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筠侖
從1992年啟動至今年7月,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成片舊改走過了整整30年歷程。作為一名房管事業的從業者,我有幸見證和參與了這項工程,深刻感受到其中的“變”與“不變”。
改造模式的“升級蝶變”帶來居民生活與城市環境的“滄桑巨變”。從最初的危棚改造和舊住房成套改造,到新一輪舊區改造,再到如今的城市更新,不同階段和舊改舉措變遷的背后,體現的是“拆改留”向“留改拆”思路的轉變,也是從大拆大建甚至清空重建轉向以保留保護為主的發展模式的演變。我與所在的靜安置業集團,自1996年起先后完成了區內多個改造項目,承擔了多項“美麗家園”建設項目,實施了約120個基地的舊改征收任務。并順應舊改模式轉變,專注于歷史風貌的保護和更新改造,完成了中共二大會址、外灘海關鐘樓等百余處歷史建筑修繕工程。一戶戶居民告別“蝸居”“手拎馬桶”,一個個“臟亂差”區域變成溫馨家園或發展載體,這種變化激蕩人心。
“以人為本”理念和改善民生的努力始終未變。不同的舊改方式,初衷都是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為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作為實施者,我們也盡量將工作做扎實、做仔細,例如,在“一平方米馬桶”改造中,便采用了“一戶一策一方案”。作為人大代表,我也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積極獻計獻策,提出了《關于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建議》等多項相關建議,為改善民生發聲發力。
未來,我將繼續立足本職工作和人大代表的職責使命,堅守為民服務初心,持續投身上海的城市更新事業和民生實事工程,發揮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作用,為人民城市建設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