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蔡 輝
江蘇省啟東折桂中學(以下簡稱“折桂中學”)以學生為主體,基于學生的“學”,創生共學課堂,旨在滿足學生學的需求。共學課堂以“學”為中心,倡導運用多種方式、多種媒介,在“共擔”“共享”“共生”中實現“會學”“惠學”“慧學”,以教師與學生的共學、學生與學生的共學,激發課堂生命的熱情,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奠基學生終身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發展、高質量發展,讓每一個生命都昂揚。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提出“課堂革命”口號,指出傳統課堂無法破解全面發展問題、教師職業幸福和個人專業成長問題、學生素質和應試水平同時提高問題,課堂革命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學生為中心,以“素質教育在課堂”“教為學服務”為兩個基本點。我們認為,教育公平的實現,需要構建平等的、以學生為主體的、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課堂生態,共學課堂應運而生。
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從課堂開始。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中凝成,需要在活潑生動、積極踴躍、深度思考的課堂中生成。課堂上,學生展現出自然的生命狀態,獲得對學習、對生活的充分自信,凝聚對未來、對國家、對民族的憧憬和熱愛,才可能成長為幸福的、有尊嚴的人。共學課堂立足于人的發展,讓學生在共同學習中建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撐關系,以及人內部的自我支持系統,從而實現全面發展、終身發展。
南通“立學課堂”的建設以“十二字十二條”為引領,各學校的課堂改革風生水起、聲名遠播,展現了課堂教學改革的魅力。南通這一方崇文重教的教育熱土,“求新、求變、求突破”一直是其教育發展的積極姿態,“一切為了學生”一直是其教育發展的主旋律。折桂中學積極加入“立學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形成基于折桂學生的、適合學校發展的共學課堂樣態,豐富“立學課堂”的內涵,拓展“學生主體”的外延,打造屬于折桂的課堂文化特色。
“共”字始見于甲骨文,其形如雙手捧器供奉。《玉篇》中將“共”釋為“同也,眾也”。共學課堂中的“共”,可看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強調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生長。共學課堂中,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問題的承啟者,是與學生地位平等的課堂參與者,與學生共同學習;學生是課堂的主動構建者,課堂的所有活動都是基于學生的“學”,都是為了學生的“學”。
共學課堂的“學”,立足于引導學生思考、質疑、探究,重在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共學課堂的“學”,指向啟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學會“學的方法”,培養其終身學習能力;共學課堂的“學”,構筑學生的精神底座,讓學生學會“為人”,成為仁德之人、有信仰之人、傳承中華民族精神之人。
學習是人們實現社會化的一種方式,共學課堂基于學習共同體組織,以學習為中心,著力于文化建構的課堂,注重師生、生生交往。共學課堂是一個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共同學習,獲得生命成長的過程;共學課堂是一種狀態,是教師和學生情感交融、理趣相生、愉悅幸福、共同沉醉的狀態;共學課堂是一種境界,是平等、尊重、理解、向美的境界。
一是聚焦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共學課堂立足于人的發展,建構人與人相互支撐的關系,促進人內部自我支持系統的形成,使學生展現出充溢自然的生命狀態,獲得對學習、對生活的充分自信,從而提升綜合能力。
二是著眼未來,促進課堂文化建設。共學課堂基于學生“未來能力”的培養,以培育人的可持續發展力為著眼點,打造“融通共學”的初中課堂教學新樣態,在“共融”“共情”“共生”中推進課堂文化建設。
三是立足創新,深化區域教學改革。共學課堂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與新課改一脈相承,呼應“五項管理”,主動尋求變革;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形成符合初中學生發展規律的課堂文化,豐富課改內涵,推動區域課堂教學改革。
四是注重平等,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共學課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共同發展、共同成長為導向,通過學習過程中的共同分擔、共同分享,讓學習共同體中的每一個成員獲得同樣的話語權,促進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發展,更好地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
折桂中學從學生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出發,結合學校特色,在研磨學案、反復實踐的基礎上,探索形成“共導—共知—共疑—共研”為主要流程的共學課堂實施路徑(如圖1所示)。師生共擔、共享學習過程,師生互相滋養、共同生長,形成具有折桂特色的課堂文化,以提升學校辦學質量。

圖1 共學課堂操作路徑示意圖
共導環節是教師引導作用的集中體現,也是共學課堂的關鍵環節。教師設計有效先學思考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先學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階段,也是明確學習目標,鞏固舊知、為新知探究做好鋪墊的重要過程。教師設計的有效先學思考題,既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也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還要指導學生學會使用獨立先學的方法。學生因而能夠運用適當的方法自習,實現自我的提升,激發新課學習的興趣。
第一階段,小組圍繞共導環節中教師設計的有效先學思考題進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由于學生知識基礎、學習習慣、領悟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每個人在有效先學環節中的收獲也有一定差異,對問題理解的深度、廣度、角度不同,這為小組共學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結合有效先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小組內成員進行交流,相互協助,共同研究,建構新知。在這個階段,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參與小組內的學習,圍繞同伴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討論評析;聽取他人的意見,開拓自己的思維,完善對新知識的理解;經過充分討論,達成共識,整理思路,以備全班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小組內的所有學生都要進行充分的交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時間和話語權交給學生,并參與各個小組的討論,觀察小組研究的方法并幫助改進,了解各個小組的疑難問題,調控小組研究的方向和時間,實現小組研究的高效進行。
共疑環節是學習匯報和思維提升的環節,也是“師生共學”的重要體現。各小組(盡量全員參與)以多種形式(白板演示、畫圖講解、投影說明等)向全班匯報本組的學習情況,并擺出本組不能解決的問題,邀請其他小組共同研學。其他小組一起質疑問難、爭論答辯、修正補充,充分展示小組的思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討論,并在學生思維凝滯處、爭論不休處、騎虎難下處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啟發。
共研環節是對課堂的回顧、反思和總結,也是鞏固、提升和積淀。教師引導學生辨析、歸類,形成思維導圖或知識樹,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完全掌握知識。最終,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以提升,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