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園艷 劉佳 鄭麗芳 李珍 楊瓊 蔡婕 黃彩虹 付文娟
壓力性損傷是指位于骨隆突處、醫療護理器械下的皮膚和/或軟組織的局部損傷,是由于長期存在的壓力和/或剪切力導致,而軟組織對壓力和/或剪切力的耐受性可能會受到微環境、營養、灌注、合并癥以及軟組織情況的影響,23%的院內壓力性損傷與手術時間有關[1]。術中壓力性損傷是指患者術后72 h內受壓部位皮膚發生的損傷[2],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垂直壓力,并且與壓力持續時間有必然聯系[3]。神經外科3/4垂肩側俯臥位手術患者長時間處于被動體位,與創面接觸的腋下、髂前上棘、外踝等部位皮膚垂直受壓,容易導致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4-5]。在諸多干預措施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每2 h變換體位1次,去除受壓部位的壓力,降低其垂直壓力。目前,術中受壓部位常規使用凝膠墊,但由于手術時間長,側俯臥位,受壓皮膚壓力大,垂直壓力持久,易使受壓部位皮膚處于潮濕溫熱的環境,影響預防效果[6]。鑒于此,我們設計研究一款分組充氣啫喱氣墊用于3/4垂肩側俯臥位手術患者,可在不改變體位的前提下,分散、去除受壓部位的垂直壓力,縮短受壓時間,預防術中與創面接觸的腋下、髂前上棘、外踝等受壓部位壓力性損傷的發生。
納入條件:均為神經外科手術治療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插管下實施3/4垂肩側俯臥位擺放,頭架固定;患者對本試驗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條件:手術前,皮膚已有壓力性損傷的患者;消瘦、水腫、糖尿病患者;患有影響皮膚評估的疾病。
按照以上納入與排除條件,選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手術患者46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3例。觀察組中男9例,女14例;年齡28~75歲,平均49.82±6.37歲;手術時間3~20 h,平均手術時間10.40±5.19 h;體質量指數(BMI)20~35,平均23.47±1.25;疾病類型:聽神經鞘瘤10例,三叉神經痛4例,橋小腦角占位3例,面肌痙攣2例,橋小腦角神經鞘瘤伴囊性變1例,橋小腦角膽脂瘤1例,橋小腦角橋前池區占位1例,三叉神經神經鞘瘤1例。對照組中男8例,女15例;年齡 28~75歲,平均50.22±6.14歲;手術時間3~20 h,平均手術時間10.44±4.32 h;BMI 20~35,平均23.35±1.16;疾病類型:聽神經鞘瘤9例,三叉神經痛5例,橋小腦角占位3例,面肌痙攣2例,橋小腦角神經鞘瘤伴囊性變1例,橋小腦角膽脂瘤1例,橋小腦角橋前池區占位1例,三叉神經神經鞘瘤1例。兩組以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按常規擺放3/4垂肩側俯臥位來預防壓力性損傷,具體措施如下:①術前對患者進行體質量、血流動力學及受壓部位皮膚評估,去除安全隱患[7]。②受壓部位皮膚涂抹液體敷料,對與床面接觸的腋下、髂前上棘、外踝等垂直受壓的部位粘貼泡沫敷料、睡凝膠體位墊等保護[8]。③術中嚴密觀察受壓部位皮膚有無紅腫,為患者保暖,保持皮膚、床單清潔干燥。
1.2.2 觀察組術中使用醫院研制的分組充氣啫喱氣墊。①氣墊選用具有耐臟防水、易清洗、經久耐用、透氣舒適等性能的醫用級高分子PVC面料。②氣墊長1.8 m、寬0.5 m,充氣后高0.1 m,共有18個氣囊組成,單個氣囊長0.1 m,與手術床長度、寬度相同,奇數組與偶數組分組串聯在一起,分別用橡膠管連接在雙路氣泵上,氣泵置于床尾側,同大小的啫喱墊平鋪于氣墊上,用清潔布套將啫喱墊與氣墊平整套好,將患者妥善安置在充好氣的啫喱氣墊上。③手術過程中分別為奇數組氣囊和偶數組氣囊充氣,奇數組氣囊充氣時,偶數組氣囊的氣囊不充氣,此時睡在偶數組氣囊上的身體及皮膚基本處于懸空的狀態,從而促進血液的流暢,如圖1。每2 h換B組偶數組氣囊充氣1次,奇數組氣囊放空,此時睡在奇數組氣囊上的皮膚處于懸空的狀態。手術過程中持續交替循環充氣,使皮膚可分別減少受壓時間,達到波動按摩的效果。

圖1 改良分組充氣墊結構示意圖
使用NPUAP2016年公布的壓力性損傷分期標準[9],I期:指壓不變白紅斑,皮膚完整(壓紅);II期:部分皮層缺失伴真皮層暴露(水泡);III期:全層皮膚缺失;IV期:全層皮膚和組織缺失。由手術室巡回護士分別于手術結束后30 min、術后24 h評價患者與床面接觸的腋下、髂前上棘、外踝部位皮膚的受壓情況,對手術中受壓部位的皮膚進行分析,從而準確判斷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
運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校正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min)
除對照組出現1例II期壓力性損傷外,其余均為I期,未出現III~IV期壓力性損傷。手術結束30 min時,觀察組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結束24 h,兩組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結束30 min、24 h時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比較
現代手術室護理模式不斷發展,以“患者為中心”“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手術室舒適護理也逐漸貫穿于整個手術過程中,減少術中壓力性損傷、提高手術過程的舒適度成為衡量手術室護理質量的一項評價指標。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手術結束30 min時,觀察組皮膚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手術結束24 h兩組皮膚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觀察組在前瞻性預防術中壓力性損傷中的效果優于對照組。分析原因認為,凝膠墊由于重復使用,每次清潔只能擦拭其表面,由于手術時間長、側俯臥位受壓皮膚壓強大,垂直壓力持久,易使患者皮膚一直處于潮濕溫熱的環境中,且術中手術不宜變換體位,從而影響了預防效果。分組充氣啫喱氣墊的外層使用棉布縫制而成,一患者一使用,一干燥一滅菌,吸濕性能比較好,對患者的皮膚刺激小,手術過程中持續交替循環充氣,使皮膚可分別減少受壓時間,達到波動按摩的效果,使受壓皮膚不發生壓紅、壓力性損傷,保護了患者皮膚安全,提供了舒適護理。
目前,國際公認,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濕是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的4種外在重要因素,其中首要因素為垂直壓力,并且與皮膚受壓時間長短成正比[10],而摩擦力與皮膚潮濕程度也有著密切關聯。摩擦力、剪切力、潮濕刺激相互關聯,互為影響,增加術中皮膚壓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11-12]。本試驗所應用的分組充氣墊通過間歇性充放氣,可以有效地縮短受壓部位皮膚的持續受壓時間。同時,由于氣囊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利于術中受壓部位皮膚透氣,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受壓皮膚的溫度,緩和皮膚的潮濕,減少摩擦力[13]。利用氣體的循環流動性,分組充氣后氣囊與手術患者健側受壓的皮膚接觸,實現局部皮膚壓力再次分配,從而前瞻性地預防術中壓力性損傷。該分組充氣啫喱氣墊同時也可運用于其他手術時間≥4 h各種體位的手術中,產生了比較好的實踐效果[14]。
綜上所述,分組充氣啫喱氣墊可在不變換患者手術體位的前提下,向氣囊內分組替換充氣,使受壓的健側皮膚分時間段懸空,除去受壓部位皮膚的垂直壓力,且由于氣體具有循環可流動性,充氣后氣囊與患者健側受壓的皮膚接觸,實現區域性壓力再次分配,可有效、前瞻性的預防術中受壓部位皮膚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本研究雖取得一定效果,但納入樣本例數較少,且未對改良分組充氣啫喱氣墊的應用效果進行長期跟蹤,尚需在今后研究中增加納入樣本量,并延長觀察時間,進行多中心深入研究,以進一步探討分組充氣啫喱氣墊的遠期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