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燕,張詩怡,楊巧紅,周志強
(湖南科技大學 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近些年來,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如火如荼推進,我國也召開多次政府會議提及要想盡辦法讓中國企業躋身世界前列。而國有企業作為中國企業的代表,它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以下簡稱國企高質量發展)備受關注。研究以社會責任承擔為基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相關文獻,并在此基礎上梳理了眾多學者關于社會責任承擔與國企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成果,同時對其進行了相關分析與思考,希望能對其他學者的研究有所啟發。
關于社會責任承擔的概念,最先是由林毅夫(2004)提出的,依據其形成的本質不同,有戰略性政策負擔和社會性政策負擔。戰略性政策負擔形成原因是受到傳統趕超戰略的影響,投資了缺乏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和產業區段;我國國企更多的是承擔社會性政策負擔,即國有企業承擔過多的社會職能而形成的負擔,比如養老退休金、醫療優惠以及其他福利。目前學術界關于社會責任承擔的內涵界定并不一致,由林毅夫提出的概念受到了廣泛認可和引用,本文研究社會責任承擔也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
近年來,國企高質量發展作為一個新的熱詞頻頻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那到底該怎樣理解國企高質量發展呢?有學者從黨建角度研究了國企高質量發展,也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界定,比如黃速建(2018)從目標狀態和發展范式對國企高質量發展的特殊性做出了總結,即多層次性、多樣性和多重約束性。劉瑞(2021)提出只有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五種實力的全面增強才能說明我國國有企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其中,實現國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繼續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堅定不移支持黨的領導等。李海艦(2019)則認為只有按照新時代特征來重新定位國有企業,開拓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道路,通過國企高質量發展來帶動其他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才能實現國家經濟整體高質量發展。
承擔過多的社會責任會損害國有企業的財務業績,甚至將使其失去自生能力。那國有企業為什么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呢?本文從主動與被動角度對此進行了總結分析。
在我國將發展重點轉移到重工業上后,因為重工業技術要求較農業高,工作崗位有限,僅能滿足少數人的就業需求,導致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就業是民生關注的最大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官員要求企業雇用冗員(林毅夫,2004),這就導致國有企業不得不雇用更多失業人員。同時,由于國有企業與政府的特殊利益關系,很多時候國有企業必須要承擔社會責任,比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修建通往西藏、新疆等西部偏遠地區的公路、鐵路,發展“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需要長期投資且回報少的項目,這些戰略項目的實施只能通過國有企業與政府一起出資落實,因為從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角度來講,幾乎沒有非國有企業愿意投資且實行項目,這時候國有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的作用就凸顯了出來。
當用一分為二的思想去看待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可以了解到社會責任承擔給國有企業帶來經營壓力的同時,也能帶來利益。如廖冠民(2014)提到的國有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之后享有稅收、政府補助、信貸優惠等政策優惠。不僅如此,國有企業還可以直接獲得國家政府給予的補貼,而適當的政府財政補貼能幫助國有企業提高績效,讓各大股東關系得到緩和改善,同時有助于自身在社會上樹立良好形象,生產的產品也就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而且不論是國有企業對國家政府給予的資源的依賴性,還是國有企業管理者想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圈,國有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時能獲得許多方面的好處。
綜上所述,不管是由于國有企業與政府的利益相關(被動原因)還是出于自身發展戰略的要求(主動原因),以上原因都可能導致國有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會給國有企業經營帶來哪些影響呢?下文對此進行了分析。
承擔過度的社會責任將損害國有企業績效,但適度的社會責任能夠促進國企高質量發展。在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前,因為企業與政府的信息來源不同,導致出現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國有企業管理者借此將國家施加的政策負擔作為業績不佳的借口,讓政府對此負責,因無法知曉其中真正原因,政府只能對國有企業發放補貼,但國有企業獲得補貼后并沒有加大對產品的創新與研發投入,最終導致國有企業生產的產品缺乏競爭力,在與其他企業的產品市場競爭中落于下風。那么是否應該徹底剝離國有企業承擔的全部社會責任呢?本文通過研究發現并不是這樣。國有企業可以“適度”承擔社會責任,有學者通過建立理論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指出社會責任承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孫銘,2015),而且國有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有助于實現國家發展戰略,落實產業政策,最終促進經濟平穩健康持續發展(倪志良,2019)。不過,承擔過多的社會責任會導致國有企業喪失部分市場競爭力,增大國有企業的經營壓力,只有當政府干預減少后,國家政府給予國有企業的資源、財政支持相應減少,國有企業才能提高自生能力,擁有更多的自主管理權與決策獨立權,這有利于創建一個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因而剝離國有企業過多的社會責任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上述文獻分析可以得出:承擔過多的社會責任不利于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降低了國有企業的資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甚至使其喪失自生能力;但也不能徹底剝離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因為這會對國有企業產生負面影響,比如社會形象受損導致產品滯銷等,而且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的主導企業,社會的有序發展需要其承擔部分責任。所以,政府應適度減輕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使國有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保持在不妨礙企業發展的合理范圍內,讓國有企業能夠在更多領域擁有施展能力的空間。這有利于幫助國有企業找準自身定位,同時也有助于促進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早日圓滿完成。
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夠減少社會責任承擔,從而促進國企高質量發展。許多學者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其研究文獻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十分可觀,其中民營企業參與混改對國企高質量發展又有何影響呢?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在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國有企業經營的信息公開程度有所增強,決策的獨立性也大大提高,政府干預和內部人控制減少,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承擔得以減少,使得國有企業在擺脫了政府的“保護”下可以參與到相對公平的競爭市場中(韓沚清,2019)。吳陽(2021)曾將國有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轉化為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標進行分析指出:通過混合所有制引入多元化產權客體,能夠優化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這是由于產權結構改良后能使國有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有所減輕,最終促進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不少學者也對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混改進行了研究。周志強和李舜(2020)借助Stata工具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了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混改能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結論。許晨曦(2020)也認為深層引入非國有資本可以優化國有企業治理結構,減輕國有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當國有企業處于適度的外部競爭壓力下時,其要想在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必然要立足本企業,明確自身經營目標,制定合適的經營戰略。
通過以上學者的研究可以得出:國有企業主要通過實施混改吸引民營企業投資,借鑒引入的非國有資本的產業結構來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同時通過招商引資融入競爭市場,制定出一系列適合本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從而反向推動國有企業混改進一步深入。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國有企業不僅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也能夠豐富我國國有企業混改的實施經驗。
綜上所述,當前學術界對社會責任承擔以及國企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文獻較多。大多數學者在科學把握兩者內涵的基礎上,對國企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多從黨建角度出發,并結合對國家政策的研究分析,通過實證和理論研究為我國國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不過,即便相關文獻的發表數量很可觀,卻仍然沒有從微觀角度上全面提出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對策的研究成果,也沒有較深入的探討參與國有企業混改的資本以及其發展狀況,今后的研究應更多考慮這些問題。基于以上,文章提出兩個有望繼續深入探討的問題。
根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發現,產品市場競爭對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兩面性。當政府干預減少,市場化程度越高時,國有企業處于與民營企業平等的產品競爭環境中,這時國有企業會因生產的產品缺少技術含量而在市場中處于劣勢。而當政府干預越多,市場化程度越低時,企業就會出現更多的失業人員,這導致國有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變得更沉重,財務業績下滑嚴重,最終也會導致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下降,使其陷入了惡性循環。但如果缺乏產品市場競爭,國有企業又會因滿于現狀而不去改變生產經營方式,很難做出讓顧客滿意的產品,這也會導致國有企業發展滯緩。而國有企業要想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有應對產品市場競爭的對策。所以關于這一對策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會議上強調“要毫不動搖地發展和壯大國營經濟,鼓勵和扶持民營經濟”。眾所周知,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意味著我國國有資本在經濟體系中占據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即便國家出臺多項政策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拓寬道路,也無法避免銀行貸款等融資路徑優先為國有企業提供方便,這就意味著民營企業在融資中受到的歧視始終無法消除。融資歧視不利于民營企業壯大資本,也就很難促進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如果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混改,能改善自身融資歧視的處境嗎?目前關于這方面的文獻很少,這也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