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璐 張紹云

城市更新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實踐場。近年來,楊浦區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發揮法定職能作用,在加快推進舊區改造和城市更新上持續用力。去年,楊浦區完成了成片二級舊里及以下房屋改造任務。歷時30年,累計拆除二級以下舊里房屋380.28萬平方米,為16.35萬余戶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
區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舊區改造工作,連續三年將舊區改造作為常委會年度重點監督議題,并在楊浦濱江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舉行“打造人民城市建設的上海樣本——城市更新最佳案例展”,全方位展示人民城市建設的“楊浦樣本”。
謀定抓早。區人大常委會以審議規劃工作為抓手,發揮城區規劃的引領作用,不斷完善舊區改造與城區規劃、城市更新有機融合,確保規劃編制的進度與舊改目標任務同步。《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實施后,區人大常委會多次召開跟蹤監督座談會,并以城市更新條例執法檢查為契機,加快推動零星地塊更新改造,把城市更新作為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動實踐。
全程監督。在推進舊區改造過程中,區人大常委會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積極推動由人大代表、法律人士、居委干部以及居民代表等社會力量組成“第三方”公信平臺工作組并常駐基地,實行信息披露、過程監測等制度,對征收基地全過程進行評議監督并提出改進意見,使舊區改造工作呈現操作透明、公信監督、鄰里共建、上下齊心的格局。
多方聯動。持續與市人大聯動開展舊改工作監督和調研,專題召開相關部門、企業和基層單位座談會,聽取企業家代表、一線實務操作人員等的意見建議,梳理匯總各方面集中反映的問題,形成問題清單,督促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整改落實。充分發揮人大專家咨詢組作用,組織專家學者圍繞舊改攻堅的可持續能力、城市更新的進度謀劃等進行專題研究,共同聚焦難題,合力尋求突破。
區人大常委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代表主體作用,讓舊改體現人民利益、傳遞人民心聲、實現人民期盼。
堅持民事民提,暢通表達渠道。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的優勢,積極構建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通過“家、站、點”平臺、楊浦人大網上“代表之家”聚民心、聽民意,累計收集舊改有關意見建議300余條。
堅持民事民議,搭建溝通平臺。通過“選民接待日”“代表約見制”開展代表聯系選民活動,邀請人民群眾參加舊改聽證會。針對舊改中集中反映的問題,與人民群眾共商共議,凝聚共識。近年來,39名人大代表醞釀提交有關舊區改造建議40余條,由區人大常委會反饋至區政府職能部門辦理并答復,有力推動了舊改工作。
堅持民事民決,切實解決問題。組織市區人大代表在舊改基地一線察民情、聽民意,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專業特長,如為一產多戶、共有產或家庭矛盾突出的被征收對象及時提供法律咨詢、專業解答,推動問題解決。
針對保留保護與舊區改造之間的矛盾,區人大常委會也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尋求破解之道。
提出注重“三個”平衡。要處理好風貌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平衡,既保留有必要保護的歷史風貌,又最大限度地促進民生改善、區域轉型升級、建筑活化利用。要處理好風貌保護與推進房屋征收工作和規劃方案實施的平衡,在評估甄別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明確舊改地塊范圍內保留保護的對象、標準和方式。要處理好風貌保護與地區發展導向、功能定位和產業配套的平衡,進一步探索和創新保留保護建筑的活化利用方式,更加科學、靈活地處理保留保護與更新利用的關系,既更好保護和呈現歷史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又做到經濟、可行,充分體現建筑本身的使用價值。
探索形成了一批特色項目。例如,以保護歷史風貌“修舊如舊”、保留空間特色“原汁原味”、保存環境元素“安然如故”為原則,對長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成片“兩萬戶”社區進行更新,完整保留建筑的空間肌理及外觀,在材質、色彩、立面上重現20世紀50年代工人新村的特色,讓改建后的老街坊承載起跨越時代的回憶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