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黨振娟 張朋磊
慢性心力衰竭是慢性心肌缺血、擴張性心臟病所致的冠狀動脈疾病,造成心臟功能出現異常紊亂,心肌乏力,回心血流障礙,屬于心血管系統疾病,常表現為咳嗽咳痰、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以及食欲不振等癥狀,隨著病情加重,還會引發患者出現腎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以及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不僅影響了其日常行為生活,嚴重時還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卡維地洛、琥珀酸美托洛爾作為β受體阻滯劑,在緩解患者心臟功能衰竭的同時,還有效降低病死率,成為臨床治療的首選[2]。但在以往臨床護理過程中,部分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以及自我護理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差,降低了臨床治療依從性,護理效果未能達到預期標準[3]。因此,實施較為全面、系統的護理干預十分關鍵。縱向軌道延續性護理干預是指患者從醫院-社區以及回歸至家庭生活中的縱向流程,院內醫護人員在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手段的借助下,聯合家屬根據患者實際病程情況,開展的一系列針對性較強的護理干預對策,強化了患者對于疾病知識的了解與掌握程度,大大提高了患者自我護理的能力水平,廣泛應用在慢性系統疾病臨床護理領域[4]。本研究通過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縱向延續性護理干預,探究其臨床應用價值。
擇取我院心內科在2018年8月—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此次護理實驗研究對象,納入條件:①伴隨呼吸困難、疲乏無力及下肢腫脹等癥狀,經由心電圖、體格檢查、超聲心動圖以及胸片等檢查,符合《2014年中國心衰診斷和治療指南》診斷標準者[5];②經檢查左室射 血 分 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40%~49%、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50 ng/L及血鉀<5.0 mmol/L以下者;③年齡在47~79歲全檢范圍內者。排除條件:①合并較為嚴重的顱腦外部重創損傷出血、酮癥酸中毒急性發作期以及急性腦梗死者;②伴隨呼吸/腎臟功能衰竭、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急性白血病者;③患有肝癌、甲狀腺癌以及淋巴結癌等惡性消耗性疾病者。按照組間基本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體質指數(BMI)、心功能分級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對患者呼吸、血壓以及脈搏等生命體征進行定時監測,若發生異常應立即通知醫生給予相應的治療。根據患者實際病程情況,實施針對性較強的心理、飲食、服藥指導以及健康知識宣教等。
1.2.2 觀察組實施縱向軌道延續性護理干預。在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為強化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水平,護理人員可通過遠程互聯網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患者及其家屬相互合作開展一系列針對性較強的護理干預。
(1)創建延續護理小組:從醫院中篩選出心腦血管系統相關疾病護理方面經驗較為豐富的醫護人員,組建一支由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1名、臨床主治醫師1名、心臟內科護士長1名、心內科護理經驗10年以上的主管護師1名以及護理年限超過5年以上的護師5名等的延續護理隊伍,并在開展此次護理實驗研究前進行統一規范化、專業化的培訓。
(2)延續性用藥指導及健康宣教: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可將日常自我正確服藥的方法對患者或家屬進行詳細告知,并叮囑患者進行正確復述。對于年齡相對較大或理解能力較差患者,護理人員可將藥物具體劑量、使用方法通過手繪圖冊的方式進行直觀鮮明表達。同時,護理人員還可根據患者服藥規格制作與之相關的藥物服用記錄表,并教會患者及其家屬正確填寫,便于患者回院復診時醫生能詳細了解其服藥情況,為調整患者藥物服用劑量提供借鑒價值[6]。護理人員在心血管相關權威專家指導下,收集整理心力衰竭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及護理注意事項,制成健康宣傳手冊,對出院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宣教發放。
(3)社區創建健康檔案:患者出院后,可通過互聯網信息系統將患者在院個人基礎資料上傳至當地社區醫院的心力衰竭管理中心平臺,為當地社區醫院開展一系列健康宣教與護理提供較為科學的依據,并根據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在患者出院1周后進行家庭隨訪,隨訪主要內容是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咨詢用藥情況等,并根據其掌握的慢性心力衰竭自我護理管理注意事項,進行相關知識手冊的填寫,對于專業知識掌握不足或出現偏差者進行及時糾正與調整,加深患者對于自我護理管理的重要性認知程度,每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
(4)家庭遠程健康指導:護理人員可組織出院患者建立院外健康微信交流平臺,醫師、護士長在群內負責患者及其家屬的日常疾病問題咨詢的講解與指導,每次進行20~40 min的健康知識講座,每周2~3次。主管護師及護師負責將慢性心力衰竭相關專業知識、自我護理、用藥知識以及突發事件的應急護理等,以圖片、視頻以及文件的形式定期發放。每天8:00—20:00保證有1名護理人員在線實時關注微信群內患者留言情況,并在6 h內給予回復。此外,為保證患者日常行為以及外出的安全性,可推薦其應用運動手表監測心率變化、日常運動量的累積,并設置時間進行定時服藥的提醒,并將其與患者家屬的手機進行連接,在患者發生意外跌倒、心率變化超過正常范圍時發出預警,利于患者家屬及時進行相關急救措施。
(1)臨床指標:觀察監測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及LVEF,LVEDD正常數值范圍為23~35 mm,LVEF正常數值范圍為50%~70%,并進行對比分析;采用6 min步行試驗(6MWT)綜合評估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變化情況,告知患者在直通的走廊內部進行快步行走,輕度心功能不全:426~550 m區間范圍內;中度心功能不全:150~425 m區間范圍內;重度心功能不全:<150 m以下;行走距離越遠說明心功能水平越好[7]。
(2)自我護理:責任護士借助Reigel編制的心力衰竭自我護理指數量表(Self-care of Heart Failure Index,SCHFI)評價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情況,主要包括自我管理(6項條目)、自我維持(10項條目)、自我信心(6項條目)3個維度,共22項條目,每項條目滿分為5分,總得分0~110分,分值與疾病自我護理能力水平成正相關,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55~0.923[8]。
(3)并發癥:嚴密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壓力性損傷、跌倒、靜脈血栓、墜床等。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LVEDD、LVEF、6MWT以及SCHFI評分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LVEDD、LVEF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6MWT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SCHF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壓力性損傷、跌倒、靜脈血栓以及墜床等并發癥總發生率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慢性心力衰竭作為心血管內科系統中病發率及病死率相對較高的疾病之一[9-10]。經相關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心力衰竭患病率約為1.5%~2.0%,其中美國慢性心力衰竭年增長約50萬例,病死人數達至30萬例,而我國患病率也呈逐年增長趨勢,保守估計約400萬例,年齡超過70歲以上患病率超過10%以上,病死率高達50%以上,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11]。主要是由于患者肺動脈壓力持續升高、主動脈瓣狹窄等,造成心血管壁發生代償性肥厚,心肌功能發生異常紊亂,臨床表現為勞力性呼吸困難、咳嗽咯血、頭暈少尿以及心慌嘔吐等,若不及時加以手段進行干預,嚴重時還會引起患者出現房顫、腎血流量灌注不足以及肝腎功能異常等并發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脅[12-13]。因此,采取較為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策尤為重要。
本文通過研究發現,實施縱向軌道延續性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干預后LVEDD、LVEF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6MWT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自我護理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徐紅等[14]研究的正念減壓訓練結合俯身呼吸困難評估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負性情緒與心功能方面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由此可見,縱向軌道延續性護理作為現階段護理方法較為先進科學、護理理念較為全面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出院患者在遠程網絡信息通信技術的借助下進行延續性健康宣教,很好地彌補了常規護理干預中存在的不足[15]。通過在醫院-社區-家庭之間互聯網信息手段的協助下,建立起密切聯系,在相關權威專家的指導下,護理人員將收集整理的慢性心力衰竭相關專業理論知識以及自我護理注意事項等,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傳播宣教,增加了患者對于日常自我護理的重視程度,利于改善患者臨床各項指標,提高了患者日常行為能力水平[16]。此外,研究還發現,兩組患者壓力性損傷、跌倒、靜脈血栓以及墜床等并發癥總發生率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患者在現代化運動手表的協助下,對于自身心率數值、運動量等進行實時監測,并與患者家屬手機進行連接,患者家屬可對患者跌倒、墜床等不良事件的發生進行遠程監控,雖可對患者日常安全與并發癥預防起到一定效果,但由于此次研究樣本量選取較小,與常規康復干預效果相比較,效果差異不大[17]。
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縱向軌道延續性護理干預,可促使患者心功能水平得以改善,運動耐力提升,自我護理意識增強,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對于推動醫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借鑒價值。現階段我國護理人員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基于此,在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素養的同時,需加大專科護理團隊的建設與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