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佐成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1483)
《現代漢語詞典》對于“質量”有兩種解釋:“事物、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和“量度物體所含物質多少的物理量”。對于第一個含義有二個維度:一是質的維度,即事務、產品或者工作的“優劣”,“優”和“劣”是相對的,不同主體的需求不一樣,因此要搞清楚“質”必須先要弄清楚主體是誰;二是量的維度,即“程度:需求滿足的量”,量需要測量,就需要測量標準。標準文本作為載體本身是客觀的,標準的制定者是主觀的。因此,質量的本質應當是適應性,即供給對主體需求的適應性。這就需要解決二個問題:一是確定對誰來談質量,即對需求主體來談質量,從需求主體來談論或者判定供給的優劣;二是明確用什么標準衡量適應性,即制定和提供體現需求者意志的標準,同時要反映供給側供給能力,而不能脫離現有供給條件來制定標準。“質量”需求和供給都有自己的特性。
1.供給與需求的特征
供給是“在一定時期內,在某一價格水平下生產者愿意且能夠提供的某一商品或勞務的數量”。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某一個價格水平下消費者對市場上的某種商品或勞務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從主體的能動性、勝任性和結構性三個方面來看供給與需求主體的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供給與需求的特征
2.適應性的表征
供給與需求的適應性,在一定時期內,供給主體供給的產品或者服務,在量和質方面符合需求主體的需求。適應性有三個方面的表征:一是量的維度,供給的數量適應(達到)需求側總量的需求。二是質的維度,供給側供給的結構適應(匹配)需求側的結構性需求。一方面是結構的比例符合需求,另一方面是結構的層次符合需求。三是相對穩定性維度,供給適應需求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在一定的時空背景下總體上是平衡的或者適應的,并且隨著外在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職業教育是“對受教育者實施的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根據供給與需求的適應性的質量觀,職業教育質量可以界定為職業教育服務對主體需求的適應性。具體體現出以下特征。
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技術性、社會性、終身性和全民性,其中職業性和技術性是本質屬性,其他是派生屬性。職業性決定了職業教育供給主體的多元性,除教師、學生、家長外,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要求把職業崗位的提供者也納入利益相關方,如企業、社會組織等等;技術性要求把技術經驗的掌握者、技術設備的操控者納入職業教育供給主體之中,如一線師傅。多主體向供給側提出需求,職業教育供給主體要根據相關性等因素在眾多需求主體之間尋找到一種協調。
匹配性來自于職業教育服務供給與其利益相關者需求之間的比較(如圖1 所示),包括過程的比較和結果的比較。過程比較主要是需求主體對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或者課程服務過程的需求。結果需求主要是主體的結果性獲得及其獲得感,如學生對于自身技術技能提升的評價,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當需求與供給吻合或者接近時,質量高;兩者相差大時,則說明供給滿足不了需求,質量低。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能適應崗位的需要,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才能稱得上高質量。
圖1 職業教育服務的需求與供給
職業教育供給側的供給隨著供給側的內部因素的變化及其互動關系處于變動之中;需求側隨著主體需求的變化也處于發展之中。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是主體需求與職業教育服務供給在沖突與協作中達到動態平衡。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職業教育變化的邏輯起點主要來自于主體需求的變化。如產業發展走向中高端和新技術的融入,催生職業教育的新需求,具體表現為兩種趨勢:一是產業或者服務越來越強調滿足個性化需要,企業崗位需要能夠靈活應對市場需求變化的人才,反映到職業教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技術技能的遷移能力的培養需要進一步加強;二是崗位的技術含量的迭加或融入。如人工智能、“互聯網+”、思維與技術融入新的產品與服務,對相應崗位人員素質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反應在教育領域則是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思維要進入新課堂。
根據職業教育質量是職業教育服務對職業教育主體需求的適應性的觀點,影響職業教育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職業教育服務的提供方,即職業教育供給側。供給側有教職工、學生、合作企業、教學設備、課程、教學環境等多種因素,因此供給的質量與供給側因素及其組合關系相關。二是職業教育服務的需求方,需求主體的需求的產生、提出、表達與反饋給供給側,并影響供給側的供給。根據影響因素是否為人,可以把影響因素分為主體是人或者由人組成的群體和組織為主體因素;由事物呈現的則為客體因素。
職業教育的主體因素是影響職業教育質量的決定性因素。
利益相關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有弗里曼(Freeman)的“任何能夠影響企業目標的實現或受這種實現影響的團體或個人”,雖然該定義有利于拓展組織分析問題的視野,但“影響”與“被影響”本身難以界定,在研究中不利于操作化。狹義的定義是指與組織有某種關系,并在組織中進行了一定專用性投資的個體和群體,專用性投資可以是實物資本、人力資本、財務資本或其他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專用性投資是指為了某項利益的專門性投入,有投資就有風險。一般來說,專用性越強受被投入組織目標實現程度影響就越大,風險也越大。這種強關系使影響和被影響之間有了直接的對應性。有利于明確組織的利益相關者內涵,避免無限擴大利益相關者的外延。結合職業教育本身的特性,可以把職業教育學校的利益相關者定義為那些在職業教育學校中進行了一定的專用性投資,并承擔了一定風險的個體和群體,其活動能夠影響學校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學校實現其目標過程的影響。之所以用職業教育學校作為分析主體,而不用職業教育,是因為職業教育是教育類型,相對抽象,難以把握利益相關方,職業教育學校相對具體,易于把握,具體來說有以下特征。
第一,對職業學校進行了專用性投資。職業教育的專用性投資從其投入內容來看,有實物(資金)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投入,以及其他有價值的投入,如表2 所示。實物(資金)資本投入是指物質和資金的投入。主要有公立學校的投資方的政府,私立學校或者民辦學校的主辦企業和個人,交學費的家長和學生等。人力資本投資主要以人力資源為主對職業學校進行投入,如大學的管理人員、專任教師、后勤服務人員等。社會資本投資,主要以社會關系為主的投入,涉及信任、規范,如專家、行業、校友等。其他價值投入,在以上投資之外的。這種分類是相對的,有些主體是多元投入的,多元投入來源于相關者的角色的多重性,如學生既是資金投入主體(學費),作為未來的校友又是社會資本的投資主體。
表2 以投入內容為維度的職業教育學校利益相關者
第二,承擔職業學校發展的風險。影響和被影響,對于專用性投資雙方來說就是一種風險。影響的正面和負面,影響的大小就是風險的大小。利益相關者在學校專用性投資程度越高,風險也越大。如私立職業學校的主辦方投資者,涉及學校經營的盈虧問題;教師在學校的人力投入也與學校的發展前景相關;學生的學習和就業,與學校的聲譽有關等等。
對于職業教育學校利益相關者的分類,可以采用他們對學校專用性投資的契約性質進行分類(見圖2)。一類是通過簽訂學校性契約專用投資(如人員聘用、實物投入、資金投入等)參與學校團隊,成為學校團隊一員或者合作性一員,直接參與學校決策,視為內部利益相關者,如教職工、學生、行政管理人員等,并通過團隊實現投入資本的價值增值,他們往往既是供給側主體,也是需求側主體。一類是選擇與學校簽訂交易性契約(如成果轉讓交易、學生就業協議等),在與學校的市場交易(企業組織與學校之間)、社會交流(非盈利性組織與學校之間)中實現其資本的價值增值,他們通過市場影響學校的運作,視為外部利益相關者,主要位于需求側。
圖2 利益相關者與職業學校間的契約關系
1.內部利益相關者是職業教育質量的直接生成主體
職業教育以育人為根本,在分析各主體時以職業教育學校育人功能為中心進行分析,其他功能則需通過服務性育人功能來體現。質量生成主體是指那些影響和決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利益相關者。
學生是職業教育服務開啟的起點、直接參與者和歸宿,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直接載體,他們在職業教育中投入資金資本(如學費)和社會資本(帶來的家庭關系),在職業教育質量生成中居于核心地位。作為供給主體來說,入學前的知識基礎和技能積累,學習的態度、方法等影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計劃、實施與效果。作為需求主體來說,符合興趣的學習專業、良好的就業前景、師資水平、學校聲譽、設備設施、學習環境等是他們期盼的。
教師作為職業教育服務供給主體來說,是職業教育服務的直接參與者和人力資本投入者,教師素質(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教育方法和職業態度等)的高低影響甚至決定職業教育質量的高低。作為需求主體來說,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薪酬待遇、同事關系、職業成長機會、工作環境、培養對象等是他們期盼的。
學校行政管理人員主要指職業學校的書記、校長、職能部門處室負責人、二級學院院長、教研室主任等管理人員,他們往往代表職業學校行使職能。作為供給主體來說,是職業教育服務的提供者、人力資本和社會關系資本投入者,關乎學校內部辦學資源配置的效率與效益。主要通過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制度育人等實施職業教育服務。作為需求主體來說,良好的職業晉升前景、薪資待遇、同事關系等是他們期盼的。
參與型企業作為供給主體來說,是指參與到職業學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的企業,是與學校簽定了契約的主體,如簽訂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協議,并進行了實物(資金)、人力資本或者社會資本的專用性投資。如提供實訓場地與設施等實物投入,按排人員給學生指導,或者提供企業獎學金等。作為需求主體來說,從合作學校獲得穩定和對應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技術技能服務等是他們期盼的。
政府作為供給主體來說是職業教育學校財政支持者、監督者,區域職業教育的規劃者、組織者,職業教育政策的供給者。他們影響職業教育質量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實物資本投入的多少以及可持續性;二是代理人(學校的行政管理人員)配備的質量與數量;三是職業教育政策提供的數量與質量。作為需求主體來說,政府的需求有服務國家和地方產業發展需要,為本區域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區域企業提供技術技能服務等。
2.外部利益相關者是職業教育質量生成支持者
外部利益相關者通過市場機制或者社會交流等對職業教育學校目標與質量產生影響。
非參與型企業是指通過市場形式招聘的用人單位,或者購買技術服務與職業學校發生關系的企業。他們通過人才市場招聘的方式或者技術轉換與交易等方式影響職業教育質量生成。
社會公眾指區域內非營利組織和社區,他們對職業學校的需求:區域內職業學校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科技發展的貢獻顯著;職業學校履行社會責任和使命,如環境保護、人文環境的營造;良好的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他們通過社會評價和資源共享方式支持學校發展。
家長指在校生家長和潛在的學生家長,他們希望學校聲譽好、子女安全健康成長、有好的就業等。他們通過認可、交學費與評價支持學校發展。
校友的需求:良好的學校聲譽,得到其他校友的支持等是他們期盼的。通過認可、評價等方式支持學校發展。
在職業教育中主體能提供的內容與對象。涉及制度、教學內容、育人過程、服務方式等。
教師為學生提供課程和學習服務。教師通過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現狀與需求,并根據需求設計課程體系,共同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人才培養計劃,提升學生知識、技能和素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因育人的需要,進行知識重構,技能的轉換與傳授,職業倫理的教育與熏陶等等。
參與型企業提供開展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師和實踐條件。一是參與型企業參與協作培養,根據自己的崗位需求,與學校協同開展人才培養;二是在職業教育服務中提供職業教育的企業教師和真實的實踐項目、條件。
職業學校為職業教育提供教學服務的條件、內容、方式等。一是教學條件建設,職業教育空間的大小,職業教育設備設施的好壞;二是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的數量與質量;三是課程建設,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四是校園文化和管理文化建設,育人的文化,教育的價值導向等影響學生素質培養。
非參與型企業提供勞動力市場需求。技術技能人才市場需求的規模、增長速度、類型等決定著職業教育質量生成的規模、發展速度和結構。
學生既是職業教育質量的主體,也是職業教育質量客體。學生通過接受職業教育服務,利用職業教育資源,不斷在其中積累和改善知識、能力和素質,為自己未來理想的職業和生活創造條件。
相對于政府的客體,是區域職業教育政策的落實和目標的達成。政府關心的是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相應職業教育政策的實施效果。政府是社會和區域職業教育目標的提出者,同時為了促進目標的實現,制定職業教育相應的政策,并督促政策落實。
其他社會主體的客體根據內容,有的是資金支持的主體,有的是信息支持的主體,有的是物質支持的主體,等等。
職業教育質量的主體因素和客體因素在同一時空背景下一般來說是一致或者相近的。如果說主體因素和客體因素一樣職業教育質量就一樣,那么可能在同一區域同一時間的學校的職業教育質量應當是一樣的或者說基本一致,但是實際情形可能相差很大。這是因為各因素雖然一致或者相近,但是因素與因素的組合,因素與因素之間互動,組合如何、互動如何或者說配置如何,在一定的情況下比單個因素實力強更重要。例如,有好的師資,但是沒有好的激勵措施和校園文化,無法形成育人合力,甚至內耗。又例如,有先進的技術設備設施,但是沒有對應的師資,有可能設備成為擺設等等。
職業教育主客體之間互動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主體間的互動,二是主體與客體間的互動,三是客體間的組合。主體之間的互動形式可以分為一對一主體互動和多方主體的互動。放在整個職業教育系統之中時,應當是各利益相關主體的多方互動。在多方主體互動之中,存在著眾多雙方互動。如最重要的教師與學生互動,企業與學校,企業代表與學校教師互動等等。有時則是多主體同臺,如能力分析會時,行業代表、企業代表、教師、校友等多主體表達利益訴求,并形成協調后的職業能力分析表。
對不同利益相關者需求,采用不同需求轉換供給策略,促進人才培養供給與需求保持動態平衡,提高適應性。
通過把利益相關者分類,采用不同的應對方式,把利益相關者需求轉換為供給側供給,在人才培養過程與結果中反映利益相關者需求。借鑒威勒將社會性維度引入利益相關者的分類方法,以及結合內部利益相關者、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分類,對人才培養的主體因素和客體因素,采用不同的轉換或者說應對策略。不同利益相關者和因素通過不同的方式把需求轉換到供給側。對于內部利益相關者,如教師、學生、參與型企業,通過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等校企合作方式讓他們直接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供給側),直接把需求轉換到供給側中。對于外部利益相關者,如教育專家、非參與型企業、家長等,通過商討、借鑒、交流等間接的社會性方式或者市場交易方式,把主體的需求納入人才培養工作之中。對于首要客體,如政府相關的教育改革政策、法律,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通過直接吸收和轉換應用等方式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等要素之中;對于課程教學必須的實訓條件,通過專項申請或者直接購買等方式,納入到課程和課程體系等人才培養要素之中。對于對職業教育學校有間接的影響,但不與具體的人發生聯系的次要客體,如學校所處的環境、學校所在社區等,則需要考慮環境所形成的外在壓力對于教學的影響,以及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周邊的社區和環境帶來的好與壞的影響。
職業教育供給側主體通過改革、研發和創新,超越、引領和創設需求者需求。
19 世紀法國經濟學家薩依提出 “供給創造需求”,又稱為“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供給創造需求”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薩依的觀點原意,即人們在向社會供給產品的同時,對生產者自己來說,由于供給之中可以獲得貨幣,因此他能通過供給產品所獲得的貨幣來購買自己需要的商品,以滿足自己的需求。職業教育教師作為能動的主體,在面向學生提供人才培養服務、對企業提供技術和培訓服務的同時,自身也會產生專業發展的結果和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對于職業教育學生來說,在參與職業教育服務中豐富自身知識、技能和素質的同時,也會提出新的需求。如學生證書考取后,再考更高階的證書。另一方面,是指顛覆性創新。賈康認為:“企業帶有破壞性創造、顛覆性創新特征的供給可以塑造市場,引領市場創造出更大的市場需求”,職業教育領域的破壞性創造、顛覆性創新特征的教育服務供給,也可以刺激職業教育的新需求。作為能動性主體,供給主體并不是被動地適應需求者需求,也會從供給出發,進行一些顛覆性改革,創造職業教育新需求。當前表現突出的有以下三類,如表3 所示。
表3 當前職業教育三種典型性供給創造需求
構建“主體—客體”因素互動的人才培養工作質量關系。
職業教育涉及的主要主客體因素超過十項(見表4),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是在主客體因素互動中展開和完成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影響職業教育質量因素根據需求與供給兩個維度,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需求性因素;一類是供給性因素;一類既是供給性因素,又是需求性因素。
表4 職業教育中主要主客體因素
一是從整體出發,注重因素組合。因素有效組合和互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因素的作用,形成合力。人才培養質量管理工作必須從人才培養的整體出發,把供給則因素和需求側因素統籌考慮,如生師比、師資與課程需求匹配等,避免供給與需求不匹配,最大限度發揮有限的教育資源作用。
二是從持續改進出發,優化因素組合與建立標準。“主體—客體”因素有效配合并在動態組合中形成持續改進循環,才能有效應對外在環境的變化,配置和不斷優化職業教育資源,提高供給與需求匹配度。根據“供給對需求的適應性”,因素組合時,要遵循“反向設計、正向實施”的原則。“反向設計”要求從預期結果出發,設計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目標,建構課程和課程體系,形成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實施要求,組建相應的師資隊伍,建設相應的教學條件。“正向實施”,根據設計,教師按人才培養方案,在相應的實訓條件下,開展課程資源建設和課程教學,展開教學評價,人才培養效果評估,反饋與改進。因素的動態組合需要有配套的標準。標準用來引導、規范和評價職業教育質量。標準要既要反映需求主體的需求,也要考慮供給側的供給能力;標準的價值取向要體現質量觀、學生中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全面質量管理理念。
三是從效率出發,發揮參與型企業的作用。影響職業教育因素中,教師、學生、參與型企業等既是職業教育的供給主體,又是需求主體,他們是內部利益相關者,其中參與型企業是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從外部利益相關者轉換為內部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型企業作用的發揮在人才培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作為供給主體角色時,要積極主動開展需求調查,了解企業、社會對于人才培養等職業教育服務的需求,并通過人才培養目標設定和課程體系設計,以及實施轉換為供給。作為需求主體時,要積極客觀公正地通過滿意度調查等方式表達對當前學校職業教育的評價,以及評估其他主體的意見和目標的實現情況。
四是從可持續發展出發,經營好雙邊或者多邊關系的質量。關系質量是職業學校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如學校及其教職工與行業企業、學生等主體的關系。主要的利益相關方的關系既反映了學校與利益相關者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溝通、協調、互動的質量,也反映了這種關系狀態對各方需求和期望的滿足程度。職業教育質量重點關注兩對關系:一是職業學校與合作企業之間的關系,如相互之間是否有良好的互動平臺、機制,是否有資源的交換(人員、資金和物質);二是職業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如是否有制度促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積極互動,是否在物理空間的布置方面為師生互動創建條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