,特別是以胡楊為主。于是傳統哈繡與蘇繡針法結合,形成了木壘的創新繡法。這種繡法的作品色彩逼真,如果不是近距離觀摩,很難分辨它們是攝影、油畫還是刺繡,當地稱這種手藝為“胡楊繡”。
現在,胡楊繡是木壘哈薩克女性必會的絕技。據有經驗的繡娘說,一幅胡楊繡的全部工藝有上百道,設計、選色、配色、分線、刺繡、收邊……目前木壘縣的刺繡已經成為地方代表性產業,縣內有6000余名繡娘,數家刺繡公司,多個注冊的刺繡商標。胡楊繡聲名鵲起,漂洋過海,遠銷西亞和歐洲,將木壘的戈壁風光帶向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