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城關學區城南小學 江雪潔
作為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門課程,語文必須被給予更高的地位。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課前預習至關重要,然而學校教師和學生對其多有忽視。本文將從語文課前預習意義、重要性等方面探討,并在如何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習慣方面提出建議。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久穩定地發展,離不開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這是必須植根于民族基因的存在。中國文化發展歷經千年,源遠流長,身為華夏兒女,我們有責任繼承并發揚傳統文化;另外,中國文化復雜精深的特點使我們的學習總在曲折中前進,亦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語文學科就成了我們系統、深入地學習中國文化最直接的工具。但由于該學科難度較大,我們必須從孩子抓起,在小學學段開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意識,并通過學校家長的配合,讓學生養成終身學習和閱讀的習慣,為中國傳統文化振興添磚加瓦。不論是小學語文還是其他學科,都必須真正貫徹課堂學習、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拓展相結合的方法,三位一體,讓小學生從無到有地學習、鞏固并最終真正理解這門學科。從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語文學習也經歷了從基本了解到深入理解的過程;因而高年級的語文學習在所有學年段中占據著更為重要的地位,而課前預習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課前預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網絡或者圖書等查詢方式,有目的地主動學習知識的過程。然而,在當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及學生花費在課前預習上的時間遠遠不夠,情況很不樂觀。多數學生根本不會根據教師的要求預習課程,或只在上課前幾分鐘粗略地瀏覽課文,簡單標記課文段落,圈出字詞短語;而帶著問題標記重難點、帶著疑問上課的學生只能說少之又少。這就更突顯出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就學生課前預習說過:“學生上課之前,需切實預習。”學生要想養成閱讀習慣,就必須先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有了自己的理解,在后續課堂學習中便會不由自主地與教師和同學進行討論,進而得到反饋;如果遇到相同見解,更有滿足感和交流欲,獲得愉悅感,并會下一次的課程開始前主動預習思考;若遇見與自己不同的見解,就有了思想火花的碰撞,能提升學生的辯證思考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課前、課中及課后三方面中,課前預習是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初始步驟。雖是初始,卻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學生預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他們自主、主動學習并思考的過程。學生能否真正地做到課前預習,課程預習是不是深入、效果到底如何,直接影響到課堂學習的效果。并且,小學生專注力普遍較低,若能養成預習的習慣,對課文的理解加深,效率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更高,學習就會事半功倍。同時,小學高年級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指導亦不可或缺。學生學習時總是缺少學習方法,不知如何融會貫通,教師就要在課前預習時為學生提供方法指導,并通過多次訓練養成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讓學生逐步做到課前能夠自主理解,課中加深理解,課后拓展思考,促進小學生全面辯證的學習和思考能力。
第一,課前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基礎。在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上,課文是主體,而預習是課文學習的開端。實際上,預習能將所有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拉到更高的水準上,讓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查漏補缺,做好準備;讓能力較好的學生更獨立、深入地思考,這就相當于學生站在一定的知識高度上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想要將語文這一學科學好,課前預習是不可忽視的存在。課前預習是課程開始的重要一步,在小學一到三年級的時候,可能大多數學生沒有意識到預習的重要性,但是教師也會有一些引導。到小學高年級的時候,特別是對即將邁入初中門檻的學生來說,在語文課堂中,課前預習是他們能否能夠快速聽懂和領悟語文知識的基礎一步。
第二,課前預習是學習預測的手段,教學通常分為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對教師而言,通過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可了解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因材施教。而對學生來說,課前預習更是一種對自我學習能力、思考能力的預測,學生充分了解自身對后續的語文學習有著積極意義。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特殊的預習方法讓學生對課前預習不排斥,不抵觸。語文課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學生不認識的字,或者不明白的古詩詞含義,當教師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難理解課文的含義。教師應該對學生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進行一些引導,這要求學生做到兩個方面:一方面,結合注釋,查找工具書,排除閱讀障礙;另一方面,查找資料,解決疑難問題,及時了解課文作者及相關信息,這樣不僅能豐富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還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第三,預習更是學生的自我練習。其實,語文課前預習更多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機會或空間,促使他們獨立閱讀,辯證思考。從近了看,教師指導學生預習是為了給課堂學習做鋪墊;而從遠了說,預習側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為未來的初高中學段學習打好基礎。預習本來就是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上的重要環節之一,但它并不局限于在課堂上,預習更多的在于課前準備。很多學生會認為已經下課了,就沒有必要再去預習,但是往往課前預習過的學生,學習效率會大大提升,綜合素質也會更高。
《中庸》里有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我們沒有預先的準備工作或計劃的制定,思維就可能不清晰,那么這件事就不太可能成功;有計劃、有準備地推進,才能事半功倍。小學高年級語文的學習亦是如此,但由于諸多原因,語文學科的課前預習明顯不足,筆者將從以下幾點分析。
首先,小學高年級學生并未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自覺性不夠高。如果教師不布置課前預習的任務,學生就會忽略預習這個環節。對他們來說,預習似乎并不屬于學習范疇,不僅沒什么用,還會浪費時間和精力。當然也有學生僅僅是因為惰性,不愿意預習。即使預習,學生大多都會將其視為一種任務,首先就失去了動力和興趣,只是被動地根據教師的要求查查生詞、標標段落,應付了事,更多的是等待教師上課。對課前預習重視不夠,就不能養成良好的主動預習的習慣。被動預習往往不可能給學生帶來學習探索的快樂,循環往復,學生在課堂上總是比別人慢一步,抓不住知識重點,課后復習就困難重重,逐漸對預習甚至是學習丟失了興趣和信心。
其次,不少小學生并未掌握正確的課前預習的方法。通常來說,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更多地偏向書本已有的基礎知識,而預習的方法更是單一。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很少會主動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只是大致了解這篇課文講了什么,不會思考,不會懷疑。認真一點的學生可能會重復閱讀課文,但不會主動思考,所以預習的效果并不好。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時,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總而言之,目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預習方法仍處在初級階段,亟待提高。
小學高學年段的學習是為了給學生未來初高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指導和培養學生預習能力尤為重要。作為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和傳授者,只有教師自身做到了對課前預習的重視,學生才會在心理上認識預習的重要性。然而,目前不少小學語文教師對課前預習多有忽視,一方面可能是教師除教學之外的工作占據了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導致沒有多余的精力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在布置了預習任務后,也不會有后續的預習檢查工作,久而久之,學生就有所懈怠。另一方面,教師也有可能缺乏對學生預習指導監督的能力。如今,不少學校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能上好課,卻忽略了對教師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之間也少有關于這方面的交流,無法提高綜合能力,也就無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課前預習指導。
上文提到,語文學科作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手段和途徑,有一定的難度。而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仍在養成中,專注力不夠高,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欠缺,無法同初高中階段的學生相比,更需要課前預習。課前預習不僅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主動思考的能力,還能提高教師的授課效率,幫助教師積累更多的授課經驗。而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預習的習慣,下文將在幾方面展開討論。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往今來,不少卓有成就的偉人都對其工作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例如,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經就說過,對其影響最深的就是他對很多事情有著強烈的興趣,而這也對他后來的事業多有幫助。由此可以看出,保持對某件事情的熱忱是成功的源動力。教師如果想真正強化學生的課前預習環節而不是停在表面,就一定要激起學生對課前預習的興趣,當學生不再把預習看成一項任務,好習慣就養成了。教師應改變小學生對語文課前預習的認知,利用多種方法讓其認識到提前預習的好處。如可以通過舉辦晨間活動、學習方法交流會等激發學生興趣,也可以邀請課前預習做得比較好的學生分享自己如何預習、在預習中遇到過哪些問題、怎么才能更有效地預習,交流感想和體會。此外,黑板報、學習宣傳角等地方,也可以成為教師宣傳課前預習的好去處,全方位地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好處,增加其心理暗示,慢慢地讓學生意識到預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成績,也可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另外,也可以通過獎勵學生的方式讓他們主動進行課前預習。比如,建立激勵制度,教師提供指導,讓學生主動預習課文,并提出疑問,然后指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對表現好的學生授予榮譽稱號,或者給予筆記本等學習用品獎勵,并可組建預習交流小組,推舉優秀者擔任小組長等,如此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預習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除了預習的主動性不夠外,不少小學生更不懂得如何預習,只會淺顯地熟讀課文,不僅達不到預習的效果,還可能會在后續的學習中養成草率的壞習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對了,學習才會事半功倍。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不僅要讓他們熟讀課文,查閱生僻字等,還可以用不同的符號、不同顏色的筆、數字等級等來標記課文,做到從簡單到難點,從非重點到重點,分門別類地標記。學生就會一目了然,在后續的課堂學習中再結合教師的講授,就會對知識融會貫通。除此之外,教師也應教會學生在優美語句處、重點地方等寫上批注,將自己的理解寫出來,這樣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有效記憶知識點。很多學生不注重課前預習,也是因為預習對他們來說是枯燥的,以為通讀下課文便是預習,這便需要教師強加引導,用有趣的方式告訴學生,預習也并不乏味。語文課文類型多樣,不同的課文可以有著不同的預習方法。如果遇到故事小說類的課文,教師可提醒學生提前查詢故事相關資料,并可舉行小型故事演講競賽等,激發學生興趣,讓預習更有效。而遇到常識類課文時,學生可結合其他學科,咨詢學科教師,進行課堂聯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我們在做事時,必須堅持到底,切記虎頭蛇尾。而教師在布置語文預習任務之后,也不能放置不管,否則不僅不利于教師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更會讓學生產生“預習與否都無所謂”的心理。一般來說,語文教師對學生預習結果和效果的檢查,最好放在新課文學習的前幾分鐘,方式可以是提問或抽查。之后,教師應要有書面記錄,在每次課后清楚地記錄學生的預習情況,并記錄值得學習或值得改進的地方,以期下一次有所進步。
總而言之,在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中,課前預習不可或缺,而在推進工作上,學生自主預習是一方面,但作為學科教師,責任更重。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課前預習的興趣,還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預習,也就是方法指導,更要對學生的預習結果進行檢查,從各方面督促學生課前預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逐步改進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