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美容,方宗武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福州中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慢性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指除全身或腸道器質性病變及藥物因素外,以結直腸及肛門功能性改變為特征的病程達6個月的排便障礙。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便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本研究采用針刺聯合大腸水療法治療40例CFC患者,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診于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福州中醫院肛腸科的CFC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齡(59.48±7.94)歲,平均病程(5.26±2.25)年。觀察組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齡(59.93±7.72歲),平均病程(4.91±2.40)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2020-02-01-01)。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根據最新的功能性胃腸疾病羅馬Ⅳ標準中功能性便秘的診斷制定:病程≥6個月,近3個月存在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排便不盡感等,排除器質性疾病和藥物因素、腸易激綜合征導致者[1]。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便秘的證候分類制定[2]。氣滯血瘀:排便困難,排便時間延長,便時肛門疼痛,大便2~3 d一行,質干,舌暗淡或夾有瘀斑,脈澀。濕熱下注:排便困難,排便時間延長,大便3~4 d一行,質干,便意不盡感,肛門墜脹,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陰虛火旺:排便困難,排便時間延長,大便3~4 d一行,質干結,口干欲飲,可有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40~70歲;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器質性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各種傳染病者;無法堅持治療及隨訪者。
2.1 對照組 采用大腸水療治療。選用大腸水療機(浙江杭州大力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格型號DJS-C,注冊號:浙械注準20162260008),患者先取左側臥位,導管植入管前端涂抹石蠟油,緩緩插入肛門(6~8 cm),連接好導管,協助患者從左側臥位換為仰臥位,兩腿屈膝,設定大腸水療機參數,水溫為(36±2)℃,開啟進水按鍵,將儀器調至充灌狀態,給患者腸道注水,同時雙手逆時針按摩患者小腹,根據患者腹脹情況,適時打開排放按鍵,2~3 min后,繼續充灌,反復此過程。通過觀察窗觀察排污情況,若排出液中沒有明顯污物,按停水鍵,患者繼續排放2~3 min后拔出植入管,治療結束。每次大腸水療用水量為37~80 L,一般需要0.75~1.0 h。每周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針刺治療。以調氣通腑為治則,主穴取大腸俞、中脘、天樞、關元、上巨虛、支溝;根據病情臨證加減,氣機郁滯加肝俞、太沖,濕熱加曲池、陰陵泉,陰虛加三陰交。操作方法:大腸俞直刺20.0~30.0 mm,中脘、天樞、關元直刺25.0~37.5 mm,上巨虛直刺25.0~50.0 mm,支溝直刺12.5~25.0 mm,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 min,10次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便秘臨床癥狀積分:便質、排便費力程度、排便時間、排便頻率、腹脹、排便量每項計0~3分,排便不盡感、肛門墜脹感、便意感每項計0~2分,分值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②便秘患者生存質量量表(PAC-QOL)評分:該量表包括生理、社會心理、擔憂、滿意度4個方面,共28個條目,按5級評分法計為0~4分,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差。③盆底表面肌電指標:包括前基線波幅、快速收縮最大收縮波幅、持續收縮及耐受收縮變異系數、后基線波幅。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3]。痊愈:便秘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便秘臨床癥狀積分減少>95%;顯效:便秘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便秘臨床癥狀積分減少>70%~95%;有效:便秘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便秘臨床癥狀積分減少>30%~70%;無效:便秘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便秘臨床癥狀積分減少≤30%。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時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為非正態分布、等級資料或方差不齊者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便秘臨床癥狀積分、PAC-QO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便秘臨床癥狀積分、PAC-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便秘臨床癥狀積分、PAC-QOL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療前后便秘臨床癥狀積分、便秘患者生存質量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療前后便秘臨床癥狀積分、便秘患者生存質量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便秘患者生存質量量表評分觀察組 40 治療前 17.05±2.82 103.95±16.61治療后 4.20±1.73△▲ 60.02±9.16△▲對照組 40 治療前 16.75±2.73 102.83±15.96治療后 8.05±1.93△ 69.05±11.23△組別 例數 時間 便秘臨床癥狀積分
(2)盆底表面肌電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盆底表面肌電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前基線波幅、持續收縮變異系數、耐受收縮變異系數、后基線波幅均小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小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快速收縮最大收縮波幅均大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療前后盆底表面肌電比較(±s)

表2 兩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療前后盆底表面肌電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快速收縮最大收縮波幅(μV)前基線波幅(μV)持續收縮變異系數觀察組 40 治療前 8.47±3.28 47.28±19.82 0.34±0.11治療后 2.89±1.38△▲ 72.53±14.43△▲ 0.18±0.05△▲對照組 40 治療前 8.30±3.35 48.12±18.55 0.35±0.13治療后 4.26±1.05△ 61.95±13.17△ 0.25±0.08△組別 例數 時間 耐受收縮變異系數 后基線波幅(μV)觀察組 40 治療前 0.25±0.07 5.63±1.53治療后 0.12±0.05△▲ 2.99±0.99△▲對照組 40 治療前 0.25±0.06 5.72±1.72治療后 0.17±0.05△ 3.91±1.25△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5%,高于對照組的8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CFC的病因復雜,多與盆底肌協調障礙、腹部肌肉無力、肛門內括約肌功能障礙、生理性括約肌障礙、直腸前突、腸道神經系統病變、腸道菌群失調等有關,還與精神心理、個人行為方式、飲食結構、環境、年齡、兒童時期的健康教育、運動、遺傳、性別、體質、睡眠、文化程度等繼發性因素相關[4]。中醫認為,便秘的基本病機為大腸傳導失職,發病與脾、胃、肺、肝、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5]。目前,CFC的臨床治療主要分為西醫治療和中醫藥療法。西醫治療有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手術治療主要針對器質性病變者,此類患者不納入本研究,因胃腸道手術出現便秘者,如解剖結構改變者,亦不屬于本研究范疇。西醫藥物治療主要有瀉藥和灌腸,瀉藥可在短期內緩解癥狀,但易復發,且長期服藥易產生耐藥性,還可能損傷腸道神經[6];灌腸療法只能暫時解除癥狀,不能從根本上治療該病。中醫藥療法包括中藥內服、外用及針灸、按摩等。中藥內服治療起效較慢,治療周期長,患者依從性較差;若長期服用可能會影響大腸傳導功能,使癥狀延綿難愈,甚或轉為慢性。故本研究采用針刺聯合大腸水療治療CFC。
大腸水療為一種物理療法,以水為媒介清洗大腸,從而達到治療或保健目的。治療時患者只需保持仰臥位,醫師根據水療儀各項設置操作,將有凈化作用、含臭氧的溫水注入大腸,并分段沖洗,將殘留在腸道表面的毒素、腐敗物及壞死的腸黏膜、宿便和病菌等沖洗干凈,從而起到促進腸液分泌、潤腸通便、刺激腸蠕動、保護腸黏膜的目的。配合腹部按摩可刺激腸蠕動,軟化干結硬便,加速大便排出。研究表明,反復注水可使結直腸機械性地收縮、擴張,從而改善結直腸的運動能力,恢復結直腸的主動蠕動功能[7]。另外,反復注水可加強直腸上壓力感受器的靈敏性,具有加速起效的作用。
針灸是中醫傳統特色療法,通過刺激穴位激發機體的生理調節機制,使身體陰陽平衡,達到治療目的。針灸治療便秘強調從整體出發,根據“合治內腑”的治則,辨證選穴。臨床通常選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等穴位,本研究主要選穴有大腸俞、中脘、天樞、關元、上巨虛、支溝。筆者整理文獻發現,針灸治療便秘療效確切。張永臣[8]取合谷、天樞、上巨虛治療老年性習慣便秘,獲得滿意效果。高洪英等[9]針刺支溝治愈便秘患者52例,針刺支溝取其善“調氣”之功,支溝是治療各類型便秘的主穴,具有宣通氣機的作用,三焦氣機順則腑氣通調,大便排泄通暢。馬天安等[10]取大腸募穴天樞、大腸下合穴上巨虛治療習慣性便秘取得良好療效。研究表明,天樞為通便要穴,深刺天樞可通過調節神經、體液功能,促進腸蠕動,進而促進神經纖維再生,且對于功能性便秘可維持遠期療效[11-12]。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可調和腸胃、通經活絡,有通腑氣之功,腑氣通則傳導功能正常,大便自通;中脘既為胃之募穴,又為腑會,有和胃健脾之功;關元為小腸募穴,具有培補元氣之功。上述諸穴合用,可暢通經絡,恢復腸蠕動功能,同時隨證加減,氣機郁滯加肝俞、太沖,濕熱加曲池、陰陵泉,陰虛加三陰交。本研究結果表明,針刺上述腧穴可調動氣血運行,平衡機體陰陽,扶正祛邪,從而促進機體對排便活動的控制,緩解盆底肌肉的痙攣,使大便排出。
本研究采用針刺聯合大腸水療治療CFC,既可通過水療的物理刺激解除患者急癥,又可發揮針刺的整體調節作用,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則相契合。本研究提示針刺聯合大腸水療在改善CFC患者癥狀的同時,還能改善盆底肌群的協調性,調節患者情志,進一步改善便秘癥狀。因此,本研究為便秘的治療提供了一種療效確切、復發率低、痛苦小的治療方式,以期為臨床治療CFC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