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燕

▲劉永煒/攝
8月27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三次會議(擴大)舉行代表分組會議,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圍繞龔正市長代表市政府所作的上半年工作報告展開評議。
“我們在大上海保衛戰中上下同心,經受住了考驗。”代表們認為,報告直面問題、困難和挑戰,分析清醒、透徹、深刻,抓發展促改革有力度,對民生工作有思考有溫度,在逆境中展現了擔當、在沖擊中顯示了韌性、在民心工程中踐行了人民城市理念,也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
今年以來,上海經濟運行經歷了“平穩開局、深度下跌、加快恢復”三個階段,整體呈現“V”型反彈的走勢。“這充分體現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韌性,也給大家鼓了勁,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凝聚一心向前看。”高德毅代表說。
代表們認為,報告研判了當前形勢,立下了全年“力爭實現正增長”的目標,非常提振信心,相信只要全市上下一心,搶抓機遇求突破,攻堅克難抓落實,一定能夠把耽擱的時間搶回來。
今年6月、7月,上海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分別為15.8%、16.1%。“連續兩個月實現了逆勢兩位數增長,這個成績很不容易。”市人大代表陳猛仔細比較了各行業數據,發現以汽車為代表的制造業反彈最快、韌性最強。他進一步分析,作為長周期行業,制造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耗時耗力,夯牢基礎設施,也就抓住了主動。
成本上升、供應鏈不暢、消費不足……當前,不少企業發展還面臨不小的困難,代表呼吁尤其要關注中小微企業的現實處境,進一步助企紓困解難。韓若冰代表認為,要多聽聽中小企業的聲音,尤其是科創企業、創業企業的聲音,不斷穩定市場預期,幫助企業紓困。潘儉代表建議保持紓困解難政策的延續性,推動政策真正落地生根,特別是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要有實在的作為。“要把好政策用足用透,讓各類市場主體享優惠、得實惠。”林龍全、李飛康等代表認為,政策的靶向發力要更精準,把真金白銀花在刀刃上。代表們建議,進一步營造公開、透明、高效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增強各類企業在滬發展信心,更大程度吸引各類投資項目。
在李永杰代表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世界各國都在尋求經濟增長的突破,未來經濟格局也將會有新的變革,建議更加重視產業體系前瞻布局,加大產業聚集度,打造有特色的產業生態圈。

鐘曉詠代表也建議在產業鏈布局上多下功夫,推動產業結構、業態結構、動力結構全面升級,著力培育新產業、布局新賽道,有效應對外部環境對上海經濟發展的沖擊和影響,確保上海經濟大盤穩定向好。李麟學代表則建議在芯片、生物醫藥、綠色低碳、先進材料、在線新經濟等方面加強前端布局,推動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不斷增強上海的城市競爭力。
圍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朱惠蓉代表認為,要加強前瞻性布局,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大力支持高校與研究院所、醫院等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合作,推進臨床研究;支持交叉學科人才培養,促進企業與學校的點對點培養。
“抓住了核心支柱產業,就抓住了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今年1月至7月,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的比重提高到42%。在市人大代表洪程棟看來,“戰略”一詞的指向,正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在應對超預期困難挑戰時的超強定力。“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起勢回穩也特別快。”
今年以來,本市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為牽引,著力推動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更大力度創新。其中一點就是浦東這張“王牌”肩負的重大使命——全力打造浦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在相關部門支持下,浦東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和首批授權事項有望盡快出臺,加快形成更多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開拓性創新成果。
“信心比黃金更寶貴。”管景志代表說,報告指出,今年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方面有突破,特別是新增12家跨國公司總部、2個研發中心,成就喜人。圍繞穩增長穩外資,他建議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和開放政策,不斷提升外資繼續扎根中國的信心,營造良好的吸引外資和高端人才的環境。
作為從浦東出發的本土企業,盒馬成為國內零售數字化轉型的成功案例。沈麗代表表示,報告全面客觀、振奮人心。她提議在數字消費和跨界融合方面鼓勵本土老字號品牌與新零售融合。建議優化消費相關產業與行業的準入機制,比如出臺境外多元化品類試點相關政策。
陳杰代表說,盡管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但上海的核心功能沒有變,而且持續增強。改革開放創新是總書記交給上海的重大任務,無論是浦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引領區的建設,還是臨港新片區、長三角一體化,以及科創中心建設,這些謀長遠的戰略需要久久為功。
不少代表注意到,臨港新片區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正增長。“臨港新片區的數據令人振奮。”金煜代表說,臨港要花大力氣去做,打造亮點,使其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新高地,這對上海恢復信心非常重要。
王振代表認為,臨港顯示了經濟活躍度,上海許多地方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何將臨港熱氣騰騰的場景輻射到其他區域,相關政策是否可復制,值得思考,建議進一步激活多區域的動力,產生多點活躍的效應。奚志忠代表提出,臨港地區目前正在建設滴水湖AI創新港,而張江區域在科創方面有著深厚基礎,可以從戰略角度增進兩地合作,發揮制度優勢,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楊國平代表認為,要堅定不移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對外交流,進一步提升樞紐功能,增強立體化交通服務保障,發揮上海在長三角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程向民代表表示,要落實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國家戰略超預期發展。五年來,通過經濟指標高速發展、重大硬核科技項目落地居全市前列等情況支撐,長三角九城市高度認同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高質量發展。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進一步打響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品牌。下一步,要通過貫徹落實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國家戰略中期評估工作,推動實現“三先走廊”(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建設。
“疫情期間我給一位基層社區干部發短信問候,他一個星期都沒回,我心里挺難受,因為我知道他奔忙在一線,根本沒有時間回……”在浦東組分會場,連柏林代表動情地說,要向疫情中奮戰在一線的社區工作者、志愿者致以崇高敬意。
800多名市人大代表中不少就是社區一線工作者,很多代表也是堅守在各自小區、單位里的志愿者。代表們認為,大上海保衛戰的勝利來之不易,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眾志成城、守望相助,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給全市上下以抗疫必勝的堅定信心,同時也坦誠分析了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五個不夠”體現了直面困難、問題的勇氣。大家表示,一定要好好總結大上海保衛戰的好經驗、好做法,也要補短板和不足。
“疫情期間我是小區里的志愿者,真切地感到社區一線力量還不夠充足,我們要加強對基層人員的配備,也要發揮好樓長、團長等基層自治力量的作用。”周丙輝代表說。
尚艷華代表建議,更好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吸引更多社工、志愿者尤其是更多的年輕人到社區工作,完善基層應急處置機制,強化社區內居委會、業委會以及居民間的互動與溝通,持續激發社區工作活力,使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
劉民鋼代表提出,加強基層治理能力建設,要對基層居村自治組織的職責邊界、自治程度、人力物力配備加強調研,使基層更好地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王運丹代表建議,進一步總結提升應急能力,把防線前移,把疫情風險控制在萌芽階段;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細化工作舉措,做到各部門、各街道、各居委各司其職,體現上海精細化治理水平。
在林麗平代表看來,疫情中鄰里關系得到改善,居委、業委會、物業“三駕馬車”之間的關系理得更順了,小區里的年輕志愿者也被充分調動,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比如基礎數據還不夠完整,對特殊群體的救助和保障存在一些滯后,建議固化好的做法,針對問題和不足要加強研究,逐一加以解決。
袁鵬斌代表認為,當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勢總體趨于平穩,要切實鞏固來之不易的戰疫成果,在切實總結疫情防控經驗的基礎上,做好后疫情時期的評估和改善,尤其是針對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老年人群體,建議能有持續跟進的托底保障。周儉代表也認為,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抗疫勝利成果,堅持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防止疫情反彈,同時加大對一線醫護工作人員的關心,凝聚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
改善民生、加大民生保障,是人民城市的應有之義。
“面對疫情沖擊影響和經濟下行壓力,我們更注重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對報告中的這句話,代表們深有共鳴。
舊區改造是會場中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目前,本市已提前完成了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的目標,正轉向“兩舊一村”的改造。李萍代表提到,“城中村”是疫情防控薄弱點之一,一些城中村基礎設施差,無獨立廚衛,有的房子出租給外來人員,給防疫管理工作帶來極大難度,極易造成“破防”。建議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步伐,提升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補好“老、小、舊、遠”短板,盡早改善群眾居住質量。
許麗萍代表注意到,老城廂居民對舊改需求強烈,對煤衛改造有更高的要求,希望相關部門認真研究群眾需求,回應群眾關切,改造既要符合保留保護建筑的規定,也要盡量滿足群眾的需求。
“我們要用心用力改善民生。”孫雷代表認為,要盡最大努力、最快速度做好“兩舊一村”改造,同時也要關注好郊區農民在住房上遇到的突出問題,對非保護保留村農民住房改善需求要加強政策研究,賦予區政府一定的政策自主權,消除危舊房屋安全隱患,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連正華代表建議,加快推進“兩舊一村”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盡快納入市級層面的計劃,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實施;要形成條塊之間的共識,在明確更新統籌主體、整合市場資源、編制區域更新方案、進行土地前期準備、推進更新項目實施等方面形成最大公約數。
萬添杰代表建議,通過全域統籌協調發展、全要素推進老城區成片更新,在環境、形態、秩序、功能、品質等方面整體性提升,讓有年頭的街道煥發新的活力;在打造品質生活的過程中,更新普及社區文體設施,賦予社區公園新的文體服務能級和演出功能,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到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就業也是大家關注的熱點。沈煒代表說,今年上海有22萬高校畢業生,前期通過征兵、企事業單位的政策性崗位招錄等措施緩解了一定的就業壓力,但穩就業的關鍵還是促發展,要沉下心來一心一意謀發展,以經濟發展帶動就業。李萍代表說,7月通過的《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做好當前促進就業工作的決定》非常及時,建議抓好這項決定的落實,進一步加強援企穩崗、精準幫扶、就業服務等力度。
杜劍峰代表建議,在打造國際人才發展引領區的背景下,浦東新區可以進一步對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相關人才,在就業、住房、戶口等方面予以幫扶,讓人才資源實現可再生。
“我們要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吳前進代表認為,民生工作要體現“以人為本”,在實施過程中傾聽群眾的心聲,“看見”他們的真實需求,這樣也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得到大家的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